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感地带品牌定位是:()
A:时尚、好玩、探索 B:我的地盘、听我的 C:我的地盘,我作主 D:年轻人的通讯自治区
台湾诗人余光中曾参加一次文艺大奖颁奖仪式,获奖者大都是黑发晚辈,只有余光中是白发老者。余光中风趣睿智的致辞赢得了满堂喝彩,他的致辞是( )。
A:我这老头子能与年轻人一同获奖,首先感谢评委的公正,一视同仁 B: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强。年轻人能赶上我,我十分欣慰 C:我虽然是个老头子,但我的心态年轻,我永不服老,所以能与年轻人同台获奖 D:一个人年轻时同老头子一同获奖,表示他已经成名。可年老时还能同小伙子一同获奖,说明他尚未落伍
鞋
阎耀明
①年轻人的鞋坏了,去修。街口就有一个修鞋的,摊子不大,一个戴着单帽的人在埋头干活儿。年轻人把鞋放下,修鞋人拿起鞋,看了看,说过半个小时就可以来取。
②年轻人就离开了,往街上走。年轻人心里正烦,大学毕业有一阵子了,始终找不到合适的工作。有人介绍一份,年轻人嫌工资太低,而且给一个连高中都没有读过的老板打工,年轻人觉得有点那个。年轻人找了不下二十份工作,都觉得不太满意,没有去做。他每天都注意看报纸上的用工信息,每天都去联系,有时上门去毛遂自荐,结果,都没有谈成。年轻人自然心里不是滋味,别的不用说,光鞋就走坏了两双。鞋走坏了可以修,往修鞋摊儿上一放就行了,可工作始终没有影子,这让年轻人很是心焦。
③取鞋的时候,年轻人付了钱,正要走,修鞋人问:“还没有找到工作?”年轻人一愣,说:“没有。”转身闷闷不乐地走了。
④不久,年轻人又去那儿修鞋,却先愣了一下。原来的修鞋摊儿不见了,被一间干干净净的小屋取代了。修鞋人坐在屋里,正捧着一份杂志看。年轻人走进屋里看了看,放下鞋说:“这小屋不错,你发财了。”街口这地段,金贵,能有一间屋,是许多人眼馋的事。修鞋人说:“夏天省得风吹日晒,冬天省得挨冻,享点福吧。”年轻人说:“你把一个小小的修鞋摊儿干大了,不简单。”修鞋人放下杂志,开始干活儿。
⑤年轻人没有出去,拿起杂志一看,竟是一本文学杂志。年轻人问:“你喜欢?”修鞋人说:“喜欢。”转眼鞋就修好了。修鞋人问:“这么久了,应该找到工作了吧?”年轻人有点不高兴,觉得修鞋人多嘴。但他不好跟一个修鞋人发火。年轻人没有说话。修鞋人真是多嘴了,年轻人往外掏钱时,又说:“这个小摊儿,我干了两年多,总算有一点模样了,我挺高兴的。”年轻人觉得修鞋人说的话是给自己听的,有挖苦人的味道,放钱时就把不满表现出来了,他没有放,而是扔。修鞋人似乎看出来了,淡淡地笑了一下。
⑥年轻人再次来修鞋时,修鞋人放下杂志,请他先坐下,还倒了一杯水。年轻人颇觉迷惑,不知道修鞋人为什么这么客气。修鞋人说:“我们是校友。”年轻人一惊,认真地看修鞋人,却想不起来在哪里见过这个人。修鞋人说:“你大学没毕业的时候,有一年寒假你到我这儿来修鞋,我见你戴着校徽,知道咱俩是一个大学的校友。”年轻人吃惊了,目不转睛地看着修鞋人。修鞋人说:“我毕业已经两年了。我高你两届,算是师兄了,我叫钉子。”年轻人似乎一下想起了什么,说:“钉子?对了,是钉子。我在校报上见过这个名字。钉子就是你呀?你好像写了几首诗,发表在校报上。”修鞋人说:“没错,钉子就是我。我挺喜欢文学的,觉得生活中如果有文学相伴,那感觉是不一样的。我毕业后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也不能啥都不干啊,就干起了这个。我父亲是鞋厂的技师,摆弄鞋有一套,我学来了。”
⑦年轻人不解地看着修鞋人,心里觉得一个大学毕业生修鞋,咋想咋有点那个。修鞋人开始干活儿。年轻人翻着杂志,竟看到了钉子的名字,杂志上登了他的一篇小说。年轻人一目十行地看了一遍,写的就是修鞋的事。“修完了。”修鞋人说,“鞋穿在脚上,可怎么走路还得听脚的,所谓“路在脚下”嘛!我只会修鞋,不会告诉脚怎么走路。所以我和你说过的话,你可以不听,或者只当没有听见。”
⑧年轻人拿出钱。修鞋人说:“这次不要钱了。”“为什么?”年轻人问。“不为什么。”修鞋人答。年轻人看了修鞋人一眼,似有所悟……
⑨年轻人走出小屋,在门外站了好一阵,才慢慢离去。
1.本文记叙了年轻人大学毕业后三次修鞋的经过。阅读作品,填写下面的表格。
修鞋人的表现 年轻人的感受
第一次关心年轻人的工作
①
第二次②
③
第三次述说从事修鞋的缘由并启发年轻人
④
2.结合语境,说说文中两处年轻人想的“有点那个”中的“那个”分别指代什么内容答:第一个“那个”指
第二个“那个”指
3.理解文中划线句的含义。
“鞋穿在脚上,可怎么走路还得听脚的,所谓“路在脚下”嘛!
4.结合作品说说修鞋人这一人物形象具有怎样的特点?
