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代诗文中,有许多关心民间疾苦、同情劳动人民的佳句,如:()。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安得广夏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冬至大过年”,广州人过冬至一般吃什么?()
A:饺子 B:云吞 C:糖水 D:汤圆
下列有关传统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代有许多表示敬称的特定字词,例如“惠”用于对方对待自己的行为动作。如“惠存”“惠赠”;“贵”用于与对方有关的事物,如“贵干”“贵庚”。 B:二十四节气中,立春之后是雨水,立夏之后是小满,处暑之后是立秋,冬至之后是小雪。 C:农历九月初九为“重阳”,有登高望远、赏菊赋诗、赐菊花图、插茱萸等习俗。 D:生肖又称属相,古代术数家拿十二种动物来配十二地支,如子为鼠,丑为牛,某人生在某年就肖某物,如戌年生的肖狗,亥年生的肖猪。
宋代民间传统节日很多,其中作为一年开始的节日是
A:元旦 B:寒食 C:重阳 D:冬至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题
冬至大如年
作为二十四节气之一的冬至,在今天一般人看来,它似乎只是时令标记,由于生存条件的改善,以及全球气候的变暖,人们已很少有对隆冬的深刻体验,寒冬不能构成致命威胁,冬节自然也就很难引起常人的注意。但在中国传统社会里,人们不仅将其视为时气变化的坐标,将冬至所在的月份奉为“天正”,而且它在古代也曾长期被视为一个与新年媲美的人文节日,号称“亚岁”。 冬至又称长至,冬至这天离北回归线的太阳到达了最远点,由于照射角度的关系,冬至北半球接受太阳照射的时间最短。因此,冬至成为一年中白昼最短,夜晚最长的一天。从冬至开始,太阳北归,北半球接受日照的时间愈来愈长,白昼也就越来越长,这就是湖北民谚所说的“冬至日头升,一天长一针”。
其实,冬至在上古就是新年,在历法时代之前,人们通过天象观测,很早就发现了冬至点,并以此作为年度时间循环的起点。冬至居于新旧更替的时节,在古人观念中它自然也就有了非同寻常的文化意义,冬至节俗中诸多年俗内容就来源于人们对这一时节的感受。人们常将冬至与大年对举,民间至今还流传着“冬至大如年”的俗语。
古代南北居民都很看重冬至。中古时期年节、寒食、冬至并称三大节。唐人又以“小岁”称冬至,照唐正例,官员休假七日,白居易在小岁日对酒吟出“一杯新岁酒,两句故人诗”的佳句。宋人最重冬至,民间有“肥冬瘦年”之谚。事实上,宋人也是将冬至作为年节来过,孟元老在追忆东京(今开封)节令生活时说:“冬至,京师最重此节。虽至贫者,一年之间,积累假借,至此日,更易新衣,备办饮食,享祀祖先,一如年节。”人们在冬至节间,互相馈赠节物,在冬至前一夜要守冬,如年节守岁。而且冬至很早就有了祈祷添岁的民俗,在原始的民俗观念中,人与自然同禀一气,在一阳复始的时节,人只要能与自然同步相应,人们就会获得新的生命力。老人是家庭的尊长,在小孩添岁的同时,尤其要为老人延寿。为老人祈祷的民俗之一是,妇女给家里的长辈奉献新作的鞋袜,古代称之为“履长至”。这种习俗乍看只是晚辈在向长辈表示孝心,如果我们稍加探究就不难明白蕴含其中的民俗意义。此俗兴起于阴阳观念浓厚的汉代,((中华古今注》载:“汉有鸳鸯履,昭帝令冬至日上舅姑。”在一阳新生、白昼渐长的时节,年轻后辈及时给老人奉上新鞋新袜,其显见的作用是帮助老人过冬,但其更重要的是民俗礼仪意义。通过这样的献履仪式,使他们在新岁之始,以新的步履与时俱进,健康长寿。唐代洛阳人冬至戴一阳巾,明冬至宫服绘绵羊图(以羊代阳)等,都与新鞋新袜一样是冬至应节的服饰。我们今天在春节拜年时还要换上一套新衣服,以新的打扮适应着新年。
(节选自《岁时——传统中国民众的时间生活》)
下列各项中有关“冬至”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中国传统社会里,人们一直将冬至视为时气变化的坐标,作为一年的起点。
B.冬至昼最短,夜最长,因为太阳离北回归线最远,北半球受日照的时间最短。
C.冬至作为时节的新旧交替点,常常被古人赋予非同寻常的文化意义。
