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开展“传统节日与民俗文化”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
活动一:对联集锦
请根据同学们收集的节日对联,写出相关的传统节日。
元夕玉烛千门乐,宵月花灯万户明
携手接队放风筝,怀亲垂泪烧纸钱
活动二:节日探源
下面是同学们在活动中的一则调查材料:
现在,在青少年当中,很多人没看过龙舟,没听过唢呐,不认识艾草、菖蒲,对清明节的祭奠也不以为然;然而越来越多的人热衷于过圣诞节、情人节等西方节日。
材料反映出一种什么现象?你认为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活动三:端午采风
继4年前韩国“江陵端午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后,中国已启动“端午节”申报世界非遗程序。日前,该项目已由湖北省代表中国向联合国递交申报表,申报端午节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
假如荆州电视台《有么子,说么子》栏目记者就此活动采访你,你将发表怎样的观点?
活动四:中秋赏月
欣赏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完成下面各题。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①词的上片极写作者在“天上”、“人间”的徘徊、矛盾,下片写 ,以积极乐观的旷达情怀作结。
②说说你对“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一句的理解。
活动一:元宵节、清明节
活动二:现象:传统民俗文化在不断丧失,越来越多的人崇尚西方文化。原因:①媒体宣传不够②有关部门没有定期组织相关的活动③西方文化的影响④审美价值的多元(其它言之成理的答案亦可)
活动三:可围绕如下方面作答:中国“申遗”活动,虽然迟于韩国,但意义重大:①与国际接轨,让更多的外国人了解中国、认识中国、欣赏中国;②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精神,充分展示了民众的想象力和创造力;③有利于民族文化的传承、民族精神的发扬;④有利于亲情、乡情、民族情感的培养;⑤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增强民族的凝聚力;⑥有利于丰富百姓的文化生活等。(其它言之成理的答案亦可)
活动四:①对月怀人(如果答成“抒发对子由的怀念之情”之类的答案);②惟愿(兄弟)彼此珍重,在远别的时光中共赏中秋美好的月色。(大意相同即可)
下面语句的顺序排列恰当的一项是①极目远望②那波浪互相拥挤着,追逐着,越来越近,越来越高③那从天边垂下来的波涛,一排赶着一排,浩浩荡荡④那由地心里泛起的浪花,沸沸扬扬,一层紧追着一层⑤像冲锋陷阵的大军⑥像秋天田野上盛开的棉朵
A:③⑥①②④⑤ B:①③⑤④⑥② C:③⑥④⑤①② D:①④⑥②③⑤
根据要求完成下面题目。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生活在不断变化,社会在不断进步。为了加深同学们对这种变化与进步的认识,学校准备开展以“关注身边的变化”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1)下面是同学们拟定的几个选题,你认为不适合作为本次活动选题的一项是
A.从衣食住行看身边的变化B.从城市面貌看身边的变化
C.从环境保护看身边的变化D.从季节变换看身边的变化
(2)某同学以“关注消费者维权意识的变化”为选题,搜集了以下材料,请你帮助分析并回答问题。
[甲]2006年9月,某消费者在超市购得一盒月饼,当日拆开食用时,发现月饼已过期变质,他不知道该怎样解决这件事,只好自认倒霉。
[乙]2009年6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正式实施。根据新法规,消费者如果购买到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除要求赔偿损失外,还可以向生产者或者销售者要求支付价款10倍的赔偿金。
[丙]2009年6月5日,某消费者从超市买回一袋豆腐干,却吃出一只苍蝇。他立即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向工商部门投诉。经调查核实后,商家依法按商品价款的10倍作了赔偿。
从以上材料可以看出:
①消费者的维权意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②[丙]材料中的消费者维权成功与什么因素有着直接关系?
