娃娃家里今天很热闹,妈妈在厨房里烧菜,爸爸在陪孩子玩游戏,奶奶在给娃娃晒衣服·…··我发现,爸爸陪孩子玩游戏时,把家里弄得乱七八糟的,于是我就扮演邻居来参观娃娃家。当我进去时,看到满地都是玩具,就对爸爸妈妈说:"你们家太乱了,我等会再来玩吧!"爸爸妈妈听到我这样说,立刻整理起来,边整理边说:"好的,等我们整理好了,你再来我们家玩吧!"等他们整理得差不多了,我又去娃娃家。我开心地对着爸爸妈妈说:"你们家真干净、真整洁,我以后还愿意来做客。"爸爸、妈妈、孩子们都开心地笑了。 问题: 请谈谈幼儿教师应该如何指导游戏。

教师在幼儿角色游戏中的定位是支持者和参与者,游戏的主人是幼儿,只有幼儿主动、自愿的游戏,才能促进幼儿更好地开展游戏。教师在指导时,需要以间接的指导方式为主。在游戏中,教师可参加到游戏中并担任角色,以角色的身份通过语言或动作示范促进游戏的开展。在幼儿进行角色游戏时,教师应该仔细观察和分析,只有这样才能对症下药,从而让幼儿玩得自由开心,并能遵守规则。

下列句中空缺处词语选用最恰当的一项是( ) 在那亘古的底层里,有着一股燃烧的洪流,像我的心 着血液一样。 空中是很冷的,云块 的载着冰雹和雪花,低低地悬着。 “闯练,闯练,英子。”我临去时爸爸还这样 我。 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 的叫天子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

A:汹涌 沉重 嘱托 轻盈 B:汹涌 浓重 叮嘱 轻盈 C:喷涌 沉重 叮嘱 轻捷 D:喷涌 浓重 嘱托 轻捷

联系语境,解释词语有误的是( )。

A:他很高兴;但竟给那走来夜谈的老和尚识破了机关。 (机关:这里指秘密的意思。) B:冬天的百草园比较的无味;雪一下,可就两样了。 (无味:没有味道。) C:天之涯,海之角,知交半零落。 (知交:知心的朋友。) D:“闯练,闯练,英子。”我临去时爸爸还这样叮嘱我。 (闯练:走出家庭,到生活中去锻炼。)

下列句子标点符号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 )(2分)

A:“闯练,闯练,英子。”我临去时爸爸还这样叮嘱我。 B:我一点儿也不喜欢斗牛士,我喜欢的不是冒险。我知道自己喜欢什么?那就是生命。 C:他既不关心他的军队,也不喜欢去看戏,也不喜欢乘着马车去游公园——除非是为了 炫耀一下他的新衣服。 D:还有一个风俗,是端午节的午饭要吃“十二红”,就是十二道红颜色的菜。

爸爸的花儿落了

①新建的大礼堂里,坐满了人;我们毕业生坐在前八排,我又是坐在最前一排的中间位子上。我的襟上有一朵粉红色的夹竹桃,是临来时妈妈从院子里摘下来给我别上的,她说:“夹竹桃是你爸爸种的,戴着它,就像爸爸看见你上台一样!”

②爸爸病倒了,他住在医院里不能来。

③昨天我去看爸爸,他的喉咙肿胀着,声音是低哑的。我告诉爸爸,行毕业典礼的时候,我将代表全体同学领毕业证书,并且致谢词。我问爸爸,能不能起来,参加我的毕业典礼?六年前他参加我们学校的那次欢送毕业同学同乐会时,曾经要我好好用功,六年后也代表同学领毕业证书和致谢词。今天,“六年后”到了,我真的被选做这件事。

④爸爸哑着嗓子,拉起我的手笑笑说:“我怎么能够去?”

……

⑤“没有爸爸,你更要自己管自己,并且管弟弟和妹妹,你已经大了,是不是?”

⑥“是。”我虽然这么答应了,但是觉得爸爸讲的话使我很不舒服,自从六年前的那一次,我何曾再迟到过?

