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名城绍兴人杰地灵,它是伟大文学家鲁迅先生的故乡。坐落在城南的都昌坊口的路现已改名为鲁迅中路,在路上有鲁迅故居、鲁迅祖居、百草园、三味书屋等建筑。请问,三味书屋的建筑是什么建筑()?

A:鲁迅故居的后花园 B:鲁迅祖居的私塾房 C:鲁迅故居的厢房 D:鲁迅私塾老师故居的厢房

称赞陶行知先生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的是()

A:鲁迅 B:B.__ C:杜威

从鲁迅的大量杂文中可以看出,他确实把 “所读的书活起来”了,因此常常能够揭示要害,看出 实质。例如历来被认为是田园诗人的陶渊明,当有的文章宣扬艺术的 “最高境界”是“泯灭一切忧喜” 的“静穆”,并且举出陶渊明“浑身是‘静穆’,所以他伟大”的时候,鲁迅针锋相对地指出: “陶潜正 因为并非‘浑身是静穆’,所以他伟大。”而且说明“历来的伟大的作者,是没有一个‘浑身是静穆’的”。 下面所列陶渊明诗句中符合鲁迅观点的是:

A:惜哉剑术疏,奇功遂不成 B: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C: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D: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2010.贵州省毕节地区,5,3)下列没有歧义的句子是( )

A:我看见他高兴得跳起来。 B:身体瘦弱的水生的祖父已经七十多岁了,但仍然要照料农田里的事。 C:从这件平凡的小事中,我们可以看出鲁迅先生人格的伟大。 D:刘璋从新疆带回一筐他最喜欢吃的葡萄。

名著阅读。

《朝花夕拾》的许多篇章都写出了儿童天然的喜恶。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我们了解到少年鲁迅喜欢在百草园拔何首乌、摘覆盆子、 ①    ;在《②    》中,我们知道少年鲁迅还喜欢描摹《山海经》中的图画,并对为他买来此书的保姆心存感激;从《五猖会》中,我们可以看出少年鲁迅对③    一类的事异常反感……这些都表现了少年鲁迅对自然的热爱,对自由生活的向往。

①捕鸟(或听长妈妈讲故事) ②阿长与<山海经> ③想去看戏却被父亲叫住背书

鲁迅原名      ,是我国伟大的      、      、      ,我们学过他的另一篇散文 。

周树人;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风筝》 

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谈到鲁迅先生的作品,许多人议论,说他更多的是在写篇幅短的杂文,称不上文学大师。___________可以说,没有杂文鲁迅,就没有我们今天看到的大师鲁迅。 ①其实鲁迅最伟大之处恰恰就在于他的不回避。一个人的胸襟里充盈着正义与自信,才会有这种不回避。 ②好像一个人只要写出了长篇巨文就先自伟大了一半似的,更好像远离了现实的纷争就一定有了更广博更深远的思想一样。 ③看起来是面对一人一事,看起来是应付了具体的挑战,实际上是面对和回答了永恒的纠缠。 ④这种事业是真正伟大的,因为这其中包含了鲜活的永恒。

A: ①③④② B: ②①③④ C: ②③④① D: ③④②①

注意引文前后的标点,选出正确的一组是( )

A:①鲁迅先生有两句诗:“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是他伟大人格的写照。 ②中国有句成语,叫做“众口铄金,积毁销骨。”一次一次的造谣毁谤,也可以将真理埋没。 B:①.鲁迅先生有两句诗:“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是他伟大人格的写照。 ②中国有句成语,叫做“众口铄金,积毁销骨。”一次一次的造谣毁谤,也可以将真理埋没。 C:①鲁迅先生有两句诗:“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是他伟大人格的写照。②中国有句成语,叫做:“众口铄金,积毁销骨”,一次一次的造谣诽谤,也可将真理埋没。 D:①鲁迅先生有两诗:“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是他伟大人格的写照。 ②中国有句成语,叫做“众口铄金,积毁销骨”,一次一次的造谣诽谤,也可以将真理埋没。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6-8题。

