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范进中举》(节选),完成1——6题。

范进不看便罢,看了一遍,又念一遍,自己把两手拍了一下,笑了一声,道:“噫!好了!我中了!”说着,往后一交跌倒,牙关咬紧,不省人事。老太太慌了,慌将几口开水灌了过来。他爬将起来,又拍着手大笑道:“噫!好!我中了!”笑着,不由分说,就往门外飞跑,把报录人和邻居都吓了一跳。走出大门不多路,一脚踹在塘里,挣起来,头发都跌散了,两手黄泥,淋淋漓漓一身的水。众人拉他不住,拍着笑着,一直走到集上去了。众人大眼望小眼,一齐道:“原来新贵人欢喜疯了。”老太太哭道:“怎生这样苦命的事!中了一个甚么举人,就得了这个拙病!这一疯了,几时才得好?”娘子胡氏道:“早上好好出去,怎的就得了这样的病!却是如何是好?”众邻居劝道:“老太太不要心慌。我们而今且派两个人跟定了范老爷。这里众人家里拿些鸡蛋酒米,且管待了报子上的老爹们,再为商酌。”

1.上文描写范进发疯的情形有波澜,有层次,请简要概括其过程(每处不超过4字)

2.上文采用 的表现手法,对范进中举后喜极发疯的丑态进行辛辣的讽刺。

3.这段文字通过语言、动作、外形等描写,刻画了范进中举发疯的丑态。请选出关键的词句填入下面相应的横线上。

①语言:

②动作:

③外形:

4.描写范进发疯的过程,作者巧妙地运用了侧面烘托的手法,人物性格特征各不相同:老太太是 ,胡氏是不知所措,众邻居是

5.文中的侧面描写有什么作用?

6.“好!我中了!”这两句话道出热衷功名的范进此时的什么心态?说明了什么问题?

1、(1)昏厥(2)疯跑(3)跌倒(4)疯走上集

2、夸张

3、(1)噫!好了!我中了!(2)拍、笑叫(3)头发都跌散了,两手黄泥,一身的水。

4悲叹命苦、担恐;劝说帮助

5、为了烘托这场闹剧的可笑,突出范进发疯的可怕和身份的变化,反映当时社会趋炎附势的风气,强化了小说的讽刺效果。

6、宣告几十年贫贱生活就此结束,梦寐以求的名利从此到手了,说明科举制度对封建知识分子毒害之深。

【2016·北京卷】

名著阅读

11.下面是《论语》中的九则语录,其中有论述学习的,有论述治国之道的,也有论述其他内容的。请你将论述学习和治国之道的语录分别都挑出来。(只填序号)

①子日:“学而不思则罔,死而不学则殆。”

②子日:“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③子日:“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④子日:“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

⑤子日:“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⑥有子曰:“ 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⑦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⑧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⑨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论述学习的语录:_____________

论述治国之道的语录:______________

12.《朝花夕拾》是鲁迅的一部回忆性散文集,其中有些作品记录了他童年和少年时期的生活,在这些作品中,鲁迅描写了给他留下深刻印象的人物,如《阿长与<三海经>》中的阿长,《从百草屋到三味书屋》中的__①__,又如《》中的___

13.(1)连环画讲述的是鹦鹉螺号潜艇在前往南极路上的一次遇险经历。从连环画的内容来看,当破冰遇到困难时,尼摩船长想到的解决办法是。在《海底两万里》一书中。尼摩船长拯救鹦鹉螺号或他人生命的事情还很多,比如在遇到的险情时,尼摩船长 ,化险为夷。

(2)根据前8幅画的内容,为第9幅画补写一句话。

答:

11.    论述学习的语录①⑤⑧;论述治国之道的语录②⑦

12.①寿镜吾 ②《藤野先生》③藤野

13 .(1)①用热水浇同时不断凿冰②遇到土著人袭击潜艇③给梯子充电吓跑土著人

(2)大家探出头呼吸新鲜空气,舱内的空气补充满,舱里的人新过来,关上舱盖。

12.《岳阳楼记》中写“迁客骚人”因景异而产生“悲” “喜”之情,试对其简要分析。

[aecdf9995dc590aa.jpg]

