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古代汉族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和智慧的结晶。下列关于各个节气的说法,正确的是()。

A:立春是二十四节气的第二个节气,其含义是开始进人春天 B:清明时气候清爽温暖,人们还保留着在清明节这天去郊外踏青,祭扫坟墓的习俗 C:小暑是一年中最热的节气,要作好防暑降温的工作,并注意防汛防涝 D:寒露表示天气已冷,开始有霜冻了,马上将进人“千里冰封”的寒冬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2012年4月4日,是我国传统的清明节,正是踏青的好时节,此时地球公转到图中的位置是()

A:甲与乙之间 B:乙与丙之间 C:丙与丁之间 D:丁与甲之间

踏青的习俗不仅是端午的习俗,也是什么节日的习俗.()

A:中秋 B:清明 C:春节 D:重阳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我国对清明节有多种的称呼,又称为寒食节。

在清明时节,人们祭拜先祖先烈,祭拜逝去的亲人朋友,表达自己的怀念和感激之情,这种情感是悲伤的,也总是让人想起“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的凄凉;除去祭拜,大家还会相邀远足踏青、亲近自然,表达自己对生活的热爱,对春天的期盼,对未来的畅想,这种情感又是快乐的,有的只是“风和日丽人意好,夕阳箫鼓几船归”般的轻松和愉悦。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A:好心情在于自己的选择 B:清明节是一个充满复杂情感因素的节日 C:现代清明节活动向多元化方向发展 D:远足踏青是人们过清明节的新方式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清明时节,回家祭祖是国人的重要传统,中华民族始祖中发明医药的是: ( )

A:黄帝 B:炎帝 C:尧 D:舜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清明是节气与节日的合体,节气是“天时”,是纯粹的自然时间,节日是“人时”,是社会文化的时间选择。“天人合一”观念在清明中得到了生动体现。古代节日一般依据节气时令,但脱离节气时间点,另外生成民俗节日,立春到新年、夏至到端午走的就是这一路径,但清明卸没有沿用这一文化习惯。

清明是踏青郊游、珍重生命的节日。清明时节,自然界生机一片,人们借祭墓踏青郊游。祭墓与踏青原来分属寒食与清明,唐代以前寒食与清明是两个主题不同的节日,一为怀旧悼亡,一为求新护生。寒食禁火冷食祭墓,清明取新火踏青出游。一阴一阳,一息一生,二者有着密切的配合关系;禁火为了出火,祭亡意在佑生,这就是后来清明兼并寒食的内在文化依据。清明时节的户外运动,其原始的意义在于顺应时气,是月生气方盛,阳气发泄,万物萌生,人们以主动的姿态顺应。踏青、蹴鞠,秋千、拔河、放风筝等大都是有助于阳气发散的活动。

宋代是生活日趋都市化的时代,也是民俗向娱乐方向发展的时代。宋代为了让人能在清明扫墓、踏青,特地规定太学放假三日,武学一日。此时的寒食不仅收容在清明节下,清明踏青习俗也得到前所未有的兴盛。史称“四野如市”,“都城之歌儿舞女,遍满园亭,抵暮而归。”《清明上河图》就更直观形象地为我们展示了清明时节宋代都市居民出行的生活图景。

插柳或戴柳是清明踏青与护佑生命的仪式行为。柳树为春季应时佳木,得春气之先。在四野一片苍茫之际,柳树最先吐出新绿。柳树易栽易活的生存特性,显示出其生命力的强旺。因此在古人观念中,柳树非普通林木,它有着神奇的效用。清明的新火就取自柳榆木。据说民间新火的传递亦是以柳条传送。贾岛“晴风吹柳絮,新火起厨烟”的诗句大概吟诵的是这一情形。柳木不仅带来新火,而且它很早就具有驱邪避鬼、护佑生灵的功用。《齐民要术》有“取柳枝著户上,百鬼不入家”之说。这就是“三月清明门插柳”习俗的心理根源。宋代清明节已“家家以柳条插于门上”,说是可以“明眼”,也就是能明辨鬼邪,看住家门。新柳一般由人们在祭墓踏青时在墓地野外折回,宋人诗曰:“莫把青青都折尽,明朝更有出城人。”

