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有了路。有人说,世上本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没有了路。还有人说……
请以“人与路”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定立意。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800字。
下列标点符号使用有错误的一项是( )
A:《故乡》选自《呐喊》(《鲁迅全集》第一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 B:实现中国梦需要坚持“五个有”:有路、有魂、有底、有人、有备。 C:明朝永乐元年的航海图书“顺风相送”里面就提到钓鱼屿,依据现行国际法明确规定的“领土发现即占有”的“先占”原则,中国对钓鱼岛拥有合法主权。 D:泰州“最美教师”杨向民,用自己的生命,诠释了泰州这座爱心城市的意义;用自己的行动,托举起我们这座城市的精神高度。
作文
有人说,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有了路。
有人说,世上本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没有了路。
还有人说……http://www.xhyww.com 兴化语文网
请以“人与路”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定立意。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800字。
作文:
有人说,世界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就成了路;也有人说,世界上本来有路,走的人多了,反而没路了;有人说……
请以“人与路”为题,写一篇800字的文章,除诗歌外,体裁不限。
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60分)
有人说,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有了路。
有人说,世上本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没有了路。
还有人说……
请以“人与路”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定立意。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800字。
解析:
“人与路”给考生多了自我思考的空间和自我选材的自由,让考生有话可说,并知道该说什么。虽然是关系型题目,但也与单一型题目没有什么两样,将题目理解为人生之路,绝对不违背题意。写作此文最好化实为虚(实写也行,但意义不大),弄清“路”的象征义,如人应当走正路,人应该少走弯路,人生没有平坦之路,要让人生之路充实,人生之路应有明确的目标,等等。
也可以从分析材料切入,确定文章立意。如从鲁迅名言切入,可谈勇于探索、善于创新、敢于创业等等。如从“世上本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没了路”切入,可谈不应当因循守旧、抱残守缺,谈不应当盲目跟从、亦步亦趋,谈要突破思维定势、勇于创新。也可以思考“还有人说……”中的省略号省略了什么。
还可以逆着命题者所给材料的启发和提示,谈“路由不得人选择,而由大环境决定的”,谈“路决定人才的样式”,谈成长路上亲情友情,等等。
人与路
高考作文果然是提笔千钧,转而一想:作文之法不正如人行路。不禁暗暗自得。
作文恰如行路,有人昂首阔步,气势凌人;有人亦步亦趋,低唱徐吟;有人正气浩然,仰天长啸。但要记住:怎么走都要走在自己的路上!曾记否?一篇《赤兔之死》轰动文坛,小生有幸拜读,确是佳作。但此之后,文言之作犹如雨后春草,呈现疯狂态势,人人都走上了返古的老路。于是乎,屈原从汨罗中爬上来又跳下去;项羽自刎更是免费表演,随处可见;韩信干脆赖在胯下讨生活,何其悲哉!想我堂堂五千年历史,都不够后来人习作用例了。
走上了返古的老路,故事新编也到了尽头。一眼望去尽是学子们迷茫的眼神。不明白,真不明白!同一条路,前人走过创造了辉煌,而今再走却是“山重水复疑无路”。可悲!可叹!不知他们是否真不明白:李商隐、杜牧的诗,再好也只是小李杜;即使做了十足十的古人,写出十足十的古文,也不过是“代古人言尔”!
别人的路学不得了,不如开辟自己的吧!那又怎么样呢?想当年,韩寒半个小时一篇《杯中窥人》何其伟哉!于是又一批学子走上创新之路,通篇文学支离破碎叫有个性,一首诗谁也看不懂叫有深度,看到天空一片羽毛落下便泪流满面这叫有文人情怀。走前人老路固然不妥,但矫枉过正想从中国直接打通地心去美国也是行不通的。
自己的路来源于前人,而又不拘泥于前人,方能走出自己的辉煌。
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哪一样不能在前人身上找到印迹,又哪一样不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我们的作文也要走出自己的路,做创新的人。
说到离别,再不是折柳相送、灞桥泪别,现代的通讯足以维持两个人的联系了。如今再说“西出阳关无故人”,至于吗?一个电话、一架飞机,到哪都能“劝君更尽一杯酒”,是不是?故而,作文当重创新,做人当有个性,走路当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
用《西游记》的一句歌词结尾吧!“敢问路在何方,路在脚下……”
点评:本文临场发挥自如,以“人与路”喻高考“考生与作文之路”,不仅切中了文题,而且口径小了,有利于说深说透。文章开头与结尾遥相呼应,浑然一体。开头的“作文之法不正如人行路上”,一语中的,观点鲜明;结尾“敢问路在何方,路在脚下……”,引用了《西游记》主题歌中的词句,点题的同时,升华了主题,给人以思考,起到含蓄蕴藉的作用。行文自然流畅,没有斧凿的痕迹。
作文
鲁迅说,世界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就成了路。也有人说,世界上本来有路,走的人多了,反而没路了……请以“人与路”为话题写一篇800字以上的作文。 除诗歌外,体裁不限。
答案不一,属于开放性题。
解析:
略
22.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有人说,世界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就成了路;也有人说,世界上本来有路,走的人多了,反而没路了;有人说……
请以“人与路”为话题,写一篇800字的文章,除诗歌外,体裁不限。
参考例文:
人与路
墙上的青苔爬得老高了,湿湿的空气了仿佛也夹杂着几许青翠。这是一条古老得不能再古老的青石板路,这样的路也许也快要绝迹了吧?
