阅读下面京剧《沙家浜》节选,完成⑴~⑶题。
阿庆嫂 (接唱)
乡亲们若是来抵抗,
定要流血把命伤。
恨不能生双翅膀 ①(扑 飞)进芦荡,
急得我浑身冒火无主张。
[内刁小三叫喊:“不去?不去我就要开枪了!”
阿庆嫂 开枪?
(唱)【西皮流水】
若是镇里枪声响,
枪声报警芦苇荡,
亲人们定知镇上有情况,
芦苇深处把身藏。(欠身瞭望,看到断砖、草帽,灵机一动)
要沉着,莫 ②(慌张 急躁),
风声鹤唳,引诱敌人来打枪
[阿庆嫂拿起墙根的断砖,上覆草帽,扔进水中,急忙躲进屋里。
[刁小三跑上
刁小三 有人跳水!
[胡传魁、刘副官急上。
[刘副官、胡传魁开枪。刁德一闻声急上。
⑴ 请根据语境,从①②处的括号里选择最恰当的一个词语填在相应的横线上。
答:
⑵ 句号,表示陈述句完了之后的停顿。陈述句的语调一般是平的。句号也可以用在祈使句后面,但这种祈使句语气很弱。感叹号,表示感情强烈的句子末了的停顿。请你结合语境,从这两种点号中选择最恰当的一个标在“引诱敌人来打枪”后面。
答:
⑶ 下面是“风声鹤唳”的典故与释义,请说出它在上面文字中所指的具体内容。
典源
《晋书·谢玄传》:东晋时,秦主苻坚率领大军,号称百万,列阵肥水,要与东晋决战。晋将谢玄等以精锐八千涉水进击,秦兵大败。“〔苻〕坚众奔溃,自相蹈藉投水死者不可胜计,肥水为之不流。余众弃甲宵遁。闻风声鹤唳,皆以为王师已至,草行露宿,重以饥冻,死者十七八。”
释义
苻坚的溃兵听到风声鹤叫,以为是追兵呼喊。后遂用“风声鹤唳、风声鹤警、鹤唳、风鹤”等形容疑惧惊慌,一有风吹草动便神经极度紧张。
答:
⑴ ①飞 ②慌张 ⑵!
⑶示例:刁小三听到阿庆嫂把断砖扔进水里发出的声音,看到水中的草帽,以为是有人跳水。(或:阿庆嫂将覆上草帽的断砖扔进水里,造成有人跳水的假象,让敌人怀疑上当。)
下列关于名著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望梅止渴、虎踞龙蟠、刮目相看、乐不思蜀、关云长卖豆腐——人硬货不硬、关帝庙里拜guān yīn ——找错了门,皆出自《三国演义》。 B:吴蜀联盟关系濒临破裂,孙权派家将周善前往荆州骗回孙夫人和阿斗,被赵云和张飞发现,二人联手,一起跳上船去夺回了阿斗。 C:《三国演义》中的“青梅煮酒论英雄”,是曹操故意想试探刘备,看他是否胸怀大志,而刘备又生怕自己被曹操看出破绽,竭力掩盖内心恐慌。这个情节反映了两个人不同的性格。 D: “群英会蒋干中计”是《三国演义》中的情节,突出表现出设计者周瑜的善使谋略、聪明机智的性格,中计者蒋干的自作聪明、败事有余的形象。曹操之所以中反间计,是因为曹操生性多疑,用人不信。
对课文理解有误的是( )
A:《陈太丘与友期》这则故事突出强调了“信”是立世之本。 B:《陈太丘与友期》一文通过人物的鲜活对话来展示人物正直不阿的品质。 C:《世说新语》在众多志人小说中以语言精练,词意隽永著称,对后世笔记体作品影响深远。 D:春秋时期著名思想家韩非著有《韩非子》一书,常用寓言故事阐明道理。
论语(节选)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子曰:“默而识①之,学而不厌②,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述而》)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③,敏以求之者也。” (《述而》)
子曰:“学如不及④,犹恐失之。” (《泰伯》)
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⑤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子罕》)
子夏曰:“日知其所亡⑥,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 (《子张》)
【注】①识:记住。②厌:满足。③好古:爱好古代文化。④及:赶上,追上。⑤鄙夫:鄙陋浅薄的人。⑥亡:指自己没有的知识、技能、才能等。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人不知而不愠 ( ) (2)不逾矩 ( )
(3)我叩其两端而竭焉 ( ) (4)勿施于人 ( )
2.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通“悦”,愉快) B.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 (站立)
C.人不堪其忧 (忍受) D.其“恕”乎 (大概,也许)
3.翻译下列句子。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译文:
(2)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
译文:
4.“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历来就被奉为虚心好学的格言,但在今天看来是否太虚伪了?是否对自己的能力太不自信了?请联系实际谈谈
答:
1(1)生气、发怒(2)规矩,规范(3)正反两个方面(4)施加
2选B。“立”在这里应理解为独立做事情。
3(1)学习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复习它,不也很愉快吗?
