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一弛,文武之道”语出先秦古籍()。
A:《周易》 B:《礼记》 C:《诗经》 D:《尚书》
“一张一弛”,是对()两大神经系统的绝妙写照
A:交感和副交感 B:躯体和自主 C:中枢和周围 D:脑和脊髓
孔子曰:“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从领导者自身修养的角度看,强调的是()
A:注重磨练意志 B:正确对待工作和生活 C:善于控制情绪 D:注重协调气质和性格
当领导的要把工作做好,勤奋地投入,在工作中,要掌握工作的艺术,采用张弛有度的工作方法,正如()所说:文武之道,一张一弛。
A:__来 B:洪应祖 C:__ D:孔子
以下各项中,()是耙斗拉翻时的处理方法。
A:拉到溜槽斜坡上猛松主绳,使耙斗翻跟斗,再拉尾绳转弯找正 B:拉到工作面猛拉起,使耙斗吊起,再猛松,利用自重自动翻斗 C:主、尾绳同时拉紧,腾空自动翻斗 D:一张一弛,使耙头自然扶正
“文武之道也,一张一弛”中的“文武”原意是指()
A:周文王、周武王 B:学文、习武 C:文治、武治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读音相同的—组是:
A:宵衣旰食 神情毕肖 瘦削 逍遥 B:嗤之以鼻 一张一弛 奔驰 慈颜 C:瑕不掩瑜 坚贞不渝 手谕 愈合 D:群雄角逐 —决雌雄 矍铄 绝响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读音相同的—组是:
A:宵衣旰食 神情毕肖 瘦削 逍遥 B:嗤之以鼻 一张一弛 奔驰 慈颜
C:瑕不掩瑜 坚贞不渝 手谕 愈合 D:群雄角逐 —决雌雄 矍铄 绝响
下列各组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2分)
A:慰藉 睡眼惺忪 豁然开朗 转瞬即逝 B:阴晦 面面相觑 孜孜不倦 怒不可遏 C:惘然 润如油膏 一张一弛 沧海桑田 D:肯切 历行节约 门庭若市 隐天弊日
阅读下文,完成15~16题。(10分)
《礼记》中有一句颇有点辩证法精神的话:“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
对于我们的文学艺术创作来说,这个规律是有启发性的。比如一首乐曲,光是一股劲儿的快,一股劲儿的紧,从头到尾都是最强音,那就显得很单调,没有什么节奏感了。在《琵琶行》中所描写的那支曲子,开始有“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的一段,接着有“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的一段,后来又有“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的一段,这倒是很合乎一张一弛的规律的,我相信,弹奏起来一定优美动听,可惜我们谁都没有听到过。
一幅画,也是如此。布景成局,全凭有疏有密;有浓有淡,相间相成,方能错落有致。只密不疏,则必嫌拥塞。只疏不密,则必嫌空松。只浓不淡,则嫌繁缛。只淡不浓,则嫌单薄。①虽然不同的艺术风格难免各有所偏,②一个作品总有一个作品的基调,③或以强烈见长,④或以柔和取胜,⑤但“单打一”的旋律和笔墨终究是容易使人感到单调的。
推而广之,写小说,写戏剧,甚至写评论文章,亦无不如此。假如小说中段段都是高潮,那么,高潮就反而不突出了;戏剧中场场都是密锣紧鼓,让观众的神经拉得像弓弦一般紧,就反而使人家不大想看下去了;文章中句句都加上着重点,主要的论点就反而不明确了。比如《水浒传》中“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那一回,写到林冲发现陆虞候来暗害他,特地买了把解腕尖刀带在身上,准备跟他拼个死活,可是作者在这里不肯急转直下,却又回过头来。写上林冲去看管草料场,在大雪中出门买酒吃那一段比较轻松的笔墨,然后再转向高潮。我看,这些都不是可有可无的闲笔浪墨,没有它们穿插在其中,就显不出一张一弛、一起一伏的妙用了。弛,正是为了张;伏,正是为了起。
有些同志不大懂得一张一弛、相间相成的道理,常常主张把作品中、文章中一些乍看起来似乎与主线主题并无直接关联,而其实与主线主题颇有些内在联系的所谓“闲笔浪墨”大笔勾销。他们这样做,似乎是为了艺术的完整性,实际上倒往往破坏了艺术的完整性。牡丹虽好,还仗绿叶扶持。” 不妨设想一下,假如把绿叶全部去掉,只剩下一朵光秃秃的牡丹花,那还有什么好看呢?
15.第3自然段画线的句子是一个多重复句,第一层次划分正确的一项是(3分)
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③/④⑤ C.①②/③④⑤ D.①/②③④⑤
16.结合全文,回答以下问题。(7分)
⑴第4自然段在论证过程中运用的论证方法是 、 ,这是为了论证 的观点。(4分)
⑵第5自然段中作者引用了“牡丹虽好,还仗绿叶扶持”这句话,“牡丹”比喻
;“绿叶”比喻 (用文中词语回答)(3分)
15.(3分)A
16.(7分)⑴例证法或事例论证(1分)//对比论证法或对比法(1分)//弛,正是为了张;伏,正是为了起。(答案唯一,2分)
⑵主线主题(答案唯一,1分)//“闲笔浪墨”或所谓闲笔浪墨(2分)。评分标准:既没有引号,又没有“所谓”给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