5.“年轻人走出小屋,在门外站了好一阵,才慢慢离去。”根据上下文,请你展开合理想象,年轻人在听了修鞋人这番话后,“在门外站了好一阵”,他会想些什么呢?请用第一人称描述出年轻人的心理活动
1.①闷闷不乐 ②再次关心年轻人的工作并述说修鞋经历 ③受到挖苦,感到不满 ④似有所悟
2.第一处“那个”,指给比自己学历低的人打工,挣钱还少,感到丢人。
第二处“那个”,指一个大学生毕业后去修鞋,大材小用。
3.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用鞋和脚分别比喻职业和人生追求,形象生动地阐述了不管目前的职业是否如意,只要能坚持正确的人生追求,脚踏实地的努力,就能走出属于自己的精彩的人生的道理.
4.修鞋人这一人物形象的主要特点是脚踏实地和有人生追求。修鞋人大学毕业后,凭自己的努力将修鞋摊儿变成了修鞋小屋,把修鞋工作 做得有模有样;修鞋之余,还在杂志上发表小说,追求自己的梦想;他能够面对现实,在生活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5.得分点:采用第一人称
(二)
在萧红墓前的5分钟演讲
郭沫若
年轻的朋友们!
讲演对于我倒不是件难事,然而要不多不少恰好“5分钟”,却使我感到困难。而__又只要我做“5分钟”的滩头讲演,让你们好早点跳下海去,做你们的青春之舞泳。
我想了,本来我可以这么开始我的演讲:“各位先生,各位女士,请大家沉默5分钟!”于是当大家沉默到5分钟的时候,我便说:“沉默毕,我的讲演完了。” 大家假如要反诘我:“你向我们做5分钟的讲演,为什么叫我们沉默5分钟呢?”我可以理直气壮地回答:“朋友,人们不是说‘沉默胜于雄辩’吗?”
本来我可以这么开始我的讲演的,但是当我听了刚才×先生两分钟的演讲,太漂亮了!他说:“人民的作家萧红女士一生为了人民解放事业奔走,到头来死在这南国的海边,伙伴们把她埋在这浅水湾上,今天,围绕在她周围的都是年轻人,今后的日子里,不知有多少年轻人围绕着她。朋友们!我们是年轻人,我们没有悲伤,我们没有感慨,请大家向萧红女士鼓掌。”太好了,我的5分钟讲演只好改变计划了,让我把年轻人引申来说一下吧。
年轻人之所以为年轻人,并不是单靠着年纪轻,假如是单靠年纪轻,我们倒看见有好些年纪轻轻的人,却已经成了老腐败,老顽固,甚至活的木乃伊——虽然还活着,但早已死了,而且死了几千年。
反过来我们在历史上也看见有好些年纪老的人,精神并不老,甚至有的人死了几千年,而一直都还像活着的年轻人一样。所以一个人的年轻不年轻,并不是专靠着生理上的年龄。便是“年轻精神”充分的,虽老而不死;“年轻精神”丧失的,年虽轻而人已死了。
那么,什么是年轻精神的品质呢?
第一,是真理的追求者。他是一张白纸,毫无成见地去接受客观真实,他为饥为渴地请人指教,虚心坦怀地受人指教,他肯向一切学习,以养成他的智慧。这是年轻人的第一特征。
第二,是博爱的实践者。他大公无私,好打抱不平,决不或很少为自己打算,切实地有着人饥己饥、人溺己溺的怀抱,而为他人服务。这是年轻精神的第二特征。
第三,是勇敢的战士。他不怕任何艰难困苦,他富于弹性,倒下去立刻跳起来,碰伤了舐干血迹,若无其事,他以牺牲自我的意志彻底一切,这是年轻人的第三特征。
这三种年轻精神的特征,每一个年轻人都是有的,假如他把这些特征保持着,并扩大着,那他便永远年轻,就死了还年轻,假如把这些特征失掉,比如年纪轻,便做狗腿子的事,那他不仅不年轻,而且老早是一个死鬼了。
就在这样的认识之下,我们向“年轻精神”饱满的青年朋友们学习,使自己年轻,使中国年轻。
(1948年)
11.这篇演讲辞是1948年郭老在萧红墓前对香港南方学院艺术系教师所做的一次即兴演讲。演讲句式和用词口语色彩很强,使人倍感亲切。试举出一例。(3分)
12.演讲的开头极为巧妙,郭沫若用诙谐风趣的语言来说“5分钟”的要求,其作用是什么?(3分)
13.郭老转述评价×先生的演讲目的是什么?(3分)
14.“年轻精神”的内涵有哪些?(3分)
15.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年轻精神”应有什么新的含义?(4分)
11.该题主要使学生认识演讲的口语特点。示例:①讲演对于我倒不是件难事,然而要不多不少恰好“5分钟”,却使我感到困难。“不多不少”与“恰好”语意相同,但又起强调作用,是口语的特点。
12.给演讲创造一种活泼轻松的气氛,拉近了同听众的心理距离。
13.抒发对萧红的怀念哀悼之情,引出“人应该有年轻的精神”这一观点。
14.追求真理,博爱无私,勇敢坚毅。
15.略(该题为开放性试题,答题应围绕时代主题,如开拓创新、与时俱进等内容。)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选 择
[英国]罗伯特·库克
“有钱是多么快活!”坐在茶几旁的肖夫人,当她拿起古色古香的精细的银茶壶倒茶时,心里也许是这样想的。她身上的穿戴,屋里的陈设,无不显示出家财万贯的气派。她满面春风,得意之情溢于言表。然而,由此而认定她是个轻浮的人,却是不公平的。