(3)某小组以“关注校园周边环境的变化”为选题,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一周后,他们将各自搜集的材料汇总交流。在讨论过程中,同学们依次作了如下发言,其中语言不得体的一项是
A.我们搜集的材料虽然已经比较丰富了,但都是文字材料,显得有点单一。我认为还需要进一步完善材料的搜集整理工作。
B.我很赞同你的意见,我们还可以搜集一些影像材料。材料的丰富和多样化可以使我们的报告更有说服力。
C.利用现有材料也可以写出一份不错的报告,而且将影像材料制作到报告中,对我们是一个不小的挑战,还是算了吧。
D.你这是懒汉思想!做事怎么能这样畏首畏尾呢?不想干就直说!我是追求完美的。没有你,我们照样能做好!
(1)D
(2)①消费者依__的意识从无到有,逐渐增强。②《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的正式实施。(或:国家健全了法律法规。)
(3)D
下边是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的一则财富广告,用字巧妙,颇有意味。请你分别说说两个加点“理”字的不同含义。
你不理①财,财不理②你。
请你根据自己的理解,用联字组词的方式,对下边句子中加点的“清”字至少做出三种以上的解释。
有好茶喝,会喝好茶,是一种“清福”。(鲁迅《喝茶》)
如:清闲、清静(净)、清雅、清凉、清幽等等均可。(因为生活环境和文化背景的不同,每个人对“清福”的理解将会存在较大的差异。所以,答案不仅要关注字表意义的掌握,更要关注字里的文化心理和人生感悟。)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古、奇、灵、秀”的阳明山,积淀着深厚的“和”文化,被海内外誉为“万和之山”。由永州市委宣传部举办的第三届阳明山“和”文化旅游节正在筹办中。“和”文化旅游节主题口号是:“世界因和而美”、“和美阳明,博爱天下”、“两岸和、中国和、世界和”。“和”文化精神载体是:“中华万和大鼎及”“和”文化主题公园。“中华万和大鼎及”上铸有以联合国原秘书长安南为代表的万余名海内外人士题写的一万个“和”字;“和”文化主题公园融聚山水和美、生态和谐的寓意。请你参加第三届“‘和’文化旅游节”的筹备工作。下面是“中华万和大鼎”落成庆典祝词中的语句,依次填入横线上正确的一项是 。与时俱进,和谐化生。①天地人和 ②地和物丰 ③天和雨顺 ④国和人定 ⑤家和事兴 ⑥万物繁盛
A:⑥①③②⑤④ B:①③②④⑤⑥ C:③②⑤④①⑥ D:⑤④③②①⑥
阅读下面几则材料,完成1—2题。
材料一:兰花被誉为“国香”、“香祖”、“天下第一香”,在我国有2000多年的栽培史,是我国最古老的花卉之一。我国爱兰人士多倾心于淡雅类的兰花,寻求内外统一,内涵与外在俱佳的赏心悦目的感受。爱兰者喜欢采兰、种兰、赏兰、养兰并重,把快乐幸福贯穿赏兰、侍兰全过程。
材料二:一组兰花图。

材料三:一组兰花的诗文。①芝兰生于深谷,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为困穷而改节。(魏·王肃《孔子家语》)②兰溪春尽碧泱泱,映水兰花雨发香。楚国大夫憔悴日,应寻此路去潇湘。(唐·杜牧《兰溪》。楚国大夫,指屈原)③芳名誉四海,落户到万家。叶立含正气,芳妍不浮华。常绿斗严寒,含笑度盛夏。花中真君子,风姿寄高雅。(张学良《咏兰》)
材料四:唐朝慧宗禅师酷爱兰花,手栽数十盆。禅师要云游,行前嘱众弟子看护好兰花。某夜,风雨大作,弟子们恰巧未将兰花搬回室内,兰花毁损严重。禅师归来,弟子们惶恐不安,以为必受重责。不料,禅师得知实情后,只淡淡地说了一句:“当初,我可不是为了生气而种兰花的呀。”
1.请运用兰的相关材料对出下联。
上联:观翠竹仰慕谦逊品节 下联:
2.“一株兰草千幅画,一箭兰花万首诗”,中国人对兰真是情有独钟,这是为什么呢?请写出你的探究结果。