⑦当我在一年级的时候,就有早晨赖在床上不起的毛病。每天早晨醒来,看到阳光照到玻璃窗上了,我的心里就是一阵愁:已经这么晚了,等起来洗脸,扎辫子,换制服,再到学校去,准又是一进教室就被罚站在门边。同学们的眼光,会一个个向你投过来,我虽然很懒惰,却也知道害羞呀!所以又愁又怕,每天都是怀着恐惧的心情,奔向学校去。最糟的是爸爸不许小孩子上学乘车的,他不管你晚不晚。

⑧有一天,下大雨,我醒来就知道不早了,因为爸爸已经在吃早点。我听着、望着大雨,心里愁得不得了。我上学不但要晚了,而且要被妈妈逼着穿上肥大的夹袄,(是在夏天!)踢拖着不合脚的油鞋,举着一把大油纸伞,走向学校去!想到这么不舒服的上学,我竟有勇气赖在床上不起来了。

⑨过一会儿,妈妈进来了。她看我还没有起床,吓了一跳,催促着我,但是我皱紧了眉头,低声向妈妈哀求说:“妈,今天晚了,我就不去上学了吧?”

⑩妈妈就是做不了爸爸的主,当她转身出去,爸爸就进来了。他瘦瘦高高的,站到床前来,瞪着我:“怎么还不起来,快起!快起!”,“晚了!爸!”我硬着头皮说。

11“晚了也得去,怎么可以逃学!起!”

12一个字的命令最可怕,但是我怎么啦?居然有勇气不挪窝儿。

13爸爸气极了,一把把我从床上拖起来,我的眼泪就流出来了。爸爸左看右看,结果从桌上抄起鸡毛掸子倒转来拿,藤鞭子在空中一抡,就发出咻咻的声音,我挨打了!

14爸爸把我从床头打到床角,从床上打到床下,外面的雨声混合着我的哭声。我哭号,躲避,最后还是冒着大雨上学去了。我是一只狼狈的小狗,被宋妈抱上了洋车——第一次花钱坐车去上学。

15我坐在放下雨篷的洋车里,一边抽抽搭搭地哭着,一边撩起裤脚来检查我的伤痕。那一条条鼓起来的鞭痕,是红的,而且发着热。我把裤脚向下拉了拉,遮盖住最下面的一条伤痕,我最怕被同学耻笑。

16虽然迟到了,但是老师并没有罚我站,这是因为下雨天可以原谅的缘故。老师叫我们先静默再读书。坐直身子,手背在身后,闭上眼睛,静静地想五分钟。老师说:想想看,你是不是听爸妈和老师的话?昨天的功课有没有做好?今天的功课全带来了吗?早晨跟爸妈有礼貌地告别了吗?……我听到这儿,鼻子抽搭了一下,幸好我的眼睛是闭着的,泪水不至于流出来。

17静默之中,我的肩头被拍了一下,急忙地睁开了眼,原来是老师站在我的位子边。他用眼神告诉我,叫我向教室的窗外看去,我猛一转头,是爸爸那瘦高的影子!我刚安静下来的心又害怕起来了!爸爸为什么追到学校来?爸爸点头示意招我出去。我看看老师,征求他的同意,老师也微笑地点点头,表示答应我出去。我走出了教室,站在爸爸面前。爸爸没说什么,打开了手中的包袱,拿出来的是我的花夹袄。他递给我,看着我穿上,又拿出两个铜板来给我。

18后来怎么样了,我已经不记得,因为那是六年以前的事了。只记得,从那以后,到今天,每天早晨我都是等待着校工开大铁栅栏校门的学生之一。冬天的清晨站在校门前,戴着露出五个手指头的那种手套,举了一块热乎乎的烤白薯在吃着;夏天的早晨站在校门前,手里举着从花池里摘下的玉簪花,送给亲爱的韩老师,是她教我跳舞的。

19啊!这样的早晨,一年年都过去了,今天是我最后一天在这学校里啦!