“你喜欢这幅画,我很高兴,”她对面前那位正襟危坐的年轻艺术家说,“我一直想得到一幅布吕高尔的名作,这是我丈夫上星期给我买的。”
“美极了!”年轻人赞许地说,“你真幸运。”肖夫人笑了,那两条动人的柳眉扬了扬。她的双手细嫩而白,犹如用粉红色的蜡铸成似的,把那只金光灿灿的戒指衬得更加耀人眼目。她举止娴静,既不抚发整衣,也不摆弄小狗或者茶杯。她深深懂得,文雅能给予人一种感染力。
“幸运?”她说,“我并不相信这套东西。选择才是决定一切的。”年轻人大概觉得,她将富有归于选择两字,未免过于牵强。但他什么也没说,只是很有分寸地点点头,让肖夫人继续说下去。
“我的情况就是个明证。”
“你是自己选择当有钱人的啰?”年轻人多少带点揶揄的口吻。
“你也可以这样说。十五年前,我还是一个拙笨的学生……”肖夫人略微停停,故意给对方说点恭维话的机会。但年轻人正在暗暗计算她在学校里呆的时间。
“你看,”肖夫人继续说,“我那时只知道玩,身上又有一种叫什么自然美的东西,但却有两个年轻人同时爱上了我。到现在我也搞不清楚他们为什么会爱上我。”
年轻人似乎已横下心不说任何恭维的话,但也没有流露出丝毫烦躁的神色,虽然一直在考虑如何将谈话引到有意义的话题上去。他太固执了,怎么也不肯逢迎。
“两个当中,一个是穷得叮当响的学艺术的学生,”肖夫人说,“他是个浪漫可爱的青年。他没有从商的本领,也没有亲戚的接济。但他爱我,我也爱他。另外的一个是一位财力显赫的商人的儿子。他处事精明,看来前程未可限量。如果从体格这个角度去衡量,也可称得上健美。他也像那位学艺术的学生一样倾心于我。”
靠在扶手椅上的年轻人赶忙接住话茬,免得自己打呵欠。
“这选择是够难的。”他说。“是的。要么是家中一贫如洗,生活凄苦,接触的尽是些蓬头垢面的人。但这是罗曼蒂克的爱情,是真正的爱情。要么是住宅富丽堂皇,生活无忧无虑,服饰时髦,嘉宾盈门,还可到世界各地旅游,一切都应有尽有……要是能两全其美就好了。”
肖夫人的声调渐渐变得有点伤感。
“我在犹豫不决的痛苦中煎熬了一年,始终想不出其他办法。很清楚,我必须在两人当中作出选择,但不管怎样,都难免使人感到惋惜。最后……”肖夫人环视了一下她那曾为一家名叫《雅致居室》的杂志提供过不少照片的华丽的客厅,“最后,我决定了。”
就在肖夫人要说出她如何选择的这相当戏剧性的时刻,外面进来了一位仪表堂堂的先生,谈话被打断了。这位先生,不但像一位时装展览的模特儿,而且像一幅名画里的人物,他同这里的环境十分协调。他吻了一下肖夫人,肖夫人继而将年轻人介绍给她的丈夫。
他们在友好的气氛中谈了十五分钟。肖先生说,他今天碰见了“可怜的老迪克·罗杰斯”,还借给他一些钱。
“你真好,亲爱的。”肖夫人漫不经心地说。
肖先生稍坐了一会儿就出去了。
“可怜的迪克·罗杰斯,”肖夫人喟然叹道,“我料你已猜到了,那就是另外的一个。我丈夫经常周济他。”
“令人钦佩。”年轻人略略地说,他想不出更好的回答。他该走了。
“我丈夫经常关照他的朋友,我不明白他哪来这么多时间。他工作够忙的。他给海军上将画的那幅肖像……”
“肖像?”年轻人十分惊讶,猛然从扶手椅上坐直了身子。
“是的,肖像。”肖夫人说,“哦,我没有说清楚吧?我丈夫就是那位原来学艺术的穷学生。我们现在喝点东西,怎么样?”
年轻人点点头,似乎不知该说什么才好。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 ( )
A.小说的情节起伏有致,作者先娓娓叙写肖夫人与年轻人交谈的情形,接着写她谈年轻时的选择,到“最后,我决定了”,使情节达到高潮。
B.肖夫人美丽娴雅,举止得体。从她身上的穿戴,到她屋里的陈设,都显出生活的富足、气派,她对现在拥有的一切感到十分满意和快活。
C.年轻人认为肖夫人“幸运”,肖夫人却相信“选择”,话不投机,谈话气氛也不够和谐,但年轻人并没有多说什么,表现出他的礼貌和艺术气质。
D.肖夫人学生时代的两个追求者,一个是穷困的学艺术的学生,一个是富有的显赫商人的儿子,在对比中,前者代表了现实,后者代表了浪漫。
E.肖夫人的举手投足和富足生活给了“年轻人”一个印象,使他甚至也使读者误解了肖夫人年轻时的选择,这实际上是小说作者的刻意安排。
(2)小说中肖夫人丈夫回来的一段情节安排,有哪些作用?(6分)
(3)小说中几处画线的句子分别表现了年轻人怎样的心理?请简要分析。(6分)
(4)关于这篇小说作者对主人公肖夫人的态度,有人认为是肯定、赞美,有人认为是否定、讽刺,你认为呢?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和具体理由。(8分)
11.(1)BE
A项,对小说高潮部分的判断有误,高潮部分在结尾。C项,“表现出他的礼貌和艺术气质”的分析有误,与“艺术气质”无关。D项,应是前者代表浪漫,后者代表现实。
(2)①描写肖夫人丈夫仪表不凡,充满艺术气质,同时表现肖夫人夫妇体面、富足、和谐的生活,突出肖夫人选择的正确。②巧妙、俭省地交代肖夫人年轻时的另外一个追求者,曾经“财力显赫的商人的儿子”如今潦倒、落魄的生活境遇,并侧面说明肖夫人选择的正确。③情节安排显得张弛有度,并加深年轻人对肖夫人的误解,使结尾更具“既在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的审美效果。
