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福克勒斯的《俄底浦斯王》属于()
A:命运悲剧 B:性格悲剧 C:存在悲剧
《骆驼祥子》中的下列哪位女人的命运最悲惨()
A:小福子 B:夏太太 C:杨妈 D:张妈
结合作品,分析索福克勒斯在《俄狄浦斯王》中表现了怎样的命运观。
不论什么制造企业,不论什么生产类型,也不论管理要求如何,最终都必须按照产品品种计算产品成本。
1909年7月,焦达峰为组织和策划两湖革命运动,在长沙太平街同福公栈设立了什么机关?
用斜线(/)给下面的文言文断句(5分)。
世 之 治 也 行 善 者 获 福 为 恶 者 得 祸 及 其 乱 也 行 善 者 不 获 福 为 恶 者 不 得 祸 变 数 也 知 者 不 以 变 数 疑 常 道 故 循 福 之 所 自 来 防 祸 之 所 由 至 也 遇 不 遇 非 我 也 其 时 也 夫 施 吉 报 凶 谓 之 命 施 凶 报 吉 谓 之 幸 守 其 所 志 而 已 矣
(取材于《中论·修本》)
下列句子的横线上应填入的关联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 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 ② 未来的命运如何,遇福遇祸,或喜或忧,我都愿意为它奋斗,勇敢地活下去。 ③这样一只小小的飞蛾, 我的手指稍一用力,它就不能再动了。
A:但是 无论 只要 B:所以 无论 只要 C:但是 尽管 只有 D:所以 尽管 只有
用斜线(/)给下面的文言文断句(5分)
世 之 治 也 行 善 者 获 福 为 恶 者 得 祸 及 其 乱 行 也 行 善 者 不 获 福 为 恶 者 不 得 祸 变 数 也 智 者 不 以 变 数 疑 常 道 故 循 福 之 所 自 来 防 祸 之 所 由 至 也 遇 不 遇 非 我 也 守 其 所 志 而 已 矣
(取材于《中论·修本》)
【答案】 世之治也/行善者获福/为恶者得祸/及其乱行也/行善者不获福/为恶者不得祸/变数也/智者不以变数疑常道/故循福之所自来/防祸之所由至也/遇不遇非我也/守其所志而已矣
【解析】 做“古文断句题”时,要在通读全文、了解文段主要意思的基础上,再根据文意和常用的断句方法加以判断。常用的断句方法有:①准确划分句子的结构成分;②弄清对话的施受和引语起止;③借助发语词、关联词、语气助词等划定句子的起始;④依据古文句式整齐的特点断句;⑤根据固定句式断句。本段文字,了解大意并不困难,断句主要看句子结构和语气词即可做出所断位置的判断。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学生文本内容的理解——断句的能力。
把下面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世论行善者福至,为恶者祸来。福祸之应:皆天也,人为之,天应之。阳恩,人君赏其行;阴惠,天地报其德。无贵贱贤愚,莫谓不然。徒见行事有其文传,又见善人时遇福,故遂信之,谓之安然。斯言或时贤圣欲劝人为善,著必然之语,以明德报;或福时适遇者以为然。如实论之,安得福佑乎?
《论衡·福虚篇》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只见到前人的行事及其果报有文字记载流传,又看见善人恰好遇到福,因此就相信福祸报应的说法,认为确实如此。(其实)这种说法或者是当时的圣贤想劝人行善,记载了必然会有这种结果的事,以宣扬行善必得好报;或者是恰好遇到福佑者认为是这样。
解析:
只见到前人的行事及其果报有文字记载流传,又看见善人恰好遇到福,因此就相信福祸报应的说法,认为确实如此。(其实)这种说法或者是当时的圣贤想劝人行善,记载了必然会有这种结果的事,以宣扬行善必得好报;或者是恰好遇到福佑者认为是这样。
(画线处为采分点)
参考译文:社会上都说行善的人就能得到福,为恶的人就会招来灾。福祸的报应,全由天执行,人做了之后,天就给予相应的回报。公开施予的恩惠,君主来奖赏他;暗中做的好事,天地报答他。世人不论贵贱贤愚,没有不认为这样的。只见到前人的行事及其果报有文字记载流传,又看见善人恰好遇到福,因此就相信福祸报应的说法,认为确实如此。(其实)这种说法或者是当时的圣贤想劝人行善,记载了必然会有这种结果的事,以宣扬行善必得好报;或者是恰好遇到福佑者认为是这样。如果实事求是地说,哪里会得到天的福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