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米兰世博会中国企业联合馆主题为“中国种子”,旨在向全世界宣传杂交水稻,下列最适合担任该馆形象大使的是()

A:邓稼先 B:王进喜 C:焦裕禄 D:袁隆平

我国的两弹元勋是邓稼先。

邓稼先Dènɡ Jià xiān

他是人民的公仆,他曾经带领兰考人民治理风沙,他是县委书记的好榜样。他是()

A:王进喜 B:焦裕禄 C:史来贺 D:邓稼先

下列对课文及文体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传”是介绍人物生平事迹的文章,《鲁迅自传》是鲁迅先生为自己写的一篇传记,重点介绍了自己的求学经历,简要介绍了自己的文学成就。 B:《邓稼先》是美籍华人杨振宁写的一篇小说,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刻画了邓稼先的形象,表现了作者对好友的深厚情感 C:《列夫·托尔斯泰》是奥地利作家斯蒂芬·茨威格写的一篇人物传记。 D:《第一千个球》是巴西球王贝利为自己写的传记,作者选取两个片断写出了自己的个性特点。

阅读《邓稼先》选文,完成第8~12题。(13分)

永恒的骄傲

稼先逝世以后,在我写给他夫人许鹿希的电报与书信中有下面几段话:

——稼先为人忠诚纯正,是我最敬爱的挚友。他的无私的精神与巨大的贡献是你的也是我的永恒的骄傲。

——稼先去世的消息使我想起了他和我半个世纪的友情。我知道我将永远珍惜这些记忆。希望你在此沉痛的日子里多从长远的历史角度去看稼先和你的一生,只有真正永恒的才是有价值的。

——邓稼先的一生是有方向、有意识地前进的。没有彷徨,没有矛盾。

——是的,如果稼先再次选择他的途径的话,他仍会走他已走过的道路。这是他的性格与品质。能这样估价自己一生的人不多,我们应为稼先庆幸!

8.怎样理解标题“永恒的骄傲”的含义?(2分)

9.这一部分是全文的最后一部分,请指出它在全文中的作用。(3分)

10.这一段文字采用的修辞手法是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3分)

11.邓稼先是“两弹元勋”,作者却没有把重点放在他的生平和巨大贡献上,而是以情感人,这样写的原因是什么?请选择理解错误的一项(  )。(2分)

A.作者认为,写科学家应着眼于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突出他们的人格魅力,所以往往淡化了细节。

B.作者认为,关于邓稼先的生平和事迹很多人已经了解了,所以不写也罢。

C.作者不仅要通过这篇文章来歌颂邓稼先,同时也想表达对老朋友的思念之情。

D.作者与邓稼先虽有50年的友谊,但毕竟分隔太久,对他的具体工作情况并不十分了解,所以不宜铺开来写。

12.为什么说“邓稼先的一生是有方向、有意识地前进的。没有彷徨,没有矛盾”?(3分)

答案:8.解析:首先看核心词语“骄傲”,主人公所作的贡献巨大,超出了个人和团体的范畴,是祖国的骄傲、民族的自豪;修饰语“永恒”即永远。

参考答案:邓稼先不是一个普通人物,他对祖国对民族作出了巨大贡献,永远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9.解析:要结合全文结构以及人物的精神内涵来分析。

参考答案:这是对邓稼先一生功业的总体评价,既洋溢着作者对朋友的深情厚谊,又总结了全文。

10.解析:排比的形式有多种,可分为句内排比、句与句的排比、段与段的排比,此处显然属于段与段的排比。

参考答案:排比。增强了语势,高度评价了邓稼先的一生及其贡献。

11.B 解析:邓稼先的事迹因工作的特殊性很多属于国家机密,很难为外界所熟知。

12.解析:邓稼先的人生方向与民族的方向是高度一致的,这是他的最崇高的社会理想的体现。

参考答案:他的人生目标是为中华民族的崛起贡献生命的全部,他始终把国家利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立场坚定,兢兢业业,所以不会有矛盾,也不会彷徨。