(3)第①处:轻视、嘲弄的心理,认为貌美的女人多数都蠢笨,眼前的肖夫人也不例外。第②处:厌倦、掩饰的心理,不想听肖夫人啰嗦她年轻时的浪漫故事,为避免失态赶紧接话。第③处:意外、惊讶的心理,肖夫人年轻时选择的竟然是“学艺术的穷学生”,吃惊之余一时不知所措。
(4)答案 观点一:肯定、赞美。①从多处叙写可看出,作者对肖夫人肯定、欣赏的态度。如“由此而认定她是个轻浮的人,却是不公平的”“她深深懂得,文雅能给予人一种感染力”等。②从肖夫人选择时痛苦煎熬的描写中,可看出她内心的矛盾,真实地反映出抉择之难。而从最终选择穷学生的表现中,可看出她对真爱的不舍和坚定。③肖夫人坚信“选择才是决定一切的”,而现在丈夫能给海军上将画肖像,恰说明肖夫人向往艺术,追求浪漫,能摒弃眼前的浮华,有眼光,不短视。
观点二:否定、讽刺。①从多处描写可看出,肖夫人对现在有钱的生活感到快活和得意,很想得到别人对她的恭维和赞美,显得有些浅薄。②从肖夫人选择时希望两个追求者能“两全其美”,和她“在犹豫不决的痛苦中煎熬了一年”的描写中,可看出她对浮华的向往,对真爱曾经的动摇。③肖夫人的丈夫,靠艺术脱贫而至于富有,但却将艺术媚俗了,结果是给海军上将等权贵画肖像。最初选择浪漫的肖夫人还是为庸俗所侵蚀,最终选择了庸俗。
五、文学类文章阅读(每小题6分,共24分)
选 择
[英国]罗伯特·库克
“有钱是多么快活!”坐在茶几旁的肖夫人,当她拿起古色古香的精细的银茶壶倒茶时,心里也许是这样想的。她身上的穿戴,屋里的陈设,无不显示出家财万贯的气派。她满面春风,得意之情溢于言表。然而,由此而认定她是个轻浮的人,却是不公平的。
“你喜欢这幅画,我很高兴,”她对面前那位正襟危坐的年轻艺术家说,“我一直想得到一幅布吕高尔的名作,这是我丈夫上星期给我买的。”
“美极了!”年轻人赞许地说,“你真幸运。”肖夫人笑了,那两条动人的柳眉扬了扬。她的双手细嫩而白,犹如用粉红色的蜡铸成似的,把那只金光灿灿的戒指衬得更加耀人眼目。她举止娴静,既不抚发整衣,也不摆弄小狗或者茶杯。她深深懂得,文雅能给予人一种感染力。
“幸运?”她说,“我并不相信这套东西。选择才是决定一切的。”年轻人大概觉得,她将富有归于选择两字,未免过于牵强。但他什么也没说,只是很有分寸地点点头,让肖夫人继续说下去。
“我的情况就是个明证。”
“你是自己选择当有钱人的啰?”年轻人多少带点揶揄的口吻。
“你也可以这样说。十五年前,我还是一个拙笨的学生……”肖夫人略微停停,故意给对方说点恭维话的机会。但年轻人正在暗暗计算她在学校里呆的时间。
“你看,”肖夫人继续说,“我那时只知道玩,身上又有一种叫什么自然美的东西,但却有两个年轻人同时爱上了我。到现在我也搞不清楚他们为什么会爱上我。”
年轻人似乎已横下心不说任何恭维的话,但也没有流露出丝毫烦躁的神色,虽然一直在考虑如何将谈话引到有意义的话题上去。他太固执了,怎么也不肯逢迎。
“两个当中,一个是穷得叮当响的学艺术的学生,”肖夫人说,“他是个浪漫可爱的青年。他没有从商的本领,也没有亲戚的接济。但他爱我,我也爱他。另外的一个是一位财力显赫的商人的儿子。他处事精明,看来前程未可限量。如果从体格这个角度去衡量,也可称得上健美。他也像那位学艺术的学生一样倾心于我。”
靠在扶手椅上的年轻人赶忙接住话茬,免得自己打呵欠。
“这选择是够难的。”他说。“是的。要么是家中一贫如洗,生活凄苦,接触的尽是些蓬头垢面的人。但这是罗曼蒂克的爱情,是真正的爱情。要么是住宅富丽堂皇,生活无忧无虑,服饰时髦,嘉宾盈门,还可到世界各地旅游,一切都应有尽有……要是能两全其美就好了。”
肖夫人的声调渐渐变得有点伤感。
“我在犹豫不决的痛苦中煎熬了一年,始终想不出其他办法。很清楚,我必须在两人当中作出选择,但不管怎样,都难免使人感到惋惜。最后……”肖夫人环视了一下她那曾为一家名叫《雅致居室》的杂志提供过不少照片的华丽的客厅,“最后,我决定了。”
就在肖夫人要说出她如何选择的这相当戏剧性的时刻,外面进来了一位仪表堂堂的先生,谈话被打断了。这位先生,不但像一位时装展览的模特儿,而且像一幅名画里的人物,他同这里的环境十分协调。他吻了一下肖夫人,肖夫人继而将年轻人介绍给她的丈夫。
他们在友好的气氛中谈了十五分钟。肖先生说,他今天碰见了“可怜的老迪克·罗杰斯”,还借给他一些钱。
“你真好,亲爱的。”肖夫人漫不经心地说。
肖先生稍坐了一会儿就出去了。
“可怜的迪克·罗杰斯,”肖夫人喟然叹道,“我料你已猜到了,那就是另外的一个。我丈夫经常周济他。”
“令人钦佩。”年轻人略略地说,他想不出更好的回答。他该走了。
“我丈夫经常关照他的朋友,我不明白他哪来这么多时间。他工作够忙的。他给海军上将画的那幅肖像……”
“肖像?”年轻人十分惊讶,猛然从扶手椅上坐直了身子。
“是的,肖像。”肖夫人说,“哦,我没有说清楚吧?我丈夫就是那位原来学艺术的穷学生。我们现在喝点东西,怎么样?”