戴柳是指人们以结成球状的柳枝或柳叶戴于头上,民谚曰:“清明不戴柳,红颜成皓首”。城居的人们很喜欢这一习俗,鬓插青柳,既吉祥又有生气。事实上,春夏之交因气候的关系人们易受季节性的疫病侵袭,人们为了顺利度过这一危险时段,于是利用清明节俗预先进行禳解。这正是清明戴柳、插柳的原始民俗意义。青柳留春,意味着在春季将逝的时节,人们用青青的柳枝来象征对青春的挽留,“留青”也就留住了“红颜”,留住了生命。

(摘编自萧放《清明礼俗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天人合一”观念在清明中得到了生动体现,是由于清明是节气与节日的合体,而节气是“天时”, 节日是“人时”。

B.唐代以前的寒食与清明是两个不同的节日,二者各有自己的主题,前者为怀旧悼亡,

后者为求新护生。

C.清明后来之所以能够兼并寒食,是因为二者存在相互依存的内在文化依据:禁火为

了出火,祭亡意在佑生。

D.清明时节踏青、蹴鞠、秋千、拔河、放风筝等户外运动有助于阳气发散,这是人们

对时气的主动顺应。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为了让人能在清明扫墓、踏青,宋代特地规定太学放假三日.武学一日,这表明生

活已经日趋都市化。

B.宋代人们的踏青习俗前所未有的兴盛起来,这与这个时代民俗向娱乐方向发展的潮

流密切相关。

C.“四野如市”“都城之歌儿舞女,遍满园亭,抵暮而归”的描写和记载,证明了宋朝

清明踏青习俗的兴盛。

D.《清明上河图》里描绘的清明时节都市居民出行的生活图景,直观形象地为我们展示了宋代的清明文化。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古代民俗节日的生成一般既依据节气,但又与节气时间不相重合,立春、新年,夏

至、端午等都符合这一规律。

B.人们把插柳或戴柳当作清明踏青与护佑生命的仪式行为,是因为柳树具有生命力强

旺和得春气之先的特性。

C.“清明不戴柳,红颜成皓首”的谚语,表达了人们希望用清明时青青的柳枝来留住青春,留住“红颜”的期盼。

D.人们借助清明戴柳、插柳对春夏之交季节性的疫病侵袭预先进行禳解,这是戴柳、

插柳的原始民俗意义所在。

1.( 3分)C(“相互依存”理解错误)

2.(3分)A(“这表明生活已经日趋都市化”错误)

3.(3分)A(“立春、新年,夏至、端午”描述错误,文章是指“新年、端午”这两个节日)

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清明节,浓浓亲情结

祭祖扫墓是清明节俗的中心。一到清明,人们就忙着上坟祭扫,湖北民谚有“三月清明雨纷纷,家家户户上祖坟”。上坟祭扫,包括两项内容:一是挂纸烧钱;一是培修坟墓。唐代以前已有烧钱祭亡的习俗,但因寒食期间禁火,墓祭亦不能火化纸钱,人们将钱纸插、挂在墓地或墓树之上,有的压在坟头,表示后辈给先人送来了费用。这种因禁火而改变的祭祀习俗在当时曾受到一些人的质疑,“三日无火烧纸钱,纸钱那得到黄泉”(唐・王建《寒食行》),但民间习惯一经形成,就往往成为一种特定的民俗传统,它在后世已不禁火的环境下仍然流传,挂钱成为清明墓祭的特色之一。随着寒食禁火习俗的松懈,清明祭墓的流行,在清明墓祭中,人们不再忌讳烧纸钱,再说清明本来就是钻取新火的日子,“神前新火一炉香”,自然有它的灵应。烧纸钱与挂纸钱的习俗并存。修整坟墓,培添新土,清除杂草,是清明扫墓的又一活动。在雨水到来前的春季,人们借清明祭祀的时机,对坟墓进行清整,既保全了先人,又尽了孝心。唐人就很在意这种习俗行为,“但有陇土无新土,此中白骨应无主”(王建《寒食行》),由墓上有无新土可判断墓主有无子孙的存在。现在某些乡村仍以清明祭墓活动的有无作为家族是否绵延的标识,民间有“有后人,挂清明,无后人,一光坟” 的说法。清明祭扫在传统的宗法社会里的确不能等闲视之。民间也有一套自发形成的习俗压力,“清明不祭祖,死了变猪狗”的俗谚,正是对试图不履行祭祖义务的人的告诫。

