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2月19日经过马拉松式的艰难谈判,在达成不具法律约束力的《哥本哈根协议》后闭幕。《协议》就发达国家实行强制减排和发展中国家采取自主减缓行动作出了安排。下列做法不能减轻温室效应的是()
A:大量使用酒精、沼气,既可解决能源紧张问题,也有利于减轻酸雨污染 B:在生产和生活中提倡使用节能技术和节能产品 C:植树造林,严禁乱砍滥伐森林 D:提倡乘坐公共交通、骑自行车或步行的方式出行
2009年12月19日闭幕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通过了无约束力的()
A:京都议定书 B:巴厘岛路线图 C:哥本哈根协议 D: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
2009年12月19日,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秘书处执行秘书伊福·德布尔出席新闻发布会。经过马拉松式的艰难谈判,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当地时间19日下午在达成《哥本哈根协议》后闭幕。《哥本哈根协议》
A:不具备法律约束力 B:就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实行强制减排作出了安排 C:就全球长期目标、资金和技术支持、透明度等焦点问题达成广泛共识 D:维护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其《京都议定书》确立的“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
2009年12月7日—18日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召开世界气候大会。经过艰难谈判,12月19日下午在达成不具法律约束力的《哥本哈根协议》后闭幕。《哥本哈根协议》维护了 及其《京都议定书》确立的“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
A:《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 B:《世界气候大会公约》 C:《联合国气候峰会公约》 D:《世界气候协议》
2009年12月7日至19日,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在哥本哈根召开,会议达成不具法律约束力的《 》。
A:哥本哈根协议 B:哥本哈根条约 C:全球气候变暖协议 D:应对气候变化条约
2009年12月7日至18日,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在丹麦隆重召开,这是一次被喻为“拯救人类的最后一次机会”的会议,会议达成了不具有法律约束力的 。
A:哥本哈根协议 B:京都议定书 C:哥本哈根条例 D:气候变化协议
2009年12月7日至l9日,世界________大会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举行。经过马拉松式的艰难谈判,达成不具法律约束力的《哥本哈根协议》。
A:金融危机 B:国际减灾 C:气候变化 D:反海盗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2010年山东高考采取网上报名。此举大大降低了招办的工作强度,提高了考生信息采集的准确性,受到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 B:在高一高二时,我们对于打好知识基础和提高基本技能的认识是何等肤浅,何等简单,现在我们对于这些的认识是丰富得多,深刻得多了。 C:专业人士告诫说,18岁以前是孩子长高的重要时期,请家长们在起居、饮食、运动及心理等方面应该为孩子的健康成长做好相应的准备。 D:经过复杂博弈和艰难谈判,哥本哈根会议于12月19日闭幕,最终仅达成不具法律约束力的《哥本哈根协议》,未确定具有约束力的减排目标。
2009年是一个“气候变化年”。12月7日,世界各国领导人齐聚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商讨《京都议定书》第一个承诺期(2008年~2012年)结束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道路何去何从,为后京都时代定下行动的基调。
经过复杂博弈和艰难谈判,哥本哈根会议于12月19日闭幕,最终仅达成不具法律约束力的《哥本哈根协议》,未确定具有约束力的减排目标。运用市场手段减排的清洁发展机制(CDM)的前景趋于不明朗,也导致人类遏制全球变暖的行动遭到重大挫折,影响我们赖以生存的空气、水、土地以及食物。
(1)我们越来越认识到遏制全球变暖刻不容缓,这蕴含了认识论的哪些道理?
(2)运用价值观的知识说明,对于协议的达成,为什么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发出了不同的声音?面对这些不同的声音我们应如何进行正确的价值判断和选择?
(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人类在改造自然的实践中认识到了保护自然对于人类的意义。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我们对于人类可持续发展的认识在不断深化。
(2)价值观对人们的行为具有重要的驱动和导向作用。人们站在不同的立场,就会有不同的价值观,就会有不同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正确价值观的标准,要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要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