年轻人点点头,似乎不知该说什么才好。
15.(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6分)
A.肖夫人美丽娴雅,举止得体。从她身上的穿戴,到她屋里的陈设,都显出生活的富足、气派,她对现在拥有的一切感到十分满意和快活。
B.年轻人认为肖夫人“幸运”,肖夫人却相信“选择”,话不投机,谈话气氛也不够和谐,但年轻人并没有多说什么,表现出他的礼貌和艺术气质。
C.肖夫人学生时代的两个追求者,一个是穷困的学艺术的学生,一个是富有的显赫商人的儿子,在对比中,前者代表了现实,后者代表了浪漫。
D.肖夫人的举手投足和富足生活给了“年轻人”一个印象,使他甚至也使读者误解了肖夫人年轻时的选择,这实际上是小说作者的刻意安排。
E.小说的情节起伏有致,作者先娓娓叙写肖夫人与年轻人交谈的情形,接着写她谈年轻时的选择,到“最后,我决定了”,使情节达到高潮。
16.小说中肖夫人丈夫回来的一段情节安排,有哪些作用?(6分)
17.小说中几处画线的句子分别表现了年轻人怎样的心理?请简要分析。(6分)
关于这篇小说作者对主人公肖夫人的态度,有人认为是肯定、赞美,有人认为是否定、讽刺,你认为呢?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和具体理由。(6分)
15.AD (答对1个3分,2个6分)
16.①描写肖夫人丈夫仪表不凡,充满艺术气质,同时表现肖夫人夫妇体面、富足、和谐的生活,突出肖夫人选择的正确。②巧妙、俭省地交代肖夫人年轻时的另外一个追求者,曾经“财力显赫的商人的儿子”如今潦倒、落魄的生活境遇,并侧面说明肖夫人选择的正确。③情节安排显得张弛有度,并加深年轻人对肖夫人的误解,使结尾更具“既在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的审美效果。
17.第①处:轻视、嘲弄的心理,认为貌美的女人多数都蠢笨,眼前的肖夫人也不例外。第②处:厌倦、掩饰的心理,不想听肖夫人啰嗦她年轻时的浪漫故事,为避免失态赶紧接话。第③处:意外、惊讶的心理,肖夫人年轻时选择的竟然是“学艺术的穷学生”,吃惊之余一时不知所措。
18.答案 观点一:肯定、赞美。①从多处叙写可看出,作者对肖夫人肯定、欣赏的态度。如“由此而认定她是个轻浮的人,却是不公平的”“她深深懂得,文雅能给予人一种感染力”等。②从肖夫人选择时痛苦煎熬的描写中,可看出她内心的矛盾,真实地反映出抉择之难。而从最终选择穷学生的表现中,可看出她对真爱的不舍和坚定。③肖夫人坚信“选择才是决定一切的”,而现在丈夫能给海军上将画肖像,恰说明肖夫人向往艺术,追求浪漫,能摒弃眼前的浮华,有眼光,不短视。(1点2分,答3点以上得满分)
观点二:否定、讽刺。①从多处描写可看出,肖夫人对现在有钱的生活感到快活和得意,很想得到别人对她的恭维和赞美,显得有些浅薄。②从肖夫人选择时希望两个追求者能“两全其美”,和她“在犹豫不决的痛苦中煎熬了一年”的描写中,可看出她对浮华的向往,对真爱曾经的动摇。③肖夫人的丈夫,靠艺术脱贫而至于富有,但却将艺术媚俗了,结果是给海军上将等权贵画肖像。最初选择浪漫的肖夫人还是为庸俗所侵蚀,最终选择了庸俗。(1点2分,答3点以上得满分)
【解析】
(1) 试题分析:本题综合考查小说的情节和手法。首先要立足文本,明确小说的主人公,故事情节的构成;然后浏览选项,到文中找到相应的内容,进行比对分析。B项,“表现出他的礼貌和艺术气质”的分析有误,与“艺术气质”无关。C项,应是前者代表浪漫,后者代表现实。E项,对小说高潮部分的判断有误,高潮部分在结尾。
(2) 考点:分析作品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试题分析:回答此题,需要注意情节在小说中的一般作用。注意概述题干指定的内容,注意手法及详略主次。第二步,看这个情节在内容上的作用,如对人物、环境、对表现主题的作用。第三步,看这个情节在结构上的作用,对上下文情节、在全篇小说中的作用。本题可据此分析即可。可以先找到“肖夫人丈夫回来的这一段情节”,然后看写了什么内容,再根据上面的角度考虑。