20当当当,钟声响了,毕业典礼就要开始。看外面的天,有点阴,我忽然想,爸爸会不会忽然从床上起来,给我送来花夹袄?我又想,爸爸的病几时才能好?妈妈今早的眼睛为什么红肿着?院里大盆的石榴和夹竹桃今年爸爸都没有给上麻渣,他为了叔叔给日本人害死的事,急得吐血了,到了五月节,石榴花开得没有那么红,那么大。如果秋天来了,爸爸还要买那样多的菊花,摆满在我们的院子里、廊檐下、客厅的花架上吗?

21爸爸是多么喜欢花。每天他下班回来,我们在门口等他,他把草帽推到头后面抱起弟弟,经过自来水龙头,拿起灌满了水的喷水壶,唱着歌儿走到后院来。他回家来的第一件事 就是浇花。那时太阳快要下去了,院子里吹着凉爽的风,爸爸摘一朵茉莉插到瘦鸡妹妹的头发上。陈家的伯伯对爸爸说:“老林,你这样喜欢花,所以你太太生了一堆女儿!”我有四个妹妹,只有两个弟弟。我才12岁……

22我为什么总想到这些呢?韩主任已经上台了。他很正经地说:“各位同学都毕业了,就要离开上了六年的小学到中学去读书,做了中学生就不是小孩子了,当你们回到小学来看老师的时候,我一定高兴地看到你们都长高了,长大了……”

23做大人,常常有人要我做大人。

……

24爸爸也不拿我当孩子了,他说:“英子,去把这些钱寄给在日本读书的陈叔叔。”

25 “爸爸!”,“不要怕,英子,你要学做许多事,将来好帮着你妈妈。你最大。”

26于是他数了钱,告诉我怎样到东交民巷的正金银行去寄这笔钱——到最里面的台子上去要一张寄款单,填上“金柒拾元整”,写上日本横滨的地址,交给柜台里的小日本儿!

27我虽然很害怕,但是也得硬着头皮去——这是爸爸说的,无论什么困难的事,只要硬着头皮去做,闯过去了。“闯练,闯练,英子。”我临去时爸还这样叮嘱我。我手里捏紧一卷钞票,心情紧张地到银行去。等到从最高台阶的正金银行出来,看着东交民巷街道中的花圃种满了蒲公英,我很高兴地想:闯过来了,快回家去,告诉爸爸,并且要他明天在花池里也种满了蒲公英。

1.对选文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

A.爸爸爱花和毕业典礼,是文章的两条线索。后者是主线,前者是副线,交相辉映。

B.文章采用插叙的手法,使文章显得波澜起伏,跌宕有致。

C.“妈妈今早的眼睛为什么红肿着?”,为下文爸爸的去世埋下伏笔。

D.文中花是爸爸身体状况的象征,同时借花的柔性来调和爸爸性格中的刚性。

2.选文回忆了有关爸爸的几件事情?

3.第⑥~18段运用了哪种记叙顺序?体现了爸爸什么性格特点?

4.从选文看“爸爸”的鼓励和惩罚对“我”的健康成长有哪些影响?

1.A

2.(1)六年前因赖床不起挨爸爸打;(2)爸爸爱花;(3)爸爸让她汇款给在日本的陈叔叔

3.插叙;严厉又慈爱

4. (1)爸爸的鼓励让“我”从小养成爱学习的好习惯,六年后成为优秀毕业生。  (2)爸爸的惩罚与关爱使我不再懒惰,处处严格要求自己;(3) 爸爸的鼓励,让我闯练成功,为我成长打下基础。

阅读下面文段,回答1—4题。

我为什么总想到这些呢?韩主任已经上台了。他很正经地说:“各位同学都毕业了,就要离开上了六年的小学到中学去读书,做了中学生就不是小孩子了,当你们回到小学来看老师的时候,我一定高兴地看到你们都长高了,长大了……”

于是我唱了五年的骊歌,现在轮到同学们唱给我们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问君此去几时来,来时莫徘徊!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难得是欢聚,惟有别离多……”

我哭了,我们毕业生都哭了。我们是多么喜欢长高了变成大人,我们又是多么怕呢!当我们回到小学来的时候,无论长得多么高,多么大,老师!你们要永远拿我当个孩子呀!

