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倚徙yǐ xǐ
选出下面加粗字音、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烂漫(màn) 诘责(jié) 文绉绉(zōu) 广袤无垠(mào) B:禁锢(gù) 匿名(nì) 眷念(juàn) 冥思暇想(xiá) C:稽首(qí) 荷戟(jǐ) 旸谷(yáng) 鞺鞺鞳鞳(tāng) D:叱咄(duō) 骈死(pián) 缊袍(wēn) 负箧曳屣(xiá)
给加点的字注音,按拼音写汉字。
(1)渊薮( ) (2)负箧曳xǐ( )
(3)跻( )身 (4)卷zhì( )浩繁
郑人逃暑
郑人有逃暑①于孤林之下者②,日流影移,而徙衽③以从阴。及至暮反④席于树下,及月流影移,复徙衽以从阴,而患露之濡于身⑤。其阴逾⑥去,而其身愈湿。是巧于用昼而拙于用夕矣。(节选自《苻子》)
【注释】①逃暑:避暑,乘凉。②孤林:孤树。独立的一棵树。③徙衽(xǐrén):移动席子。徙,迁移。衽,席子。④反:同“返”。⑤濡(rú):沾湿。⑥逾:“愈”,更加。
10、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2分)
(1)而患露之濡于身 ( ) (2)其阴逾去( )
11、解释下面的句子。(2分) 是巧于用昼而拙于用夕矣。
12、用自己的话说说郑人的“拙”具体表现哪里?(3分)
13、这则寓言告诉人们什么道理?(3分)
10、(1)担忧(2)离开
11、这个办法用在白天是巧妙的,而用在晚上是笨拙的。
12、“拙”具体表现在晚上也跟着树影移动席子。
13、要随机应变,要顺应变化,不凭经验办事,不要墨守成规
郑人逃暑①
郑人有逃暑于孤林②之下者,日流影移,而徙衽③以从阴。及至暮,反席于树下。及月流影移,复徙衽以从阴,而患露之濡④于身。其阴逾⑤去,而其身逾湿,是巧于用昼而拙于用夕矣。
[注释] ①逃暑:避暑,乘凉。②孤林:独立的一棵树。③衽(rěn): 卧席。④濡:沾湿。⑤逾:同“愈”,更加。
1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4分)
(1)徙衽以从阴 ( )
(2)其阴逾去 ( )
13、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的句子。(3分)
是巧于用昼而拙于用夕矣。
14、郑人的“拙”具体表现在 。(用自己的语言表达)(2分)
15、这则寓言告诉人们的道理是 。(3分)
12.【参考答案】(4分,每空2分)(1)移动 (2)离开
【考查内容】掌握150 个文言实词的含义。
【解析】常考题型,重在理解记忆。
13.【参考答案】(3分)这个办法用在白天是巧妙的,而用在晚上是笨拙的。
【考查内容】能用现代汉语翻译文言句子。
【解析】注意虚词“于”引导的倒装句式,和虚词“而”引导的转折句。
14.【参考答案】(2分)晚上也跟着树影移动席子
【考查内容】能理解和概括文章内容。
【解析】在把握文意的基础上,概括文章内容。注意此题要求是“具体表现”,即“拙于用夕”的具体体现。
15.【参考答案】(3分)要随机应变,要顺应变化,不凭经验办事,不要墨守成规
【考查内容】能理解和概括文章内容,把握文章主旨。
【解析】郑人逃暑没有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白天晚上都是根据树影移动席子。从这个内容入手,得出这则寓言的道理。
2005年
郑人逃暑①
郑人有逃暑于孤林②之下者,日流影移,而徙衽③以从阴。及至暮,反席于树下。及月流影移,复徙衽以从阴,而患露之濡④于身。其阴逾⑤去,而其身逾湿,是巧于用昼而拙于用夕矣。
[注释] ①逃暑:避暑,乘凉。②孤林:独立的一棵树。③衽(rěn): 卧席。④濡(r):沾湿。⑤逾:同“愈”,更加。
7.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4分)
(1)徙衽以从阴 ( ) (2)其阴逾去 ( )
8.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的句子。(2分)
是巧于用昼而拙于用夕矣。
9.郑人的“拙”具体表现在。(用自己的语言表达)(2分)
10.这则寓言告诉人们的道理是 。(2分)
7、⑴:移动 ⑵离开
8、这个办法用在白天是巧妙的,而用在晚上是笨拙的。
9、“拙”具体表现在晚上也跟着树影移动席子
10、要随机应变,要顺应变化,不凭经验办事,不要墨守成规
郑人逃暑① (10分)
郑人有逃暑于孤林②之下者,日流影移,而徙衽③以从阴。及至暮,反席于树下。及月流影移,复徙衽以从阴,而患露之濡④于身。其阴逾⑤去,而其身逾湿,是巧于用昼而拙于用夕矣。
{注释}①逃暑:避暑,乘凉。②孤林:独立的一棵树。③衽(rěn): 卧席。④濡(r):沾湿。⑤逾:同“愈”,更加。
17、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3分)
(1) 徙衽以从阴 ( ) (2)其阴逾去 ( ) (3)反席于树下( )
18、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的句子。(2分)
是巧于用昼而拙于用夕矣。
19、郑人的“拙”具体表现在 。(用自己的语言表达)(2分)
20、这则寓言告诉人们的道理是 。(3分)
17、(1):移动 (2)离开 (3)通“返”,返回 (3分)
18、这个办法用在白天是巧妙的,而用在晚上是笨拙的。(2分)
19、“拙”具体表现在晚上也跟着树影移动席子。 (2分)
20、要随机应变,要顺应变化,不凭经验办事,不要墨守成规(3分)
郑人逃暑
郑人有逃暑①于孤林之下者②,日流影移,而徙衽③以从阴。及至暮反④席
于树下,及月流影移,复徙衽以从阴,而患露之濡于身⑤。其阴逾⑥去,而
其身愈湿。是巧于用昼而拙于用夕矣。
节选自《苻子》
【注释】①逃暑:避暑,乘凉。②孤林:孤树。独立的一棵树。③徙衽(xǐrén):移动席子。徙,迁移。衽,席子。④反:同“返”。⑤濡(rú):沾湿。⑥逾:“愈”,更加。
【译文】
有个郑国人怕热,他跑到一棵树下去乘凉,太阳在空中移动,树影也在地上移动,他也挪动着自己的卧席随着树荫走。到了黄昏,他又把卧席放到大树底下。月亮在空中移动,树影也在地上移动,他又挪动着卧席随着树影走,因而受到了露水沾湿身子的伤害。树影越移越远了,他的身上也越沾越湿了。这个人白天乘凉的办法很巧妙,但晚上用同样办法乘凉就相当笨拙了……
【阅读说明】这则寓言告诉人们,情况是不断变化的,不能只用老眼光,老办法去解决新问题,不然就会碰壁受灾。用狭隘的经验去对待变化着的事物,必然会受到客观规律的惩罚。
【阅读训练】
1、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1)徙衽以从阴( ) (2)其阴逾去( )
(3)郑人有逃暑于孤林之下者( ) (4)而其身逾湿( )
2、解释下面的句子。
是巧于用昼而拙于用夕矣。
3、郑人的“拙”具体表现在 。(用自己的语言表达)
4、这则寓言告诉人们什么道理?
(1)移动(2)离开(3)逃暑:避暑,乘凉(4)逾:同“愈”,更加。 2、这个办法用在白天是巧妙的,而用在晚上是笨拙的。 3、“拙”具体表现在晚上也跟着树影移动席子。 4、要随机应变,要顺应变化,不凭经验办事,不要墨守成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