考点: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试题分析:回答此题,需要结合三个句子所在的上下文加以分析。第一处,可以根据“‘幸运?’”她说,‘我并不相信这套东西。选择才是决定一切的。’年轻人大概觉得,她将富有归于选择两字,未免过于牵强。但他什么也没说,只是很有分寸地点点头,让肖夫人继续说下去。‘我的情况就是个明证。’‘你是自己选择当有钱人的啰?’”加以分析;第二处,可以根据“年轻人似乎已横下心不说任何恭维的话,但也没有流露出丝毫烦躁的神色,虽然一直在考虑如何将谈话引到有意义的话题上去。他太固执了,怎么也不肯逢迎。”加以分析;第三处,根据““令人钦佩。”年轻人略略地说,他想不出更好的回答。他该走了。”以及“年轻人点点头,似乎不知该说什么才好。”等加以分析即可。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3)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开放性的探究题,考生可以答情节不多余,也可以答情节多余,具体解答时要先表明自己的观点,然后结合文章内容分析。要注意的是,不论选择哪一个角度,解答时,都要从人物形象塑造、主题表达、情节发展等角度分析,一定要注意言之成理。可选择肯定、赞美,也可选择否地、讽刺,探究时,要结合着小说中肖夫人的言行举止等描写内容以及作者在文中议论性的语句,从人物形象和写作意图的角度来探究,组织答案时,要先明确答案,然后再结合具体的语句来分析。
考点: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能力层级为探究F。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25分)
选 择
【英】罗伯特·库克
“有钱是多么快活!”坐在茶几旁的肖夫人,当她拿起古色古香的精细的银茶壶倒茶时,心里也许是这样想的。她身上的穿戴,屋里的陈设,无不显示出家财万贯的气派。她满面春风,得意之情溢于言表。然而,由此而认定她是个轻浮的人,却是不公平的。
“你喜欢这幅画,我很高兴,”她对面前那位正襟危坐的年轻艺术家说,“我一直想得到一幅布吕高尔的名作,这是我丈夫上星期给我买的。”
“美极了!”年轻人赞许地说,“你真幸运。”肖夫人笑了,那两条动人的柳眉扬了扬。她的双手细嫩而白,犹如用粉红色的蜡铸成似的,把那只金光灿灿的戒指衬得更加耀人眼目。她举止娴静,既不抚发整衣,也不摆弄小狗或者茶杯。她深深懂得,文雅能给予人一种感染力。
“幸运?”她说,“我并不相信这套东西。选择才是决定一切的。”年轻人大概觉得,她将富有归于选择两字,未免过于牵强。但他什么也没说,只是很有分寸地点点头,让肖夫人继续说下去。
“我的情况就是个明证。”
“你是自己选择当有钱人的啰?”年轻人多少带点揶揄的口吻。
“你也可以这样说。十五年前,我还是一个拙笨的学生……”肖夫人略微停停,故意给对方说点恭维话的机会。但年轻人正在暗暗计算她在学校里呆的时间。
“你看,”肖夫人继续说,“我那时只知道玩,身上又有一种叫什么自然美的东西,但却有两个年轻人同时爱上了我。到现在我也搞不清楚他们为什么会爱上我。”
年轻人似乎已横下心不说任何恭维的话,但也没有流露出丝毫烦躁的神色,虽然一直在考虑如何将谈话引到有意义的话题上去。他太固执了,怎么也不肯逢迎。
“两个当中,一个是穷得叮当响的学艺术的学生,”肖夫人说,“他是个浪漫可爱的青年。他没有从商的本领,也没有亲戚的接济。但他爱我,我也爱他。另外的一个是一位财力显赫的商人的儿子。他处事精明,看来前程未可限量。如果从体格这个角度去衡量,也可称得上健美。他也像那位学艺术的学生一样倾心于我。”
靠在扶手椅上的年轻人赶忙接住话茬,免得自己打呵欠。
“这选择是够难的。”他说。“是的。要么是家中一贫如洗,生活凄苦,接触的尽是些蓬头垢面的人。但这是罗曼蒂克的爱情,是真正的爱情。要么是住宅富丽堂皇,生活无忧无虑,服饰时髦,嘉宾盈门,还可到世界各地旅游,一切都应有尽有……要是能两全其美就好了。”
肖夫人的声调渐渐变得有点伤感。
“我在犹豫不决的痛苦中煎熬了一年,始终想不出其他办法。很清楚,我必须在两人当中做出选择,但不管怎样,都难免使人感到惋惜。最后……”肖夫人环视了一下她那曾为一家名叫《雅致居室》的杂志提供过不少照片的华丽的客厅,“最后,我决定了。”
就在肖夫人要说出她如何选择的这相当戏剧性的时刻,外面进来了一位仪表堂堂的先生,谈话被打断了。这位先生,不但像一位时装展览的模特儿,而且像一幅名画里的人物,他同这里的环境十分协调。他吻了一下肖夫人,肖夫人继而将年轻人介绍给她的丈夫。
他们在友好的气氛中谈了十五分钟。肖先生说,他今天碰见了“可怜的老迪克·罗杰斯”,还借给他一些钱。
“你真好,亲爱的。”肖夫人漫不经心地说。
肖先生稍坐了一会儿就出去了。
“可怜的迪克·罗杰斯,”肖夫人喟然叹道,“我料你已猜到了,那就是另外的一个。我丈夫经常周济他。”
“令人钦佩。”年轻人略略地说,他想不出更好的回答。他该走了。
“我丈夫经常关照他的朋友,我不明白他哪来这么多时间。他工作够忙的。他给海军上将画的那幅肖像……”
“肖像?”年轻人十分惊讶,猛然从扶手椅上坐直了身子。
“是的,肖像。”肖夫人说,“哦,我没有说清楚吧?我丈夫就是那位原来学艺术的穷学生。我们现在喝点东西,怎么样?”