阅读下面的连环画,完成第(1)-(2)题。


(1) 结合其它几幅连环画的内容,为第5幅画补写一段文字。(要求:10 -20字)

答:

(2) 下面俗语与连环画所表现的内容相关的一个选项是

A.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

B.十年寒窗无人问

C.十年磨一剑

D.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1)答案示例:很多豪门贵族都竞相传写左思的《三都赋》。(2)C

下面是《战国策》中的一则小故事,阅读故事完成第(1)—(2)题。

更羸(战国时期魏国大臣,著名的射箭能手)和魏王站在高台之下,抬头看见飞鸟。更羸对魏王说:“我只要虚拨一弓弦,就可以把鸟射死在您眼前。”魏王说:“射技有如此高超吗?”更羸说:“可以的。”过了一会儿,有一只大雁从东方飞来,更羸虚射一箭就把这只大雁射落在地上。魏王说:“可是虚射怎么会出现这种结果呢?”更羸说:“因为这是一只病雁。”魏王说:“你怎么知道?”更羸说:“这只雁飞得很缓慢,而且叫的声音悲切。飞得缓慢是因为它旧伤疼痛,叫得悲切是因它离开雁群。身负旧伤且心存惊惧,一听见弓弦的声音就吓得拼命高飞,以致使它的旧伤口破裂而掉落下来。”

(1)用一个成语概括上面故事的内容。

(2)下面对故事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遇事要三思而后行,不能一味追求安逸享乐而忘记身后的隐患。

B.遇事沉着冷静,不要遇到一点风吹草动就惊慌失措。

C.只有善于发现,善于分析,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获得成功。

(1)惊弓之鸟

   (2)A 

阅读下面京剧《沙家浜》节选,完成⑴~⑶题。

阿庆嫂 (接唱)

乡亲们若是来抵抗,

定要流血把命伤。

恨不能生双翅膀 ①(扑 飞)进芦荡,

急得我浑身冒火无主张。

[内刁小三叫喊:“不去?不去我就要开枪了!”

阿庆嫂 开枪?

(唱)【西皮流水】

若是镇里枪声响,

枪声报警芦苇荡,

亲人们定知镇上有情况,

芦苇深处把身藏。(欠身瞭望,看到断砖、草帽,灵机一动)

要沉着,莫 ②(慌张 急躁),

风声鹤唳,引诱敌人来打枪

[阿庆嫂拿起墙根的断砖,上覆草帽,扔进水中,急忙躲进屋里。

[刁小三跑上

刁小三 有人跳水!

[胡传魁、刘副官急上。

[刘副官、胡传魁开枪。刁德一闻声急上。

⑴ 请根据语境,从①②处的括号里选择最恰当的一个词语填在相应的横线上。

答:

⑵ 句号,表示陈述句完了之后的停顿。陈述句的语调一般是平的。句号也可以用在祈使句后面,但这种祈使句语气很弱。感叹号,表示感情强烈的句子末了的停顿。请你结合语境,从这两种点号中选择最恰当的一个标在“引诱敌人来打枪”后面。

答:

⑶ 下面是“风声鹤唳”的典故与释义,请说出它在上面文字中所指的具体内容。

典源

《晋书·谢玄传》:东晋时,秦主苻坚率领大军,号称百万,列阵肥水,要与东晋决战。晋将谢玄等以精锐八千涉水进击,秦兵大败。“〔苻〕坚众奔溃,自相蹈藉投水死者不可胜计,肥水为之不流。余众弃甲宵遁。闻风声鹤唳,皆以为王师已至,草行露宿,重以饥冻,死者十七八。”

释义

苻坚的溃兵听到风声鹤叫,以为是追兵呼喊。后遂用“风声鹤唳、风声鹤警、鹤唳、风鹤”等形容疑惧惊慌,一有风吹草动便神经极度紧张。

答:

⑴ ①飞  ②慌张   ⑵! 