路并不很狭窄,当然更算不上宽敞。高高低低的石板以及碎碎的石子把蜿蜿蜒蜒的路引向一个又一个拐角。
我忽然想起了戴望舒,想起了他的雨巷,想起了那个丁香一样的姑娘,我也好想撑起油纸伞,独自徘徊在这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这条青石板路上,是否也承载过一个丁香一样的姑娘的优美、踌躇又轻灵脱俗的步履?几十年前的这条青石板路,是否也如现在这般寂寥与感伤?一定会有一群顽皮的孩童嬉笑着穿过,我想一定会有几个老奶奶互相搀扶、步履蹒跚地走过,我想一定会有背着绿色邮包的邮递员飞快地骑过,我想一定会有匆匆忙忙的送报少年跑过,我想,还有,一定会有无数个丁香一样的姑娘轻盈地“飘”过……
我忽然仿佛听到了一声声响亮又朦胧的脚步声,我仿佛看见了一双红色的高跟鞋,虽明却不艳,她穿着一条红底白花的旗袍,那碎碎的白花竟与白线勾织的披肩那样的相称,她婷婷地走过,脖上的珍珠摇曳,乌黑的卷发是江南如梦的情丝,她走过,遇上了拿着油纸伞,独自徘徊的戴望舒,她走过,走到这条青石板路的尽头却又忽然消失不见……
这样素雅,这样忧伤的青石板路,是否承载过无数文人的心声与愁思?一定有落魄的书生走过,一定有忧国忧民的文人走过,一定有思乡的游子走过,一定有多愁善感的诗人走过……
我忽然不住地思忖,是那悠然寂寥的青石板路成就了中国人,成就了中国历史,还是那无数文人的吟唱,无数泛着水乡湿湿的味道,又充满温情的普普通通的人物景物构筑了古老又充满意蕴的青石板路?
人与路,究竟有多少斩不断、理还乱的纠葛,究竟有多少萦回缭绕的情愫?中国的文化史,本是一张张泛黄的、记载着人与路的照片,也许还有湿湿的空气,青翠的青苔……
是路承载着人,还是人构筑路?答案也许已经不那么重要了,正是这深沉温婉的路,与这多愁善感的人,才使一部部水乡文化源远流长,才使中国的文化史熠熠生辉,才使中国的历史永远记载着人与路、路与人之间伤感又惆怅的情丝!
开头不凡,作者先用诗意的笔触,描写了一个关于“青石板路”的特写镜头,而“一个又一个拐角”非常巧妙地引出了在上面走过的一个又一个人。接着,作者运用点面结合的方法,表现那些在青石板路上走过的人,既写戴望舒,又写无数文人;既写丁香一样的姑娘,又写其他无数的行人;既写一个“高跟鞋”,又写无数个“飘”过的丁香一样的姑娘。最后作者使用了好几个“是……还是……”的选择问句,不断强化“人与路”的主题。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全文章法之谨严。设若没有最后三段,本文要逊色许多。这是为什么呢?原来三个选择问句,层层深入,不仅把“人与路”的关系阐释地非常准确,而且把这一问题上升到了“文化”高度来理解,呼应了开篇“古老得不能再古老”的修饰语。这样的立意,显得独特、新颖、高远。
【解析】
试题分析:这个话题实际上是要求我们阐述人应该选择什么样的道路,为什么要选择这样的道路(或者选择这样的道路有什么好处),怎样走好这样的道路等。写好这个题目一定要把“路”这个概念具体化,不能泛泛谈“人应该走正确的道路”,因为什么是正确的道路,读者并不明白。可以具体化为:创新之路、个性之路、奉献之路、尊严之路等,也可以通过人类开创道路的艰辛来议论应该如何对待现代人类的出路。
偏移中心的立意:有的同学没有谈论“创新之路”的必要性,而是大谈“创新”的必要性,没有了原话题的关键词“路”,而成了“人与创新”的话题。所以,要看一篇文章是否切题,应该把自己的中心回到原话题中,看看是否符合。否则,虽则表面上看起来好像切题,实际上已经离题万里。
考点: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