做大人,常常有人要我做大人。

宋妈临回她的老家的时候说:

“英子,你大了,可不能跟弟弟再吵嘴!他还小。”

兰姨娘跟着那个四眼狗上马车的时候说:

“英子,你大了,可不能招你妈妈生气了!”

蹲在草地里的那个人说:

“等到你小学毕业了,长大了,我们看海去。”

这些人都随着我的长大没有影子了。他们是跟着我失去的童牛一起失去了吗’

爸爸也不拿我当孩子了,他说:

“英子,去把这些钱寄给在日本读书的陈叔叔。”

“爸爸!”

“不要怕,英子,你要学做许多事,将来好帮着你妈妈。你最大。”

于是他数了钱,告诉我怎样到东交民巷的正金银行去寄这笔钱到最里面的台子上去要一张寄款单,填上“金柒拾元整”,写上日本横滨的地址,交给柜台里的小日本儿!

我虽然很害怕,但是也得硬着头皮去——这是爸爸说的,无论什么困难的事,只要硬着头皮去做,就闯过去了。

“闯练,闯练,英子。”我临去时爸爸还这样叮嘱我。

我手里捏紧一卷钞票,心情紧张地到银行去。等到从最高台阶的正金银行出来,看着东交民巷街道中的花圃种满了蒲公英,我很高兴地想:闯过来了,快回家去,告诉爸爸,并且要他明天在花池里也种满了蒲公英。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节选文段的内容。

2.品读“我们是多么喜欢长高了变成大人,我们又是多么怕呢!当我们回到小学来的时候,无论长得多么高,多么大,老师!你们要永远拿我当个孩子呀!”思考:

①这句话中“怕”的具体含义是什么?这句话表现了英子怎样的心理?

②成长中的你,对于长大怀有的是向往之情还是惧怕之心呢?谈谈你的理由。

3.作者为什么要反复地写家人要“我”做大人的叮嘱?

4.英子的爸爸要她单独去寄钱,并叮嘱她要“闯练、闯练”。反观现今,很多家长事事为孩子安排,决不让他们“闯练”。那么,你认为要不要“闯练”?说一说理由。

1.答案:这几段叙写了毕业典礼上,我喜欢长大而有害怕长大的复杂心情及与之相关的一些往事。

2.①答案:“怕”指对成长的畏惧、茫然,对童年即将逝去的失落感。这句话写出了英子害怕长大,留恋童年生活的心理。

②示例:成长会给我们带来欣喜,让我们对未来充满期待,但同时也意味着一份责任,对大家、对社会、对自己。善待生命,善待生活,快乐的时光就会围绕你。

3.答案:突出家人对“我”的盼望和期待,暗示“我”要做弟妹的表率,帮助妈妈承担其教育弟妹的责任。

4.答案:略。

写作

“英子,你大了,可不能招你妈妈生气了!”是兰姨娘对英子的叮嘱;“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是爸爸对朱自清的叮嘱;“信客信客就在一个信字,千万别学我。”这是老信客对年轻信客的叮嘱,生活中那些关心我们的人总会给我们以叮嘱,请以“爱的叮嘱”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得出现真实姓名、校名;不少于600字。

结合语境,解释词语有误的是( )(2分)

A:他很高兴;但竟给那走来夜谈的老和尚识破了机关。(机关:这里指秘密的意思。) B:冬天的百草园比较的无味;雪一下,可就两样了。(无味:没有味道。) C:天之涯,海之角,知交半零落。(知交:知心的朋友。) D:“闯练,闯练,英子。”我临去时爸爸还这样叮嘱我。(闯练:走出家庭,到生活中去锻炼。)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失独

张丽

初冬难得的晴日,蓝天沉在池塘的水底,几朵云彩被粼粼的波光清洗着,白得晃眼。

进村第二家是英子的娘家,三十年前我就熟了。从小学到初中,我和英子是最要好的同学、姐妹,连英子妈都说,她家就是我家。英子家很温暖,爸妈和善,房子又是我们老家最好的红砖墙。还有三间厚实的木楼,冬天暖和,夏天阴凉。我和英子在她的房间吃柿子、柿饼,躺着咬耳朵说悄悄话,趴着做作业。总在我们玩累的时候,传来英子妈的喊声:“伢们,快出来吃饭。”这次,也是午饭时分,只是隔了三十年,还少了一个人。是的,少了英子。我是一个人回来看英子妈,也是我的干妈的。