鲁迅的本质精神是他对于中国社会、文化和中国人的深刻理解。只有理解了中国社会才能读懂鲁迅,而只有读懂了鲁迅才能理解中国社会。鲁迅与中国就是这样一种解不开的纠葛。他一生批判和挑战的不是哪一个个人。而是中国的一种文化传统,一种民族劣根性,一种社会状态。局限于鲁迅与周边人际关系和具体事件的纠葛,是不能真正理解鲁迅的价值和意义的。鲁迅是常读常新的,他已经成为一个世纪性的话题,我们这个民族花费了半个多世纪的时光也尚未真正读懂鲁迅,理解鲁迅。留在民族记忆里的鲁迅是中小学教科书中的鲁迅,是每逢某个重大政治节日便被装饰出来的鲁迅。毫无疑问,鲁迅已经远离了我们这个时代和我们自己。人们都认同鲁迅性格的本质是挑战强者而绝望的__,但是我们很少能细想为什么鲁迅能至死竖守这一性格?归根结底,就是鲁迅的人格所致,任何性格特征大多源自于人格特征。

鲁迅用自己的思想和行为为“知识分子”这一概念进行了界定。对于我们来说,鲁迅精神在当代中国最大的价值,就是对于中国当代知识分子思想立场和人格境界的启示意义。夜深人静,我读到鲁迅的一些句子,总是惊出一身汗水来。这冷汗不只是为鲁迅的深刻而惊叹,也是面对鲁迅的深刻和挑战而自愧不如的结果。鲁迅的伟大在于其思想的深刻,而鲁迅的痛苦也在于其思想的深刻。不忘鲁迅,让我们活得很累很沉重。但是,无论如何,作为真正的鲁迅学人,绝不能参与对于鲁迅本质精神的改造,因为曲解鲁迅就是背叛鲁迅。

鲁迅在世纪之初确立的现代人的思想人格境界,就是呼唤“真人”揭露“伪士”。在人性的道德上,鲁迅始终是“复古”的——复归于人间的原点。鲁迅在担负起政治救亡、思想启蒙重任的同时,又担负起道德救赎的重任。鲁迅的真实让恶人的作恶变得困难.特别是让伪善者暴露出恶的本质。他一生树敌过多,除了思想立场和政治倾向的差异之外,很大程度是由于性格所致。而这性格也就是人格——不说假话和揭穿虚伪。这造成了他人际关系中最大的悲剧——自己不虚伪也不允许别人虚伪。

鲁迅的真诚与真实是当下中国最值得珍惜的精神资源,思想意识上的“独出”与道德人格上的“率真”,是鲁迅“致人性于全”的主要思考内容。鲁迅一生都在“力抗时俗”“力抗强者”。而今日之民众,在思想意识和道德人格上则往往表现为两重性:思想意识的觉醒与道德人格的滑落。由于历史的发展,一般民众逐渐疏离于僵化的意识形态,具有了被“唤醒”后的思想状态。但是,正是由于这觉醒之后对现实所产生的失望,使人们丧失了理想主义和共同伦理精神,退而求其个人物质生活的发展,结果带来了道德心的淡化,造成政治意识的弱化与道德人格的滑落。身处当下境遇,我们可能什么都做不来,但至少能做到真诚和善良。

鲁迅的存在,为我们确立了一种人生境界和一面反省的镜子。面对鲁迅的言行,使我们不敢自我夸耀,使我们不敢轻易自称为“战士”,也不敢轻易把某人称之为“伟人”。我们只要一直努力坚守这样一个底线:可以平凡,但是不能平庸;可以不崇高,但是不可以堕落。然而,这个人生底线的坚守是痛苦的,也可能是孤独的。最后我想说两句话:“我爱鲁迅,鲁迅害我。”

(摘自2012年3期《新华文摘》张福责《远离鲁迅让我们变得平庸》)

6.对“鲁迅的本质精神”的概括准确的一项是(3分)

A.对于中国社会、文化和中国人的深刻理解。

B.为现代人确立了一种人格境界和一面反省的镜子,信守“率真”的底线,远离平庸。

C.批判和挑战中国的旧文化传统、民族劣根性和病态的社会。

D.鲁迅的本质精神正是他的思想深刻所在,也是他的伟大所在。

7.对作者说的“我爱鲁迅,鲁迅害我”的理由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我爱鲁迅”,是因为鲁迅所表现出的强烈的批判精神,思想意识上的“独出”和道德人格上的“率真”、不虚伪。