下列各句对文意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是以议论为线索来结构全文的,全文结构严谨,思路清晰。 B:《邓稼先》一文是作者带着传统意识、全球视野、历史眼光、民族感情而写作成的。 C:《音乐巨人贝多芬》作者通过一次会见来表现贝多芬在音乐上的巨大造诣。 D:《孙权劝学》以对话描写来推动情节,刻画人物。

阅读下面传记,完成下面试题。

杨振宁三救邓稼先

1971年的夏天,“__”的“__”已经席卷了中国大陆的每一个角落。常年工作于大西北核武器实验基地的邓稼先也未能幸免,这天上午被所谓的“革命__派”揪斗了。邓稼先是谁?那些所谓的“革命__派”,倒是在“揪斗词”中透露了邓稼先的身份:

“邓稼先是‘美帝特务’!我有证据。他于1950年8月获得美国印第安那州普渡大学的物理学博士学位,9月就回到北京了。他嘴上说是为了建设新中国。实际上,他是潜回新中国的‘美帝特务’……”

“邓稼先是‘苏修特务’!我也有证据。他虽然于1958年8月就参加了我国研究核武器的工作,虽然反对过‘苏修’跨国工作组的‘霸王言论’,但他又说人家那个工作组里面也有实干的工程师。所以,他是背叛新中国的‘苏修特务’……”

“邓稼先是‘ 学术权威’!证据是明摆着的。1964年10月16日,我国成功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让整个世界都惊叹了。同志们呐,这是我们全国革命人民共同努力的成果啊。他邓稼先,凭什么做了理论设计方案的主持人,占据了全国人民的功劳?还有,1967年6月17日,我国成功爆炸了第一颗氢弹,再一次让整个世界都惊叹了。同志们呐,这也是我们全国革命人民共同努力的成果啊。他邓稼先,凭什么又做了理论设计方案的主持人,占据了全国人民的功劳?对于这样藐视全国人民的‘ 学术权威’,我们必须将其__在地,再踏上专政之脚,令其永世不得翻身……”

揪斗现场,夏阳炎炎似火烧,“__派”打着革命旗号的“虐待狂综合症”越发如火如荼了。邓稼先的处境十分危险。因为前不久,实验基地已有几位像他一样的核物理学家,要么被揪斗致残了,要么被揪斗致死了。此刻,已被“__派”绑成“喷气式”的邓稼先,不仅汗如雨下,而且泪如雨下。他流泪,并非因为害怕很快将被“__派”刑讯得非死即残了。他流泪,是因为想起了三年前含冤辞世的二姐邓茂先,至今还戴着“畏罪自杀”的“反革命”帽子。二姐若有在天之灵,眼看自己的弟弟被“__”整得非残即死,一定也会泪洒滂沱啊。“亲爱的二姐,你一个文弱的女子,都能从容面对死亡。小时候,我常常在你面前自诩为勇敢的男子汉。我现在已是四十七岁的人了,屡经忧患,决不会害怕死亡的威胁。何况,说到死,我早已死过两次了。那两次能够化险为夷,都是有幸得到了学兄杨振宁的救助。我的远在美国的振宁兄,以及所有的朋友,此刻,我在中国大陆的‘__’中已经命若悬丝了。但我决不会怕死,决不会丧失男子汉的志气!我想念你们,想念从前友谊的时光……”邓稼先在心里为自己念了一遍无声的“临终遗言”。其中提到的杨振宁,是已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的美籍华裔科学家。他俩的友谊,开始于少年时期就读的北平崇德中学。杨振宁生于1922年,比邓稼先大两岁,而且在同学里面素以能言善辩著称,常常照顾生性憨厚的邓稼先。

杨振宁第一次救助邓稼先摆脱死亡,是在1940年的春天。当时,杨振宁已经就读于抗日大后方的云南昆明西南联合大学,邓稼先还留在北平的崇德中学。因为崇德中学是英国人开办的,已经侵占北平的日本鬼子,只得任其继续上课。爱国至上的邓稼先,由于公开反对日伪“北平市政府”强迫学生参加“庆祝日本皇军”的活动,被“日伪”们列入了伺机逮杀的“黑名单”。紧要关头,邓稼先得到了杨振宁从昆明托付同学捎来的亲笔信。信中,杨振宁督促邓稼先尽快离开阴霾四布的北平,到昆明报考西南联合大学,以做抗日救国的长远之计。至于邓稼先具体的上路方案,杨振宁又请捎信的同学给予尽可能的协助。如此这般,邓稼先和大姐邓仲先一起告别了在北平深居简出、洁身自好的父母,及时地踏上了安全奔赴抗日大后方的求学之路。

