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格斯指出:“历史是这样创造的:最终的结果总是从许多单个的意志的相互冲突中产生出来的,而其中每一个意志,又是由于许多特殊的生活条件,才成为它所成为的那样。这样就有无数互相交错的力量,有无数个力的平行四边形,因此就产生出一个合力,即历史结果……”这句话揭示了历史

A:是由千百万人共同创造的 B:历史发展的趋势不依单个人的意志为转移 C:历史人物起推动社会前进的积极作用 D:离开了每个人的作用就不可能有群众的作用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2分)

A:通过这次主题班会课,让我懂得了为什么要节约用水用电。 B:李新月同学的学习成绩不仅在全校拔尖,而且在班里也名列前茅。 C:她只是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但是,正是这千百万人创造了和创造着中国的历史。 D:乐至县教育局最近发出通知,要求全县所有学校严防安全不出问题。

给下列句子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母亲是个平凡的人,她只是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但是正是这千百万人创造了和创造着中国的历史。②我将永不能再见她一面了,这个哀痛时无法弥补的。③母亲现在离我而去了。④我用什么方法来报答母亲的深恩呢?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①    C:③②①④     D:④③②①

给下列句子排序,最恰当的是( ) ①母亲是个平凡的人,她只是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但是正是这千百万人创造了和创造着中国的历史。②我将永不能再见她一面了,这个哀痛时无法弥补的。③母亲现在离我而去了。④我用什么方法来报答母亲的深恩呢?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①    C:③②①④     D:④③②①

给下列句子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母亲是个平凡的人,她只是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但是正是这千百万人创造了和创造着中国的历史。②我将永不能再见她一面了,这个哀痛时无法弥补的。③母亲现在离我而去了。④我用什么方法来报答母亲的深恩呢?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① C:③②①④ D:④③②①

给下列句子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①母亲是个平凡的人,她只是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但是正是这千百万人创造了和创造着中国的历史。②我将永不能再见她一面了,这个哀痛是无法弥补的。③母亲现在离我而去了。④我用什么方法来报答母亲的深恩呢?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① C:③②①④ D:④③②①

)阅读《回忆我的母亲》(节选),回答19~23题:(10分)

①得到母亲去世的消息,我很悲痛。我爱我母亲,特别是她勤劳一生,很多事情是值得我永远回忆的。······

②母亲现在离我而去了,我将永不能再见她一面了,这个哀痛是无法补救的。母亲是个平凡的人,她只是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但是,正是这千百万人创造了和创造着中国的历史。我用什么方法来报答母亲的深恩呢?我将继续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的希望——中国__,使和母亲同样生活着的人能够过快乐的生活。这是我能做到的,一定能做到的。

③愿母亲在地下安息!

11、第①段中点明全文叙事线索的句子: (2分)

12、第③段在表达方式上的特点是(2分)( )

A. 具体生动的记叙 B. 富有感情的描写

C. 激情澎湃的抒情 D. 充满感__彩的议论

 13、文章的两个“尽忠”的内容是作者感情的升华,由爱母亲升华到爱 ,爱 , 决心献身革命事业。(2分)

14、文中谈到“无法补救的”和“能做到的”各指什么?(2分)

答:

15、划线句子“正是这千百万人创造了和创造着中国的历史”中“创造了”和“创造着”不能对调,原因是为什么?(2分)

答:

11、她勤劳一生。

12、C.  

13、民族、人民。

14、指在母亲去世前未能见母亲一面;指“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的希望——中国__,使和母亲同样生活着的人能够过快乐的生活。”

15、“创造了”是已经创造,“创造着”是正在创造。两者位置不能调换,否则就不符逻辑。

阅读甲乙两段文字,完成13-16题。(20分)

(甲)母亲现在离我而去了。我将永不能再见她一面了,这个哀痛是无法补救的。母亲是个平凡的人,她只是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但是,正是这千百万人创造了和创造着中国的历史。我用什么方法来报答母亲的深恩呢?我将继续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的希望——中国__,使和母亲同样生活着的人能够过快乐的生活。这是我能做到的,一定能做到的。

(乙)我的视线顷刻间模糊了。朦胧的泪眼中,我依稀看到了村旁那长长的路,路旁那长长的小巷,巷里那根长长的竹棒,竹棒后蹒跚着一个长长的、长长的人影。

“妈妈!”我奔过去,为自己的虚荣,为自己的无知,流着泪。在风中,她的脸是那么黝黑,她的手是那么粗糙,他的眼睛是那么黯淡,然而她立在那儿却是那么挺拔,那么坚定,仿佛在憧憬,又仿佛在等候。

妈妈,我回来了,我已经回来了。我其实还记得,还记得来时泥泞的山路,还记得赤足跑过石板的清凉,还记得家里厚重的木门闩,还有,还有我们曾共同相偎走过的那条小巷,那条深深的小巷。

13、从表达方式看,甲段重在 ;乙段重在 。(4分)

A.议论 B.抒情 c叙事

14、甲段中划直线的句子采用了 的修辞手法,表达了“我” 的决心;乙段中划直线的句子是对“我”的 的描写,表现了“我” 。(6分)

15、 甲段对母亲高度评价的句子是:

。(用原文的句子回答)(2分)

乙段中划波浪线的句子间接写出母亲的内心 。(2分)

16、甲段中划波浪线的句子“正是这千百万人创造了和创造着中国的历史”中“创造了”和“创造着”为什么不能调换位置?乙段中划波浪线的句子“……仿佛在憧憬,又仿佛在等候”,母亲在“憧憬”什么和“等候”什么?(6分)

答:甲:

乙:

13、(4分)A、B

14、(6分)甲:设问(1分) 、报答母亲深恩;(2分)    乙: 语言、动作、神态(写出其中一个即可)(1分)  在深沉母爱面前的悔恨之情。(2分)

15、(4分)甲:母亲是个平凡的人,她只是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但是,正是这千百万人创造了和创造着中国的历史。(2分)    乙:既痛苦,又坚强(2分)

16、(3分)甲:因为“创造了”指的是过去,“创造着”指的是现在,两者位置不能对调,否则就不符合逻辑。

(3分)乙:憧憬母女团聚的幸福场景;等候女儿回心转意。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