(2)三十岁立足于社会,四十掌握了知识而不致迷惑,五十岁了解并顺应了自然规律。
4不虚伪,也不是对自己的能力不自信。“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不足之处,而身边随处都有值得学习的人或物。在学习中,只有拥有谦虚的态度,才能学到更多的知识,才能更加完善自己,提高自己的能力。
阅读《论语》十则选段
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②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③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④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
⑤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⑥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⑦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含义。
(1)学而时习之 (2)人不知而不愠
(3)吾日三省吾身 (4)传不习乎
2、用“\”给下面句子划分停顿。(每句一处)
(1)学而不思则罔 (2) 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3、下面加点词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
A.有朋自远方来B.为人谋而不忠乎
C.择其善者而从之D.不亦乐乎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译文:
(2)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译文:
5、请你写出选段第③句和第⑤句中所含的成语。(至少两个)
6、来到东桥中学求学,是一种全新的生活的开始,能结合你的生活实际谈谈你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的理解和体会吗?
答:
1、⑴复习 ⑵生气、发怒 ⑶多次进行自我检查、反省 ⑷老师传授的知识
2、 (1)学而不思|则罔 (2) 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3、选D,A项今意为朋友,古意为志同道合的人;B项今意为忠诚、忠心,古意为尽心竭力;C项今意为善良的人或事物,古意为优点。
4.(1)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看到自己也有他们的短处就要改正。
⑵士人不可以不刚强、勇毅,因为他肩负重大的责任而且路程遥远。
(意合即可)
5.答案示例:三人行,必有我师 任重道远 择善而从
6.答案示例:自己讨厌的事情,不要施加在别人的身上,这是待人接物的正确的方法,要学会替别人着想,学会换位思考。比如:珍惜安静的求学环境。喧闹的教室不是你想要的,也不要为别人创设这样的环境。
《桃花源记》的作者是 ,世称 ,因宅边曾有五棵柳树,又自号 。本文原是他的《 》前的序文。本文以 为线索。以 为顺序,按照发现桃林, 桃源, 桃源的顺序来记叙渔人的所见所闻,虚构了一个与__现实社会相 的美好境界,寄托了 ,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
陶渊明 靖节先生 五柳先生 《桃花源诗》 渔人进出桃花源 时间 访问 离开 对立 自己的政治思想(社会理想)
《世说新语》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是________(朝代)人________(姓名)组织编写的。
魏晋南北朝时期,由南朝宋刘义庆编撰
阅读《<论语>十二章》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1.对句中加点字的含义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
A.有朋自远方来(志同道合的人)B.人不知而不愠(生气,发怒)
C.思而不学则殆(疑惑)D.传不习乎(传授)
2.下列句中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
A.好之者不如乐之者。B.七十二从心所欲,不逾矩。
C.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D.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3.下列语句中,谈论学习态度的一项是 ( )
A.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B.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C.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D.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4.翻译句子。
(1)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
(2)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1.D
2.C
3.B
4.(1)三十岁时能自立于世;四十岁时遇事就不迷惑:五十岁时懂得了什么是天命;六十岁时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
(2)博览群书广泛学习,而且能坚定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并且能联系当前的事情去思考,仁德就在其中了。
下列有关传统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代有许多表示敬称的特定字词,例如“惠”用于对方对待自己的行为动作。如“惠存”“惠赠”;“贵”用于与对方有关的事物,如“贵干”“贵庚”。 B:二十四节气中,立春之后是雨水,立夏之后是小满,处暑之后是立秋,冬至之后是小雪。 C:农历九月初九为“重阳”,有登高望远、赏菊赋诗、赐菊花图、插茱萸等习俗。 D:生肖又称属相,古代术数家拿十二种动物来配十二地支,如子为鼠,丑为牛,某人生在某年就肖某物,如戌年生的肖狗,亥年生的肖猪。
作者在描写小石潭的特征时融入了自己什么样的感受?你如何看待作者这样的感受?
答:
答:①作者在描写小石潭的特征时融入了自己复杂的感受,一方面是乐,一方面是凄清。②我能够理解作者这种特殊的感受。看到美丽的景色,自然让人心情愉悦;然而生活中遭遇挫折,加上环境的凄清,难免又产生悲凉之感。(或者:我不认同作者这种感受。我们青少年,应该乐观向上,积极面对困难和挫折,努力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