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时进来的是一个黑瘦的先生,八字须,戴着眼睛,写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这句话描写的是()。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于掌上。”这一观点属于()
A:儒家 B:墨家 C:法家 D:道家
()是一切工作的落脚点,是团结和帮助群众的落脚点。
A:基层 B:农村 C:西部 D:郊区
下列各项中标点符号有误的一项是()
A:孔庙之行,____直言中央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他说:“中华传统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软实力。” B:在即将到来的暑假里,同学们是想学习一些特长呢?还是想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 C: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 D:那条路两侧的枫叶落了一地,深红色的、浅红色的、红黄相间的、红黄莫辨的……或一片片贴在路上,或一叠叠铺在路旁,令人不忍落脚。
给你一架天平,你能利用天平大约数出一叠纸的张数吗?写出测定的方法.
取20张纸,测出质量为m,又测出这一叠纸的总质量M,则纸张数
有一叠纸,怎样测得某中一张纸的厚高?
一张纸的厚度一般约为几十微米,而常用的测量工具达不到这样的准确程度,不能直接测量,只能用积多求少法间接地测量。用刻度尺测出一叠纸(几张)的厚度为d,则一张纸的厚度为:
L=
选出下列标点符号使用不合规范的一项:( )
A:“这个问题,”李明说,“让我好好考虑考虑。” B:教育部门要积极引导中小学生参加力所能及的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在每一次活动中都能有所体验、有所感悟、有所收获。 C:带工老板或者打杂的拿着一叠叠的名册,懒散地站在正门口——好像火车站剪票处一般的木栅子前面 D:每年——特别是水灾、旱灾的时候,这些在日本厂里有门路的带工……
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正值深秋,亭边的菊花 。
A:十分秀丽,光洁鲜亮。竞相开放,争艳斗奇,花蕊嫩黄,花瓣层层叠叠 B:竞相开放,争艳斗奇。花蕊嫩黄,花瓣层层叠叠,光洁鲜亮,十分秀丽。 C:光洁鲜亮,十分秀丽。花蕊嫩黄,花瓣层层叠叠,争艳斗奇,竞相开放 D:花瓣层层叠叠,竞相开放。花蕊嫩黄,光洁鲜亮,争艳斗奇,十分秀丽
06.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6分)
发阊门①
[元]顾 瑛
阊门西去是阳关②,叠叠秋风叠叠山。
便是早春相别处,如今杨柳不堪攀。
送元二使安西
[唐]王 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注】①阊门:苏州城西门。②阳关:此处指离别之地。
(1)请概括“叠叠秋风叠叠山”一句中两个“叠叠”的含义。(2分)
答:
(2)两首诗都写到了“柳”,但表现的心情不同,请简要分析。(4分)
答: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能力层次为D级(鉴赏评价)。
【答案和解析】答案:天凉路远;出行艰辛。(意思对即可。)
解析:先理解“叠叠”的意思, 层层重叠的样子。“叠叠秋风”指天已变冷,“叠叠山”指路途遥远。叠音形容词在写景状物中能突出景物的特征,使景物的特征更加鲜明。
【思路点拨】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答题步骤:(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知识点】本题赏析诗歌的景物形象,能力层次为D级(鉴赏评价)。
【答案和解析】:①顾诗借秋柳衰败,写出离别之时的凄清,表现了诗人的孤苦与伤感之情。②王诗借春天雨后柳色之新,写出送别之时环境的清新,表现了诗人内心的轻快。(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先立足全诗分别理解这个意象的具体含义,第一首诗里的“柳”是秋柳,秋柳衰败寄托诗人离别时的伤感之情;第二首诗里的“柳”是春天的柳,并且是雨后的柳,给人一清新之感,衬托诗人内心的轻松。
【思路点拨】古人云“一切景语皆情语”,诗人常常借助于景物形象,来渲染气氛,烘托情感,这时的景物形象就是含有“意”的形象,即“意象”。意象是诗人情感显现的载体,分析时,逐句抓住景物形象进行概括,后结合意象整体感知意境即可。作用主要从借景抒情、衬托等方面思考。
【诗词赏析】
《发阊门》顾瑛(1310~1369) 元代文学家,字仲瑛。昆山(今属江苏)人。家业豪富,筑有玉山草堂,园池亭馆36处,声伎之盛,当时远近闻名。轻财好客,广集名士诗人,玉山草堂遂成诗人游宴聚会场所。于其祖茔处为身后修造生圹,名曰金粟冢。他不愿做官,常与杨维桢等诗酒唱和,风流豪爽。元朝末年,天下纷乱,他尽散家财,削发为在家僧,自称金粟道人。他死时已经是明初了。