杨振宁第二次救助邓稼先摆脱死亡,是在1941年的秋天。当时,杨振宁、邓稼先分别是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四年级和一年级的学生。西南联合大学所在的云南昆明,虽然地处抗日的大后方,但仍常遭日本鬼子轰炸机的空袭。所以,学生与市民就常有“跑警报”的生活内容。不过,有时关于敌机来袭的警报并不准确,以至于懈怠了一些人跑避敌机轰炸的防范意识。看起书来常入迷的邓稼先,就是其中之一。有一次,警报拉响了。邓稼先懒得躲避,仍然坐在学校门口附近的露天木凳上看书。杨振宁跑进防空洞,迟迟不见邓稼先的踪影,也就猜了个八九不离十,赶忙出来找他,将他拽到了防空洞。仅仅过了半个小时,邓稼先刚刚看书的地方,就被敌机的炸弹炸得尘土横飞。事后,邓稼先还幽默地向杨振宁开玩笑说:“常言道: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振宁兄堪称在我身边建造浮图的专家了。”

光阴荏苒,物换星移。1971年夏天的中国大西北,邓稼先即将被“__”的“__派”们“__在地,再踏上专政之脚”了。已于无奈中做好了死亡准备的邓稼先,还能得到杨振宁的救助么?

事情真是凑巧啊:杨振宁又一次——亦即第三次,救助邓稼先摆脱了死亡。

原来,已获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杨振宁,首次应邀从美国回到中国大陆访问的时候,向____来表示:想在北京晤见老同学邓稼先。善解人意的__来很快同意了,遂派专人赶赴大西北的核武器实验基地,将邓稼先从“__派”的揪斗现场,接到了北京钓鱼台国宾馆的贵宾席上,与杨振宁重温阔别已久的友谊。

数月之后的1972年,中__和国务院任命邓稼先为国家核工业部核武器研究院的副院长。“__”结束后的1979年,邓稼先又升任该院的院长。

1986年7月,已为新中国核事业奋斗了二十八年的“两弹”元勋邓稼先,病逝于北京。当时远在美国的杨振宁,给邓稼先的夫人许鹿希发来唁电称:“稼先为人忠诚纯正,是我最尊敬的挚友”。

14.“__”期间,革命__派加给邓稼先的罪名有哪些?证据确凿吗?

15.有人说“文人相轻”,而杨邓两人为什么不但不相轻,杨振宁反而出手相救多达三次?

16.作为传记文章,它一定会有传主。你认为杨振宁是传主,还是邓稼先为传主,或者这两个人同为传主?请结合本文内容和传记的相关知识作答。

14.

“美帝特务”、“苏修特务”、“ 学术权威”。证据当然不确凿,那是强词夺理,捕风捉影,无中生有的事。

15.

文人相轻是心胸狭窄的人的观点,并不代表所有文人的处世方式。杨振宁出手相救三次,杨邓既是中学时代的同学,又是搞科研的同事,他们互相倾慕,志趣相同,感情深厚,心胸开阔,忠心爱国。

16.

邓稼先为传主。(2分)(1)因为文章记述的主要内容为邓稼先在__期间的遭遇,提及杨振宁是为了从侧面说明邓稼先为我国核研究作出的重大贡献和为人忠诚纯正,因而赢得他人的尊重和保护。(2)传记有很多种,其中有一类为选取传主生平的某个片断进行叙述。此文就属于这一类。


解析:

14、【信息整合】(4分)答对三个罪名,得2分,分析说理占2分。

15、【内容分析】 (5分)

16、【疑难探究】 (6分)(结合上面2点分析,意思相近即可,4分)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