英子屋后的银杏树光秃秃,散落的黄叶被风吹得七零八落。那棵柿子树向苍天伸着无助的枝干,托着几个红红的小灯笼。都冬天了,竟然还有没被寒霜打落的柿子。柿子可是英子最爱吃的啊,如果……我不敢想,鼻子发酸,脚步发软。拐了个弯,就看见坐在太阳下的英子妈。才一年不见,她更瘦小了,头发全白了,像罩着一团水洗的白云。曾几何时,我和英子抢着在她头上涂抹洗发水,揉搓出一把把白色的泡沫,跳着笑着欢叫,妈妈是个白头翁,妈妈成了老奶奶!英子妈真的成了老奶奶。我都走到她跟前了,还不见一点动静。趴在她脚边的黄狗,叫了一声,懒懒地仰头看我。

我喊了声“干妈”,没有回应。便走到她面前,她看着我,表情呆呆的,似乎面对一个陌生人。

干妈,您不认识我啊?我是兰兰,英子的好朋友啊!我拉过她的手说。

英子?英儿——干妈机械地念叨着英子,手拍怀里的小棉被,身子一下下摇动。椅子很扎实,是上世纪70年代家家有的圆椅,椅靠大半圆,弯到前方空着,孩子坐进去后,用木棍穿过弯靠洞眼,以防孩子掉下来。这种圆椅是为小孩制作的,大人一般坐不进去。干妈坐的显然是英子小时候的圆椅。

不是啊,干妈,我是兰兰,兰兰!我拥着干妈作无力的申辩——她已经不认识我了,甚至脑子不清醒。风吹进我酸涩的双眼,强忍的泪珠在池塘道道波光的映射下,颗颗滴落。

怕干妈看见,便赶紧擦了眼泪找英子爸爸。

进门又是白,先是一院子的白棉絮,再是干爸的白发白胡子。

干爸拍着我的背,说,过去了,伢,莫哭,哭也哭不回。

我捂住嘴,忍住不哭,可干爸的眼睛分明是红的。他叹了口气,唉,英儿走了,真的走了,可她妈就是不相信哪!

干爸带我去英子的房间,那是我和英子的闺房啊!一切还是过去的模样——床靠墙摆着,书桌上摆放的柿子软塌塌的,起了黑斑。床上铺着床单,厚厚的被子是绸缎被面,条纹被里,摸上去柔软温暖。干爸打开衣柜,除了英子的衣服,全是棉絮。

英儿从小怕冷,她妈年年给她种棉花,打棉絮。太阳出来就抱出来晒。干爸说。

我走到院子里,把脸埋进吸饱了温暖的棉絮,阳光的味道扑鼻而来,一股温热顺着我的双眼、鼻翼,缓缓流下。

自从英儿一走,你干妈脑子糊涂了。天天坐在那个圆椅里。那椅子,唉,是英子爸留下的。

怎么可能?您是说——英子不是你们的孩子?我觉得干爸也开始犯糊涂。

兰兰,你忘了吗?小时候你俩问过我们的,为啥椅子底板上的名字不是我们的。

是的,我记得。底板上的名字是阮清华,我们村方圆几十里没有姓阮的。

英儿妈不能生,我们才抱养的她。把她当宝贝养大,哪晓得她年纪轻轻得了肺癌,才活到四十岁——就要我俩老,白发人送她……干爸的话在风中颤抖:她爸是山里的木匠,伢养多了不耐活。英儿小没人带,丢在圆椅里不愿意,哭死哭活的,爸妈哪忍心——我们抱她过来,她爸妈送了圆椅,说是个念想,还有那小包被……

干妈还在阳光下,手拍小包被念叨着什么。

英子稚气的话又在我耳边响起:兰兰,你有一群兄弟姐妹,我为啥是独苗啊?