B.作者说“鲁迅害我”,是因为远离鲁迅可让我们变得平庸,警醒人们不可忘记鲁迅,不可忘记鲁迅精神人格的价值座标。

C.“我爱鲁迅”,是因为鲁迅精神对于中国当代知识分子思想立场和人格境界具有振聋发聩的启示意义。

D.作者说“鲁迅害我”,是因为当代知识分子要坚守鲁迅确立的精神人格,会让人活得很累,很沉重,很孤独,是深爱鲁迅的正话反说。

8.根据原文,下列分析和推断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鲁迅的痛苦在于其思想的深刻,在于他使当时乃至今时的人们活得很苦很累。

B.鲁迅一生树敌过多,主要是由于性格所致,思想立场和政治倾向是可以排除在外的。

C.鲁迅为我们确立的人生标杆根高很难,会让人们活得很累,但却能让人们远离平庸。

D.思想意识的麻木与道德人格的滑落,造成了当代一般民众的道德心的淡化,造成政治意识的弱化与道德人格的滑落。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试题。

《鲁迅诗稿》序

鲁迅先生无心作诗人,偶有所作,每臻绝唱。或则犀角烛怪,或则肝胆照人。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虽寥寥十四字,对方生与垂死之力量,爱憎分明;将团结与斗争之精神,表现具足。此真可谓前无古人,后启来者。

鲁迅先生亦无心作书家,所遗手迹,自成风格。融冶篆隶于一炉,听任心腕之交应,朴质而不拘挛(“挛”字,原为草书,也有断为“擎”字的。从意思上推敲,似当为“挛”字。——编者注),洒脱而有法度。远逾宋唐,直攀魏晋,世人宝之,非因人而贵也(“贵”原为草书,也有断为“奖”字的。但从同篇所草的“遗”字来看,似当为“贵”字。——编者注)。

然诗如其人,书如其人。荟而萃之,其人宛在。荀子劝学篇有云:“学莫便乎近其人,学之径莫速乎好其人。”鲁迅先生,人之所好也,请更好其诗,好其书,而日益近之。苟常手抚简篇,有如面聆謦欬,春温秋肃,默化潜移,身心获益靡涯,文笔增华有望。

(选自《鲁迅与郭沫若》一九六O年五月八日。据一九六一年版《鲁迅诗稿》)

从下列鲁迅的诗中,选出诗句“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出处和与其诗歌格律相同的一项。

A.《自题小像》《无题(“万家墨面没蒿莱”)》

B.《无题(“血沃中原肥劲草”)》《悼杨铨》

C.《自嘲》《无题(“惯于长夜过春时”)》

D.《〈而已集〉题辞》《辛亥残秋偶作》

选出“听任心腕之交应”和“面聆謦欬”释义最恰当的一项

A.心手相应 面对面的交谈

B.心慕手追 当面聆听鲁迅的教诲

C.得心应手 当面聆听鲁迅的言笑

D.运用自如 促膝谈心

文中引用荀子《劝学篇》中的话是为了说明

A.鲁迅先生“诗如其人”“书如其人”。

B.人们学了鲁迅先生的诗可以“身心获益”“文笔增华”。

C.鲁迅先生偶有作诗,“每臻绝唱”。

D.人们应“更好其诗,好其书,而日益近之”。

这篇序文的中心概括恰当的一项是

A.高度评价鲁迅先生写诗作书获得的成就,号召人们要“更好其诗,好其书”,才能“犀角烛怪”“肝胆照人”。

B.高度评价鲁迅先生的诗和书法的成就和伟大人格,号召人们应像鲁迅那样写诗作书。

C.高度评价鲁迅先生写诗作书获得的成就,可以使人“默化潜移,身心获益,文笔增华”。

D.高度评价鲁迅先生的诗和书法的成就及伟大人格,号召人们要更好其诗,好其书,可以身心获益,文笔增华。

【小题】

C

【小题】

C。

【小题】

D。

【小题】

D。


解析:

【小题】

诗句选自《自嘲》,《自嘲》和《无题(“惯于长夜过春时”)》均是七言律诗;《无题“万家墨面没蒿菜”》和《悼杨铨》均是七言绝句。

【小题】

 “謦欬”,咳嗽,引申为言笑,外延较大,不仅仅指教诲。

【小题】

 荀子的话意为:学习没有比亲近良师更便捷的了,学习的途径没有比崇尚良师更快速的了。

【小题】

 从三个文段的内容进行概括归纳即可。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