顾瑛生平与朋友游山玩水,饮酒赋诗,过着优腴闲适的生活。他的诗歌也多是抒写这种闲情逸致之作。不过他有时也还能跳出自己的生活圈子,对社会现实有所关心。如在《张仲举待制以京口海上口号见寄,瑛以吴下时事答之》诗中,他说:“和籴粮船去若飞,兼春带夏未曾归。用钱赠米该加七,纳户身悬百结衣。”对人民生活的困苦,也表露了一点轻淡的同情。
《发阊门》是一首送别诗,送于外史归越上。天气逐渐变凉,路途遥远;出行的路上特别艰辛。如果是早春再此相别,杨柳青青,别有一番意味,可现在已是秋季,柳树已衰败。这里体现离别之时的凄清,表现了诗人的孤苦与伤感之情。
《送元二使安西》
唐代诗人王维送朋友去西北边疆时作的诗。此诗前两句写送别的时间、地点、环境气氛。三四句是一个整体,主人的这句似乎脱口而出的劝酒辞就是此刻强烈,深挚的惜别之情的集中表现。
此诗前两句写送别的时间,地点,环境气氛。清晨,渭城客舍,自东向西一直延伸、不见尽头的驿道,客舍周围、驿道两旁的柳树。这一切,都仿佛是极平常的眼前景,读来却风光如画,抒情气氛浓郁。“朝雨”在这里扮演了一个重要的角色。早晨的雨下得不长,刚刚润湿尘土就停了。从长安西去的大道上,平日车马交驰,尘上飞扬,朝雨乍停,天气晴朗,道路显得洁净、清爽。“浥轻尘”的“浥”字是湿润的意思,在这里用得很有分寸,显出这雨澄尘而不湿路,恰到好处,仿佛天从人愿,特意为远行的人安排一条轻尘不扬的道路。客舍,本是羁旅者的伴侣;杨柳,更是离别的象征。选取这两件事物,自然有意关合送别。它们通常总是和羁愁别恨联结在一起而呈现出黯然销魂的情调。而今天,却因一场朝雨的洒洗而别具明朗清新的风貌──“客舍青青柳色新”。平日路尘飞扬,路旁柳色不免笼罩着灰蒙蒙的尘雾,一场朝雨,才重新洗出它那青翠的本色,所以说“新”,又因柳色之新,映照出客舍青青来。总之,从清朗的天宇,到洁净的道路,从青青的客舍,到翠绿的杨柳,构成了一幅色调清新明朗的图景,为这场送别提供了典型的自然环境。这是一场深情的离别,但却不是黯然销魂的离别。相反地,倒是透露出一种轻快而富于希望的情调。“轻尘”、“青青”、“新”等词语,声韵轻柔明快,加强了读者的这种感受。
绝句在篇幅上受到严格限制。这首诗,对如何设宴饯别,宴席上如何频频举杯,殷勤话别,以及启程时如何依依不舍,登程后如何瞩目遥望等等,一概舍去,只剪取饯行宴席即将结束时主人的劝酒辞:再干了这一杯吧,出了阳关,可就再也见不到老朋友了。诗人像高明的摄影师,摄下了最富表现力的镜头。宴席已经进行了很长一段时间,酿满别情的酒已经喝过多巡,殷勤告别的话已经重复过多次,朋友上路的时刻终于不能不到来,主客双方的惜别之情在这一瞬间都到达了顶点。主人的这句似乎脱口而出的劝酒辞就是此刻强烈、深挚的惜别之情的集中表现。
三四两句是一个整体。要深切理解这临行劝酒中蕴含的深情,就不能不涉及“西出阳关”。处于河西走廊尽西头的阳关,和它北面的玉门关相对,从汉代以来,一直是内地出向西域的通道。唐代国势强盛,内地与西域往来频繁,从军或出使阳关之外,在盛唐人心目中是令人向往的壮举。但当时阳关以西还是穷荒绝域,风物与内地大不相同。朋友“西出阳关”,虽是壮举,却又不免经历万里长途的跋涉,备尝独行穷荒的艰辛寂寞。因此,这临行之际“劝君更尽一杯酒”,就像是浸透了诗人全部丰富深挚情谊的一杯浓郁的感情琼浆。这里面,不仅有依依惜别的情谊,而且包含着对远行者处境、心情的深情体贴,包含着前路珍重的殷勤祝愿。对于送行者来说,劝对方“更尽一杯酒”,不只是让朋友多带走自己的一分情谊,而且有意无意地延宕分手的时间,好让对方再多留一刻。“西出阳关无故人”之感,不只属于行者。临别依依,要说的话很多,但千头万绪,一时竟不知从何说起。这种场合,往往会出现无言相对的沉默,“劝君更尽一杯酒”,就是不自觉地打破这种沉默的方式,也是表达此刻丰富复杂感情的方式。诗人没有说出的比已经说出的要丰富得多。总之,三四两句所剪取的虽然只是一刹那的情景,却是蕴含极其丰富的一刹那。
这首诗所描写的是一种最有普遍性的离别。它没有特殊的背景,而自有深挚的惜别之情,这就使它适合于绝大多数离筵别席演唱,后来编入乐府,成为最流行,传唱最久的歌曲。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1)如果埃及艳后克丽奥佩特拉(Cleopatra)的鼻子再高一分,或者再矮一分,整个古罗马的历史将改写。
――恩格斯
(2)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杜牧
(3)英国剑桥大学有这样一个传统,就是在剑桥大学的校园里,随处可见一叠叠摆放整齐的白色小纸片,餐厅有,教室有,操场有,走廊有,甚至厕所里也有。原来,这是为所有爱思考的人提前准备好的――当灵感突至,你只管用这些小纸片把它记录下来。 啊!怪不得诺贝尔奖格外青睐剑桥。这迷人的青睐不是偶然,而是必然。
(4)总有一些偶然的事件会改变历史进程,总有一些偶然的事件会改变我们的生命进程,所以我们总喜欢想象如果没有这些偶然事件,我们现在的生活会是什么模样?历史和生活是由无数个偶然的链条组成,还是由必然的铁律支配?
要求: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要抄袭。
作文评分标准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