1.无统一答案。答案示例:(观翠竹仰慕谦逊品节) / 种幽兰追求淡雅情趣(或“赏兰花陶冶君子情操”)(字数须相等,词性大致相对,扣住兰花有关内容的即可得全分。有轻微毛病的可以不扣分)
2.不设统一答案,要点提示:
①外形。(简洁、写意、刚柔相济的外形,给欣赏者以想像的空间)
②环境。(生长在山谷荒地之类的恶劣环境而永葆美丽)
③栽培史、兰文化。(兰花已经成为一种精神、一种艺术、一种情怀与境界,是植根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历史的一种文化)
④民族性格。(中华民族是一个内敛的民族,中国人对兰花有着根深蒂固的民族感情与性格认同)
⑤先贤影响。(孔子、屈原、郑板桥、张学良等先贤爱兰颂兰,梅兰竹菊四君子的群体形象给人以深远而积极的影响)
⑥栽培乐趣。(赏兰、侍兰过程中能获得持久的审美愉悦)
⑦象征意义。(飘逸俊芳、绰约多姿的叶片;高洁淡雅、形神兼备的花朵;纯正幽远、沁人肺腑的香味。其品格风范已成为国人推崇的理想人格的象征)(每答出一个要点得1分,得满3分为止,意对即可。“历史悠久”、“外形美丽”、“气质好”这样过于简单的答案不是好的得分点,可以两个点合并得1分。完全脱离材料的观点不能得分;例如“养兰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
某班开展了以“我说成长的‘眼睛’”为主题的班会活动,请认真阅读下面两则材料,结合本文内容就此主题谈谈自己的认识。
材料一:据报载,问题青少年的比例呈逐年上升趋势,不少青少年因家境的贫穷、学业的负担、青春的困惑、灾难的打击、师长的不理解等,或抑郁寡欢,或自暴自弃,或混迹于三教九流,甚至暴力犯罪。
材料二:土家姑娘谭之平,16岁时母亲病亡,父亲重病,房屋坍塌,妹妹年幼。她收起医学中专录取通知书,担起“当家人”:19岁打工,经营小超市;22岁读医学中专;24岁读医学大专;25岁当“学生餐厅老板”并发起成立“武汉城市圈义工联盟”。2008年,她获得了“全国自强不息优秀大学生”的荣誉称号。
没有统一答案。示例:成长路上应与“眼睛”为友,不幸、困境与灾难会给我们的心灵造成伤痕,但如果我们能像农人和谭之平一样从茧子的形成和战胜困境的经历中找到人生的“眼睛”,在伤痕中崛起,用不幸和困苦来砥砺自己,成就自己坚韧的性格,我们的成长之路将会更加坚实。
最近,一款网络游戏编入了武汉小学教材《综合实践活动·信息技术》,走进了部分小学课堂。网络游戏该不该进教材,报刊和网络论坛上对此辩论十分激烈。假如你是反对者,请根据正方(教材编写者)提供的辩词信息,有针对性的写出你方的辩词。
正方:网络游戏可以进教材。社会已经进入网络时代,网络游戏进课堂是网络时代的教育进步;网络游戏是适合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寓学于乐,在老师引导下可以培养学生的良好的上网习惯;网络游戏进课堂,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掌握论坛注册和交流方法,在学会上网的基本方法。
反方:
供参考:网络游戏不该进教材。社会虽已进入网络社会,但游戏进课堂与教育进步无必然联系;小学生自控能力差,容易沉溺于网络游戏,结果会与学习目的背道而驰;学习上网基本方法,掌握论坛注册和交流方法,都有许多更好的途径。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题目。
兰亭中学校报开设了一个新栏目————《青春的舞台》,目的是搭建一个平台,让学生展示个性和才艺。
假如你担任该栏目的主编,请围绕“青春”的主题,为该栏目设计一段卷首语。要求:表现栏目创意,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
卷首语:
例:这里有朝气蓬勃的青春风采,这里有迎风搏浪的豪迈激情,这里有雄鹰展翅的宏伟志向。让我们在这青春舞台上,尽情地张扬个性,施展才华,放飞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