⑶示例:刁小三听到阿庆嫂把断砖扔进水里发出的声音,看到水中的草帽,以为是有人跳水。(或:阿庆嫂将覆上草帽的断砖扔进水里,造成有人跳水的假象,让敌人怀疑上当。)

下列关于名著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望梅止渴、虎踞龙蟠、刮目相看、乐不思蜀、关云长卖豆腐——人硬货不硬、关帝庙里拜guān yīn ——找错了门,皆出自《三国演义》。 B:吴蜀联盟关系濒临破裂,孙权派家将周善前往荆州骗回孙夫人和阿斗,被赵云和张飞发现,二人联手,一起跳上船去夺回了阿斗。 C:《三国演义》中的“青梅煮酒论英雄”,是曹操故意想试探刘备,看他是否胸怀大志,而刘备又生怕自己被曹操看出破绽,竭力掩盖内心恐慌。这个情节反映了两个人不同的性格。 D: “群英会蒋干中计”是《三国演义》中的情节,突出表现出设计者周瑜的善使谋略、聪明机智的性格,中计者蒋干的自作聪明、败事有余的形象。曹操之所以中反间计,是因为曹操生性多疑,用人不信。

对课文理解有误的是( )

A:《陈太丘与友期》这则故事突出强调了“信”是立世之本。 B:《陈太丘与友期》一文通过人物的鲜活对话来展示人物正直不阿的品质。 C:《世说新语》在众多志人小说中以语言精练,词意隽永著称,对后世笔记体作品影响深远。 D:春秋时期著名思想家韩非著有《韩非子》一书,常用寓言故事阐明道理。

论语(节选)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述而》)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述而》)

子曰:“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泰伯》)

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子罕》)

子夏曰:“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 (《子张》)

【注】①识:记住。②厌:满足。③好古:爱好古代文化。④及:赶上,追上。⑤鄙夫:鄙陋浅薄的人。⑥亡:指自己没有的知识、技能、才能等。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人不知而不 (       ) (2)不逾 (      )

(3)我叩其两端而竭焉 (      ) (4)勿于人 (      )

2.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学而时习之,不亦乎?   (通“悦”,愉快) B.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 (站立)

C.人不其忧 (忍受) D.“恕”乎 (大概,也许)

3.翻译下列句子。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译文:

(2)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

译文:

4.“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历来就被奉为虚心好学的格言,但在今天看来是否太虚伪了?是否对自己的能力太不自信了?请联系实际谈谈

答:

1(1)生气、发怒(2)规矩,规范(3)正反两个方面(4)施加

2选B。“立”在这里应理解为独立做事情。

3(1)学习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复习它,不也很愉快吗?

(2)三十岁立足于社会,四十掌握了知识而不致迷惑,五十岁了解并顺应了自然规律。

4不虚伪,也不是对自己的能力不自信。“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不足之处,而身边随处都有值得学习的人或物。在学习中,只有拥有谦虚的态度,才能学到更多的知识,才能更加完善自己,提高自己的能力。

阅读《论语》十则选段

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②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③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④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

⑤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⑥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⑦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含义。

(1)学而时 (2)人不知而不

(3)吾日三省吾身 (4)不习乎

2、用“\”给下面句子划分停顿。(每句一处)

(1)学而不思则罔 (2) 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3、下面加点词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

A.有自远方来B.为人谋而不

C.择其善者而从之D.不亦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译文:

(2)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译文:

5、请你写出选段第③句和第⑤句中所含的成语。(至少两个)

6、来到东桥中学求学,是一种全新的生活的开始,能结合你的生活实际谈谈你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的理解和体会吗?

答:

1、⑴复习   ⑵生气、发怒   ⑶多次进行自我检查、反省  ⑷老师传授的知识 

2、   (1)学而不思|则罔          (2) 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3、选D,A项今意为朋友,古意为志同道合的人;B项今意为忠诚、忠心,古意为尽心竭力;C项今意为善良的人或事物,古意为优点。

4.(1)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看到自己也有他们的短处就要改正。

⑵士人不可以不刚强、勇毅,因为他肩负重大的责任而且路程遥远。

(意合即可)  

5.答案示例:三人行,必有我师    任重道远   择善而从 

6.答案示例:自己讨厌的事情,不要施加在别人的身上,这是待人接物的正确的方法,要学会替别人着想,学会换位思考。比如:珍惜安静的求学环境。喧闹的教室不是你想要的,也不要为别人创设这样的环境。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