D.古代南北居民皆重视冬至,由此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冬至民俗文化。
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冬至长期以来被视为一个与新年媲美的人文节日,至今还流传着“冬至大如年”的俗语。
B.宋朝有“肥冬瘦年”的说法,京师一代在冬至节举行隆重的仪式,宋人重视冬至远甚年节。
C.古人的献履仪式,主要在于其具有让老人以新的步履与时俱进、健康长寿的民俗意义。
D.唐代洛阳人冬至戴一阳巾和明冬至宫服绘绵羊图的习俗,起源于阴阳观念浓厚的汉代。
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在历法时代,冬至就不再是新年了,人们也不再像以前那样重视冬至。
B.在传统社会里,冬至能够成为一种习俗,其最主要的原因是冬至寒冷的天气会给人带来致命的威胁。
C.如今我们在春节换上新衣,实际上是对古代人在冬至以新的打扮来适应新年这一习俗的沿袭。
D.由于生活条件的改善和气候的变暖,冬至的习俗已完全从我们的生活中消失。
【小题1】A
【小题2】C
【小题3】C
解析:
【小题1】A,错在“一直”,范围不当。原文第二段上古时期作为年度时间循环的起点。
【小题2】C项正确。A,“长期以来”不准确,第一段“在古代也曾长期被视为一个与新年媲美的人文节日”;B,“宋人重视冬至远甚年节”错误,原文“宋人重视冬至”,“宋人也是将冬至作为年节来过”,并不意味着重视冬至的程度超过了年节;D,唐人和明朝的习俗“起源于阴阳观念浓厚的汉代”错误,原文中只说道“履长至”兴起于阴阳观念浓厚的汉代。
【小题3】C项正确。A,“历法时代,人们不再像以前那样重视冬至”的推断不恰当,因为文章中说到宋人重视冬至;B,冬至成为一种习俗最主要得原因是冬至居于新旧更替的时节而有了非同寻常的文化意义;D,表述绝对化。
10.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太学是中国古代的国立大学,始于西周。唐代改为国子监,设有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 B:冬至是小寒之前的一个重要节气,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是24节气中最早被制定一个。历来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所以“小年”就变成了冬至专有的民间叫法。 C:教授原意为传授知识、讲课授业,后成为学官名。汉唐以后各级学校均设教授,主管学校课试具体事务。 D:节度使,官名。唐朝时在重要地区设立的地方军政长官,因授职之时,朝廷赐以旌节,故称。节度使相当于现在的军区书记和司令职位。
5.下列对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 )
A:仲秋,指秋季的第二个月,即农历八月。采用的是序数纪月法,一年分四季,一季为三个月,分别称孟、仲、季。 B:冬至,是中国农历中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冬至俗称“冬节”“长至节”“亚岁”等。早在春秋时代,中国就已经用土圭观测太阳,测定出冬至,时间在每年的公历12月21日至23日之间。 C:古代表示官职调动的词很多,如:迁,调动官职,一般指降职。徙,一般的调动官职。调:变换官职。转、调、徙:调动官职。补:补充空缺官职。改:改任官职。出:京官外调。 D:晦朔,月亮的盈缺。晦,阴历每月最后一天。朔,阴历每月的第一天。
在我国古代,经常出现水旱灾害,但每遇灾荒瘟疫,多数农民家庭就会陷于贫困, 失去土地或破产流亡,于是就有“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是个好地方,自从出了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之类的民谣。此材料最能反映出我国古代
A:农业生产力低下 B:封建政府赈灾不力 C:民间文学繁荣 D:小农经济的脆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