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出下列语句所使用的修辞手法并体会其表达作用。
(1)这潭犹如山间一面明镜,清澈透亮,仿佛山林不是倒映潭中,而是与水潭镶嵌在一起,成了一幅倒置的水墨画。
修辞手法:________ 作用: 。
(2)树木姿态各异,如幢顶,如伞盖,如古寺宝塔。
修辞手法:________ 作用: 。
(3)忽然间,我觉得,这不就是唐诗中所说的“入云深处亦沾衣”吗?
修辞手法:________ 作用: 。
(1)比喻 以“明镜”来比喻水潭,突出其“清澈透亮”的特点。以“水墨画”比喻水木相映的美景,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景物的特征。
(2)比喻、排比 运用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树木的盘曲之势,排比的句式增强了语言的气势。
(3)引用 引用诗句说明了森林的幽深,空气的湿润,增强了感染力和说服力。
下列标点符号使用有错误的是
A:大约我的出生与水有关,于是颇懂斯文的外公顺口给我起名叫“森儿”。 B:面对人类品质中最阴暗的角落,面对黑夜里横行的鬼魅,你难道能压抑住喷薄而出的愤怒吗。 C:忽然间,我觉得,这不就是唐诗中所说的“入云深处亦沾衣”吗? D:不少人打了伞,红的、黄的、草绿的、天蓝的……饰着各种图案,远看,仿佛翩翩的彩蝶。
山行留客 张旭
山光物态弄春晖,莫为轻阴便拟归。
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
【注释】①物态:景物的样子,这里指(山中的)景色。②便拟归:就打算回去。
1、首句的“弄”字历来为人称道,请从修辞和表达效果上品味这个炼字。
2、诗中哪两个字说明客人要回去的原因?哪一句以退为进,表达了作者对自然景色的喜爱与希望同友人共赏美景的愿望?
1、这个“弄”字,用拟人的手法,化静为动,将万物沐浴在春光中的静景写活了,给景物注入了无限的生机与活力,同时也给客人留下了一个广阔的想象空间,仿佛是要让客人自己意识到——如此美景,留下来是值得的!
2、轻阴入云深处亦沾衣。
山中留客
张旭
山光物态弄春晖,莫为轻阴便拟归。
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
(1)诗中一个“ ▲ ”字生动地写出了山林春光明媚、生机勃勃的美好景象。(1分)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2分)
▲ 【古文阅读】
8.(3分)(1)弄(1分)(2)表达了诗人对山林的喜爱之情和对客人的挽留之意。(2分)
山中留客
张旭
山光物态弄春晖,莫为轻阴便拟归。
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
(1)诗中一个“ ▲ ”字生动地写出了山林春光明媚、生机勃勃的美好景象。(1分)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2分)
▲
(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8.(3分)(1)弄(1分)(2)表达了诗人对山林的喜爱之情和对客人的挽留之
意。(2分)(每处1分,意对即可)
阅读下面一首古诗,回答问题。(6分)
山中留客
张 旭
山光物态弄春晖,莫为轻阴便拟归。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
①此诗标题为“山中留客”,细读诗文,说说哪些词句点出了“留”意?(2分)答:
②有人认为,首句中的“弄”字用得好,你认为呢?谈谈你对这个字在诗中作用的认识。(2分)答:
③ 这首诗写景可谓虚实相间,试作简要分析。(2分)
答:
①后三句中“莫为”“纵使”“亦”等字词;②这一“弄”字,用拟人手法,便赋予万物以和谐的、活跃的情态和意趣,把静态之景写活动了。③第一句正面描写山景,是实写,第四句“入云深处”激起人们对春山美景的想象和追求,是虚写。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题目(5分)
山行留客
张旭
山光物态弄春晖,莫为轻阴便拟归。
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
【注释】①物态:景物的样子,这里指(山中的)景色。②便拟归:就打算回去。
(1)首句的“弄”字历来为人称道,请从修辞和表达效果上品味这个炼字。(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中哪两个字说明客人要回去的原因?哪一句以退为进,表达了作者对自然景色的喜爱与希望同友人共赏美景的愿望?(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分)示例: ① 你说的也有道理,不过我觉得适当地放松一下,不但不会影响学习,反而会提高学习效率。 ②复习时间是受到影响,但我和很多同学都觉得这类活动能增进我们之间的友谊,我觉得得到的比失去的更多。 (答话顶撞对方、语气过于生硬的,扣2分;答话内容未表达“活动有收获”意思的,扣2分)
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
山中留客
张旭
山光物态弄春晖,莫为轻阴便拟归。
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
①.首句中“弄”字有什么表达效果?
②.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①运用拟人手法生动地写出了山林春光明媚、生机勃勃的美好景象。
②表达了作者对山林的喜爱和对客人的挽留之意。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1~2题。
山中留客
张旭
山光物态弄春晖,莫为轻阴便拟归。
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
1.首句中“弄”字有什么表达效果?
2.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 答案:运用拟人手法,生动地写出了山林春光明媚、生机勃勃的美好景象。
2.答案:表达了作者对山林的喜爱之情和对客人的挽留之意。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山中留客 张旭
山光物态弄春晖,莫为轻阴便拟归。
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
(1)谈谈你对首句的理解
答:
(2)谈谈三四句作者是如何挽留想走的客人?
答:
12.(1)首句从整体入手,正面描写山景,写出山中生机勃勃、争奇斗妍的美景。或:首句运用拟人手法,赋予山中万物以人的情态和意趣,写出了山中万象更新的美好春光。(2)三、四句以委婉的方式,写出了春天山中特点;用山中的美景、令人神往的意境去诱导客人,情理交融,虚实相间。
解析:
(1)侧重表现手法,必须明确表现手法有哪些。结合专业术语来答。
(2)结合内容,题目中留,怎样留,结合情感来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