年轻人点点头,似乎不知该说什么才好。
7.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肖夫人美丽娴雅,举止得体。从她身上的穿戴,到她屋里的陈设,都显出生活的富足、气派,她对现在拥有的一切感到十分满意和快活。
B.年轻人认为肖夫人“幸运”,肖夫人却相信“选择”,话不投机,谈话气氛也不够和谐,但年轻人并没有多说什么,表现出他的礼貌和艺术气质。
C.肖夫人学生时代的两个追求者,一个是穷困的学艺术的学生,一个是富有的显赫商人的儿子,在对比中,前者代表了现实,后者代表了浪漫。
D.肖夫人的举手投足和富足生活给了“年轻人”一个印象,使他甚至也使读者误解了肖夫人年轻时的选择,这实际上是小说作者的刻意安排。
E.小说的情节起伏有致,作者先娓娓叙写肖夫人与年轻人交谈的情形,接着写她谈年轻时的选择,到“最后,我决定了”,使情节达到高潮。
8.小说中肖夫人丈夫回来的一段情节安排,有哪些作用?(6分)
9.小说中几处画线的句子分别表现了年轻人怎样的心理?请简要分析。(6分)
10.关于这篇小说作者对主人公肖夫人的态度,有人认为是肯定、赞美,有人认为是否定、讽刺,你认为呢?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和具体理由。(8分)
7.AD
8.①描写肖夫人丈夫仪表不凡,充满艺术气质,同时表现肖夫人夫妇体面、富足、和谐的生活,突出肖夫人选择的正确。
②巧妙、俭省地交代肖夫人年轻时的另外一个追求者,曾经“财力显赫的商人的儿子”如今潦倒、落魄的生活境遇,并侧面说明肖夫人选择的正确。
③情节安排显得张弛有度,并加深年轻人对肖夫人的误解,使结尾更具“既在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的审美效果。
9.第①处:轻视、嘲弄的心理,认为貌美的女人多数都蠢笨,眼前的肖夫人也不例外。第②处:厌倦、掩饰的心理,不想听肖夫人啰嗦她年轻时的浪漫故事,为避免失态赶紧接话。第③处:意外、惊讶的心理,肖夫人年轻时选择的竟然是“学艺术的穷学生”,吃惊之余一时不知所措。
10.观点一:肯定、赞美。
①从多处叙写可看出,作者对肖夫人肯定、欣赏的态度。如“由此而认定她是个轻浮的人,却是不公平的”“她深深懂得,文雅能给予人一种感染力”等。
②从肖夫人选择时痛苦煎熬的描写中,可看出她内心的矛盾,真实地反映出抉择之难。而从最终选择穷学生的表现中,可看出她对真爱的不舍和坚定。
③肖夫人坚信“选择才是决定一切的”,而现在丈夫能给海军上将画肖像,恰说明肖夫人向往艺术,追求浪漫,能摒弃眼前的浮华,有眼光,不短视。
观点二:否定、讽刺。
①从多处描写可看出,肖夫人对现在有钱的生活感到快活和得意,很想得到别人对她的恭维和赞美,显得有些浅薄。
②从肖夫人选择时希望两个追求者能“两全其美”,和她“在犹豫不决的痛苦中煎熬了一年”的描写中,可看出她对浮华的向往,对真爱曾经的动摇。
③肖夫人的丈夫,靠艺术脱贫而至于富有,但却将艺术媚俗了,结果是给海军上将等权贵画肖像。最初选择浪漫的肖夫人还是为庸俗所侵蚀,最终选择了庸俗。
【解析】
7.
试题分析:B项,“表现出他的礼貌和艺术气质”的分析有误,与“艺术气质”无关。C项,应是前者代表浪漫,后者代表现实。E项,对小说高潮部分的判断有误,高潮部分在结尾。(对一个得3分,全对5分。
考点: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8.
试题分析:回答此题,需要注意情节在小说中的一般作用。注意概述题干指定的内容,注意手法及详略主次。第二步,看这个情节在内容上的作用,如对人物、环境、对表现主题的作用。第三步,看这个情节在结构上的作用,对上下文情节、在全篇小说中的作用。本题可据此分析即可。
考点: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9.
试题分析:回答此题,需要结合三个句子所在的上下文加以分析。第一处,可以根据“‘幸运?’”她说,‘我并不相信这套东西。选择才是决定一切的。’年轻人大概觉得,她将富有归于选择两字,未免过于牵强。但他什么也没说,只是很有分寸地点点头,让肖夫人继续说下去。‘我的情况就是个明证。’‘你是自己选择当有钱人的啰?’”加以分析;第二处,可以根据“年轻人似乎已横下心不说任何恭维的话,但也没有流露出丝毫烦躁的神色,虽然一直在考虑如何将谈话引到有意义的话题上去。他太固执了,怎么也不肯逢迎。”加以分析;第三处,根据““令人钦佩。”年轻人略略地说,他想不出更好的回答。他该走了。”以及“年轻人点点头,似乎不知该说什么才好。”等加以分析即可。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0.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开放性的探究题,考生可以答情节不多余,也可以答情节多余,具体解答时要先表明自己的观点,然后结合文章内容分析。要注意的是,不论选择哪一个角度,解答时,都要从人物形象塑造、主题表达、情节发展等角度分析,一定要注意言之成理。
考点: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选择
【英国】罗伯特·库克
“有钱是多么快活!”坐在茶几旁的肖夫人,当她拿起古色古香的精细的银茶壶倒茶时,心里也许是这样想的。她身上的穿戴,屋里的陈设,无不显示出家财万贯的气派。她满面春风,得意之情溢于言表。然而,由此而认定她是个轻浮的人,却是不公平的。
“你喜欢这幅画,我很高兴,”她对面前那位正襟危坐的年轻艺术家说,“我一直想得到一幅布吕高尔的名作,这是我丈夫上星期给我买的。”
“美极了!”年轻人赞许地说,“你真幸运。”肖夫人笑了,那两条动人的柳眉扬了扬。她的双手细嫩而白,犹如用粉红色的蜡铸成似的,把那只金光灿灿的戒指衬得更加耀人眼目。她举止娴静,既不抚发整衣,也不摆弄小狗或者茶杯。她深深懂得,文雅能给予人一种感染力。
“幸运?”她说,“我并不相信这套东西。选择才是决定一切的。”年轻人大概觉得,她将富有归于选择两字,未免过于牵强。但他什么也没说,只是很有分寸地点点头,让肖夫人继续说下去。
“我的情况就是个明证。”
“你是自己选择当有钱人的罗?”年轻人多少带点揶揄的口吻。