独苗吃独食,你看,满树的柿子都是你一个人的!站在树下,我喃喃着当年的话语。

池塘的水泛着清冷的白光。“啪”,一个柿子落到地面,鲜红的汁液,血一般飞溅。

(摘编自《北京文学》2017年3期)

7.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两项是

A. 文章开头的环境描写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为下文“我”的出场提供了背景,烘托了“我”内心无比沉痛的心情。

B. “我不敢想,鼻子发酸,脚步发软”是因为“我”触景生情,回忆起了过去,却又无法接受现实,内心充满矛盾和痛苦。

C. 面对英子的离世,干爸说“过去了”,劝“我”不要哭,可自己的眼睛却红了,说明干爸是一个故作坚强,口是心非的人。

D. “我”虽然知道干妈已经神志不清了,却还是摇头她作无力的申辩,这一细节说明“我”不愿接受现实,在和现实作无力的抗争。

E. 文章在情节安排上颇有技巧,运用倒叙的手法,先写英子的离世,再交代英子的身世,造成了情节的突转。

8.文中多次运用了伏笔,请选择两处作简要分析。

9.“柿子”这个物象在文中反复出现,有何作用?请试作分析。

7.BD

8.①我一个人回来看干妈,而不是和英子一起,为下文写英子的离世埋下了伏笔;

②我不敢想,鼻子发酸,脚步发软,为下文写英子的离世埋下了伏笔;

③我都走到她跟前了,还不见一点动静,为下文写英子妈神志不清埋下了伏笔;

④“我”进门看见一院子的白棉絮,为下文写英儿从小怕冷,她妈年年给她种棉花,打棉絮埋下了伏笔。

9.①“柿子”作为小说环境的一部分,在文中反复出现,渲染了悲伤凄苦的氛围;

②“柿子”作为小说中的物象,在文中反复出现,有力地衬托了人物内心的痛苦与绝望;

③“柿子”作为勾起回忆的媒介,在文中反复出现,将过去和现在串联在一起,形成反差,推动了故事的发展;

④“柿子”具有象征意义,象征着英子经历风雨后的离世和干妈干爸经历打击后的沉痛与绝望,表现了对生命消逝的惋惜和哀悼之情;

【解析】

7.试题分析:A项,“为下文‘我‘的出场提供了背景“错误,背景是院落;C项,”故作坚强,口是心非“不当;E项,“先写英子的离世”错误,先写当年的美好回忆。

8.试题分析:首先找到句子,然后分析为后文的哪些内容埋下伏笔,如“我一个人回来看干妈,而不是和英子一起”为下文“写英子的离世”埋下了伏笔。

9.试题分析:注意从环境“渲染了悲伤凄苦的氛围”,从物象“衬托了人物内心的痛苦与绝望”,从回忆的媒介“推动了故事的发展”从象征意义“表现了对生命消逝的惋惜和哀悼之情”的角度分析。

点睛:小说和散文中经常见到分析某个细节或某种物象在文中多次出现的作用的题目。回答这类题目首先在文中找到这些语句,然后结合文章的具体的内容进行分析。分析时小说主要从反应人物的心理、推动情节的发展和主旨的表达的角度进行分析,有时还是文章的线索。散文主要分析结构上的照应、线索,内容上的强调情感和文章的主旨。

26.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有一篇题为《“愚蠢”的爸爸》的学生作文如此写自己的父亲:

“我的爸爸十分 “愚蠢”。前天早晨,他一早起床做好了早饭。我们吃完早饭后,他慌慌张张给我背上书包,出门骑自行车驮我向学校疾驰而去。我以为爸爸给我报了辅导班呢。结果爸爸骑车走到东外环路口时,突然掉头回家了。回家后他轻拍我的后背,憨憨地笑着说:‘瞧你这愚蠢的爸爸,我竟然忘了今天是星期六……’”