清明祭祖除扫墓的“山头祭”外,后世还有祠堂祭,称为“庙祭”,庙祭跟古代春之祭有着密切的关系,二者虽然在时间上相距遥远,血脉确是相通。庙祭是宗族的共同聚会,有的地方径直称为“清明会”或“吃清明”。在祭祖仪式结束后,族长主持共商族内大事,申诫族法家规,最后会聚饮食。以同食共饮的形式分享祖宗福分,团聚宗族,是古已有之的传统,所谓“以饮食之礼亲宗族兄弟”。如《诗经・公刘》所记“执豕于牢,酌之用匏,饮之食之,君之宗之”。后世祭祖费用一般由专门的祭田田租开支,祭田为祖业族产。

清明处在生气旺盛的时节,也是阴气衰退的时节,人们一方面感念祖先亲人的恩惠,同时以培土、展墓、挂青的形式显示后代的兴旺。祖先在坟墓里安住,关系到子孙的繁荣,子孙的兴旺又能保证祖先的安宁与香火的延续,这是一种“互惠关系”。这样,祖先墓地不仅是生命之根,同时也是情感之结,在传统社会里,人们无论走到哪里,都牵挂着乡里庐墓。

(摘自《百科知识》2006年4月上)

5.下列关于“清明节”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清明节习俗的中心主要是祭祖扫墓。

B.清明节扫墓一直有烧纸钱与挂纸钱一年一年相交替的习俗。

C.清明节一个重要的活动是修整坟墓,培添新土,清除杂草。

D.清明节祭祖既有扫墓的“山头祭”方式,也有被称为“庙祭”的祠堂祭方式。

6.下列理解和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民间习惯一经形成,就往往成为一种特定的民俗传统,清明时挂钱墓祭就是一例。

B.现在一些乡村仍以清明祭墓活动的有无作为家族是否绵延的标识,这说明传统社会中清明祭扫的确不能等闲视之。

C.以同食共饮的形式分享祖宗福分,团聚宗族,这是从唐代开始就有的传统。

D.清明时节人们一方面感念祖先亲人的恩惠,一方面以多种形式显示后代的兴旺。

7.根据文中信息,以下推断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由于中国人的血亲观念与尊亲意识依然浓厚,清明到现在仍为国人认祖归宗的孝心展示日。

B.传统社会中的人们在哪里都牵挂着乡里庐墓,是因为不仅把祖先墓地看作生命之根,同时也把它看作情感之结。

C.随着社会生活的演进,清明祭墓在城市更多的成为踏青春游的假日,在那里神圣祭祀已变成了世俗娱乐。

D.每当清明时节,从虔诚拜叩的肢体语言中,我们能读出“血浓于水”的民族情缘。

5.B.(“一年一年相交替”错,应是“烧纸钱与挂纸钱的习俗并存”)

6.C.(“从唐代开始”错,原文说“古已有之”,例证是《诗经》,那应该可追溯到“春秋”乃至“西周”以前)

7.C.(“已变成了”太武断,只能说有这种趋向)

“清明时节雨纷纷”,清明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每当此时,在黄帝陵人们都要举行系列公祭中华民族始祖轩辕黄帝大典。许多华人华侨,即使相隔万里,也要赶回来与亲人团聚,参加这一公祭大典。这表明( )

A: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 B:文化对人产生深远持久的影响 C:对祖先的浓厚感情是一个民族的最显著特征 D:共同的生活习俗和祭祖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