“你也可以这样说。十五年前,我还是一个拙笨的学生……”肖夫人略为停停,故意给对方说点恭维话的机会。①但年轻人正在暗暗计算她在学校里呆的时间。
“你看,”肖夫人继续说,“我那时只知道玩,身上又有一种叫什么自然美的东西,但却有两个年轻人同时爱上了我。到现在我也搞不清楚他们为什么会爱上我。”
年轻人似乎已横下心不说任何恭维的话,但也没有流露出丝毫烦躁的神色,虽然一直在考虑如何将谈话引到有意义的话题上去。他太固执了,怎么也不肯逢迎。
“两个当中,一个是穷得叮当响的学艺术的学生,”肖夫人说,“他是个浪漫可爱的青年。他没有从商的本领,也没有亲戚的接济。但他爱我,我也爱他。另外的一个是一位财力显赫的商人的儿子。他处事精明,看来前程未可限量。如果从体格这个角度去衡量,也可称得上健美。他也像那位学艺术的学生一样倾心于我。”
②靠在扶手椅上的年轻人赶忙接住话茬,免得自己打呵欠。
“这选择是够难的。”他说。“是的。要么是家中一贫如洗,生活凄苦,接触的尽是些蓬头垢面的人。但这是罗曼蒂克的爱情,是真正的爱情。要么是住宅富丽堂皇,生活无忧无虑,服饰时髦,嘉宾盈门,还可到世界各地旅游,一切都应有尽有……要是能两全其美就好了。”
肖夫人的声调渐渐变得有点伤感。
“我在犹豫不决的痛苦中煎熬了一年,始终想不出其他办法。很清楚,我必须在两人当中作出选择,但不管怎样,都难免使人感到惋惜。最后……”肖夫人环视了一下她那曾为一家名叫《雅致居室》的杂志提供过不少照片的华丽的客厅,“最后,我决定了。”
就在肖夫人要说出她如何选择的这相当戏剧性的时刻,外面进来了一位仪表堂堂的先生,谈话被打断了。这位先生,不但像一位时装展览的模特儿,而且像一幅名画里的人物,他同这里的环境十分协调。他吻了一下肖夫人,肖夫人继而将年轻人介绍给她的丈夫。
他们在友好的气氛中谈了十五分钟。肖先生说,他今天碰见了“可怜的老迪克·罗杰斯”,还借给他一些钱。
“你真好,亲爱的。”肖夫人漫不经心地说。
肖先生稍坐了一会儿就出去了。
“可怜的迪克·罗杰斯,”肖夫人喟然叹道,“我料你已猜到了,那就是另外的一个。我丈夫经常周济他。”
“令人钦佩。”年轻人略略地说,他想不出更好的回答。他该走了。
“我丈夫经常关照他的朋友,我不明白他哪来这么多时间。他工作够忙的。他给海军上将画的那幅肖像……”
“肖像?”年轻人十分惊讶,猛然从扶手椅上坐直了身子。
“是的,肖像。”肖夫人说,“哦,我没有说清楚吧?我丈夫就是那位原来学艺术的穷学生。我们现在喝点东西,怎么样?”
③年轻人点点头,似乎不知该说什么才好。
(选自《中外微型小说鉴赏辞典》,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0年版,吕炳华、陈锡添译,略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 )
A.肖夫人美丽娴雅,举止得体。从她身上的穿戴,到她屋里的陈设,都显出生活的富足、气派,她对现在拥有的一切感到十分满意和快活。
B.年轻人认为肖夫人“幸运”,肖夫人却相信“选择”,话不投机,谈话气氛也不够和谐,但年轻人并没有多说什么,表现出他的礼貌和艺术气质。
C.肖夫人学生时代的两个追求者,一个是穷困的学艺术的学生,一个是富有的显赫商人的儿子,在对比中,前者代表了浪漫,后者代表了现实。
D.肖夫人的举手投足和富足生活给了“年轻人”一个印象,使他甚至也使读者误解了肖夫人年轻时的选择,这实际上是小说作者的刻意安排。
E.小说的情节起伏有致,作者先娓娓叙写肖夫人与年轻人交谈的情形,接着写她谈年轻时的选择,到“最后,我决定了”,使情节达到高潮。
(2)小说中肖夫人丈夫回来的一段情节安排,有哪些作用?(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说中几处画线的句子分别表现了年轻人怎样的心理?请简要分析。(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关于这篇小说作者对主人公肖夫人的态度,有人认为是肯定、赞美,有人认为是否定、讽刺,你认为呢?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和具体理由。(8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B E(B项,“表现出他的礼貌和艺术气质”的分析有误,与“艺术气质”无关。E项,对小说高潮部分的判断有误,高潮部分在结尾。)(写对一个给2分,写对两个给5分)(5分)
(2)①描写肖夫人丈夫仪表不凡,充满艺术气质,同时表现肖夫人夫妇体面、富足、和谐的生活,突出肖夫人选择的正确。
②巧妙、俭省地交代肖夫人年轻时的另外一个追求者,曾经“财力显赫的商人的儿子”如今潦倒、落魄的生活境遇,并侧面说明肖夫人选择的正确。
③情节安排显得张弛有度,并加深年轻人对肖夫人的误解,使结尾更具“既在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的审美效果。 (6分)
(3)第①处:轻视、嘲弄的心理,认为貌美的女人多数都蠢笨,眼前的肖夫人也不例外。
第②处:厌倦、掩饰的心理,不想听肖夫人罗嗦她年轻时的浪漫故事,为避免失态赶紧接话。
第③处:意外、惊讶的心理,肖夫人年轻时选择的竟然是“学艺术的穷学生”,吃惊之余一时不知所措。 (6分)
(4)观点一:肯定、赞美。①从多处叙写可看出,作者对肖夫人肯定、欣赏的态度。如“由此而认定她是个轻浮的人,却是不公平的”“她深深懂得,文雅能给予人一种感染力”等。②从肖夫人选择时痛苦煎熬的描写中,可看出她内心的矛盾,真实地反映出抉择之难。而从最终选择穷学生的表现中,可看出她对真爱的不舍和坚定。③肖夫人坚信“选择才是决定一切的”,而现在丈夫能给海军上将画肖像,恰说明肖夫人向往艺术,追求浪漫,能摒弃眼前的浮华,有眼光,不短视。
观点二:否定、讽刺。①从多处描写可看出,肖夫人对现在有钱的生活感到快活和得意,很想得到别人对她的恭维和赞美,显得有些浅薄。②从肖夫人选择时希望两个追求者能“两全其美”,和她“在犹豫不决的痛苦中煎熬了一年”的描写中,可看出她对浮华的向往,对真爱曾经的动摇。③肖夫人的丈夫,靠艺术脱贫而至于富有,但却将艺术媚俗了,结果是给海军上将等权贵画肖像。最初选择浪漫的肖夫人还是为庸俗所侵蚀,最终选择了庸俗。 (8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