我的爸爸十分“愚蠢”,不过据奶奶说爸爸迄今为止做得最愚蠢的一件事情,是在上夜班的路上,在铁路边捡回了被亲生父母遗弃的我。为此爸爸今年36岁了,还没有结婚。

你的生活中有没有这样“愚蠢”的人呢?请选取具体事例,捕捉生活细节进行具体的描写,写一篇记叙文。题目自拟,不少于700字。

大智若愚

英国的温莎公爵曾经主持了一个招待印度当地居民首领的宴会。在宴会结束的时候,侍者为每个客人端来了洗手盆。让人想不到的是:当印度客人看到那精巧的银质器皿里盛着亮晶晶的水时,便以为这是英皇室的待客之道,于是端起来一饮而尽。这一举动,让英国贵族都目瞪口呆,不知如何是好,只是愣愣地关注着温莎公爵。温莎公爵神色自若,不露声色,一边继续与客人谈笑风生。一边也端起自己面前的洗手水,自然地仰起头来一饮而尽。于是,大家也都纷纷端起了自己面前的洗手水。仿效着温莎公爵,宴会在热烈而又祥和的气氛中取得了预期的成功。

在英国宫廷礼仪之中,自然是不能把洗手水喝掉的。而印度首领在没有了解风俗的情况下,冒失地喝掉了洗手水。作为主人,温莎公爵并没有“聪明”地指出他们做法的不妥,而是装了糊涂,跟着将洗手水喝下,避免了印度首领的尴尬,使宴会在和谐的气氛中进行,取得了预期的成功。温莎公爵一个“糊涂”的做法,彰显了自己高贵的品格与风度,树立了良好的个人形象,营造了和谐的氛围。他实在是一个会装糊涂的聪明人,可谓大智若愚。

无独有偶,宋太宗也是个懂得糊涂的智慧的人。《宋史》记载,有一天,宋太宗在北陪园与两个重臣一起喝酒,边喝边聊,两人喝醉了,竟在皇帝面前相互比起功劳来,他们越比越来劲,干脆斗起嘴来,完全忘了在皇帝面前应有的君臣礼节。侍卫在旁看着实在不像话,便奏请宋太宗,要将这两个人抓起来送吏部治罪。宋太宗没有同意,只是草草撤了酒宴,派人分别把他俩送回了家。第二天上午他俩都从沉醉中醒来,想起昨天的事,惶恐万分,连忙进宫请罪。宋太宗看着他们战战兢兢的样子,便轻描淡写地说:“昨天我也喝醉了,记不起这件事了。”就这样,宋太宗既不处罚。也不表态,装装糊涂,行行宽容。这样做,既体现了领导的仁厚,更展现了领导的睿智,不失领导的尊严,而又保全了下属的面子。以后,上下相处也不会尴尬。臣属更会为其倾犬马之劳。

其实,温莎公爵和宋太宗都是“智可及,愚不可及”的类型,所谓的“愚不可及”,就是说他“糊涂”的智慧常人不能赶上去。常言道:难得糊涂。其实,有时候装糊涂是一种达观,一种洒脱,一份人生的成熟,一份人情的练达。

现在的人,唯恐自己不聪明。可是,很多人却忽略了“糊涂”的智慧。苏东坡曾说:“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唯愿吾儿愚且鲁,无病无灾到公卿。其实,正如郑板桥所说,“聪明难,糊涂更难,由聪明而转入糊涂更难”,其实,有时装装糊涂,行行宽容,这是一种与人相处的方式,也是一种生存策略,这样的人,可称为“大智若愚者”。

【解析】

试题分析:

材料写的是愚蠢的爸爸的愚蠢事例。题目要求选取具体事例,捕捉生活细节进行具体的描写,写一篇记叙文。“愚蠢”加引号说明不是真的愚蠢,应该提起注意。有关“愚蠢”的事例现实生活中有很多,比如某某人乐善好施,经常在经济上无私的帮助别人,而被其他的一些人认为这是愚蠢的举动。因此,此题我们可以立意为:乐善好施的“愚蠢”人;别人眼中的“愚蠢”人等。本题难度一般。首先要读懂材料中愚蠢的事例,然后根据自己生活中的具体事例来写即可。

考点: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