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每日电讯》报刊代号()。
A:1—2 B:1—5 C:1—19 D:1—20
每日电讯报
19世纪初期,英国出现了通俗廉价的报刊,其中最成功的是《每日电讯报》:创办于(),原名《每日电讯邮报》,后为《星期日泰晤士报》的业主约瑟夫•摩西•利维买下,才将报纸改为现名。该报在利维之子爱德华•利维•劳森时才得到真正发展。劳森被新闻界尊为“()”。
1855年6月29日;英国报业之父
英国《每日电讯报》的创办年份是()
A:1833年 B:1836年 C:1841年 D:1855年
初创时的《每日电讯报》
简述劳森主办《每日电讯报》期间的改革措施。
英国近代著名的廉价报纸《每日电讯报》发刊于()
A:1841年 B:1855年 C:1833年 D:1836年
两年前,一部美食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吊足了观众的胃口;今年4月18日,《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又与观众见面了。请阅读三则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舌尖2》总导演陈晓卿在摄制前提出了54条要求与建议,如“美食不是目的地,是出发点”。因此,《舌尖2》收录了这样的故事:一对养蜂夫妇一年中300天带着帐篷奔走在路上赶花酿蜜,他们坐着嘴甜也最苦的活计。摄制组跟拍了这对夫妇40天的旅途,从四川出发,越过秦岭,落脚甘肃。
(《新华每日电讯》2014年4月18日)
【材料二】《舌尖2》这部最初曾被建议围绕“八大菜系”来做的纪录片,最终选择了以美食为由头讲故事的路径,以美食见人生,将美食寄托在人物的情感和故事当中,加上原本就有的精妙的配乐、磁性的解说和精彩的画面,因此《舌尖2》一端上电视荧屏的餐桌就引起轰动。
(《新华每日电讯》2014年4月21日)
【材料三】网民“@颜黛鸢”:大概《舌尖1》的火热让制作团队压力很大,导致《舌尖2》过分追求所谓“背后的东西”,讲故事占据80%,美食倒成了一闪而过的东西了!觉得“舌尖”还是带给“吃货”简单的满足和幸福更好。
(《新华每日电讯》2014年4月22日)
(1) 依据材料说说《舌尖1》火热的主要原因。
(2)依据材料说说《舌尖1》和《舌尖2》的相同之处。
(3)很多网友评论《舌尖2》:“少了口水,没控制住泪水。”请依据材料,说说网友这样评论的原因。
(1)《舌尖1》重在对中国美食的礼赞(或重点介绍美食带给人们味觉的满足和幸福)。
(2)都介绍了美食;都有精妙的配乐、磁性的解说和精彩的画面;(3)“少了口水”的原因是:《舌尖2》过分追求美食背后的东西,有关美食的介绍篇幅较少, 带给人们舌尖的满足感和幸福感不够。“没控制住泪水”的原因是:《舌尖2》充分挖掘美食背后的感人故事,以美食见人生。(或“与美食有关的故事很感人”或“在享受美食的同时,让人体会到劳动的艰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