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这句诗出自于()

A:《夜书所见》 B:《舟夜书所见》 C:《枫桥夜泊》 D:《秋夕》

在大观园里,李纨的住处名叫()

A:稻香村 B:秋爽斋 C:蘅芜苑 D:紫菱洲

(南京中考)下列句中标点符号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

A:昆曲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戏曲剧种。她雍容典雅,仪态万方;她影响深广,美名远扬。 B:“春雨惊春清谷天”,点出了春天有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和谷雨的节气。 C:对联——汉语特有的文学形式,通常用毛笔竖着写。贴挂时,上联居右,下联居左。 D:古人题咏枫桥,除《枫桥夜泊》外,杜牧也写过“长洲茂苑草萧萧,暮烟秋雨过枫桥”。

下列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昆曲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戏曲剧种。她雍容典雅,仪态万方,她影响深广,美名远扬。 B:“春雨惊春清谷天”,点出了春天有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和谷雨的节气。 C:对联——汉语特有的文学形式,通常用毛笔竖着写。贴挂时,上联居右,下联居左。 D:古人题咏枫桥,除《枫桥夜泊》外,杜牧也写过“长洲茂苑草萧萧,暮烟秋雨过枫桥。”

下列句中标点符号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 )

A:昆曲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戏曲剧种。她雍容典雅,仪态万方;她影响深广,美名远扬。 B:“春雨惊春清谷天”,点出了春天有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和谷雨的节气。 C:对联——汉语特有的文学形式,通常用毛笔竖着写。贴挂时,上联居右,下联居左。 D:古人题咏枫桥,除《枫桥夜泊》外,杜牧也写过“长洲茂苑草萧萧,暮烟秋雨过枫桥”。

下列句中标点符号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

A: 昆曲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戏曲剧种。她雍容典雅,仪态万方;她影响深广,美名远扬。 B: “春雨惊春清谷天”,点出了春天有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和谷雨的节气。 C: 对联——汉语特有的文学形式,通常用毛笔竖着写。贴挂时,上联居右,下联居左。 D: 古人题咏枫桥,除《枫桥夜泊》外,杜牧也写过“长洲茂苑草萧萧,暮烟秋雨过枫桥”。

3.下面这首宋词《定__》中的横线处应填入的最贴切的句子是() 江水沉沉帆影过,游鱼到晚透寒波。渡口双双飞白鸟,烟袅,芦花深处隐渔歌。扁舟短棹归兰浦,人去,萧萧竹径透青莎。深夜无风新雨歇,凉月,

A:几番离恨无意满渠沟 B:岸草欣欣无恨色 C:露迎珠颗入圆荷 D:数帆带雨烟中落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文后各题。

子规

吴融

举国繁华委逝川,羽毛飘荡一年年。

他山叫处花成血,旧苑春来草似烟。

雨暗不离浓绿树,月斜长吊欲明天。

湘江日暮声凄切,愁杀行人归去船。

14.这首诗的颔联主要运用了哪种艺术手法?请简要分析。(5分)

15.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

14.反衬(对比)。杜鹃口中的鲜血已把原野上的花染成红色,这样悲鸣又有什么结果呢?故国春来,依然是一片草木荣生,不因子规的伤心而减损其生机。这里借春草繁盛作反衬,把它们欣欣自如的神态视为对子规啼叫漠然无情的表现,突出了杜鹃鸟孤身飘荡的悲惨命运。

15.表达了诗人远离故乡,漂泊在外的痛苦心情。“羽毛飘荡一年年”写子规的漂泊,“他山叫处花成血”“月斜长吊欲明天”写子规叫声的凄切,“湘江日暮声凄切,愁杀行人归去船”写子规的凄苦。

【解析】

14.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手法。由题干确定范围“颔联”,再根据“主要运用了哪种艺术手法”,判断出手法不止一种,只选取最突出的、最明显的一种。“雨暗不离浓绿树,月斜长吊欲明天”多方面地展开对子规啼声的描绘:雨昏风冷,它藏在绿树丛中苦苦嘶唤;月落影斜,它迎着欲曙的天空凄然长鸣。它就是这样不停地悲啼,不停地倾诉自己内心的伤痛,从晴日至阴雨,从夜晚到天明。这一声声哀厉而又执着的呼叫,在江边日暮时分传入船上行人耳中,怎不触动人们的旅思乡愁和各种不堪回忆的往事,叫人黯然魂消、伤心欲泣呢?“他山”(异乡)啼血、漂荡的杜鹃与“旧苑”(故国)春来,依然一片草木荣生,青葱馥郁,含烟吐翠,丝毫不因子规的伤心而减弱其生机,构成对比,鲜明地表现了杜鹃鸟孤自飘荡,哀告无门的悲惨命运。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思路点拨】规范答题:第一步,指出运用了哪种手法。第二步,分析怎样运用了这种手法。第三步,简析这种手法在塑造形象和表情达意中作用。特别提示:答题时要区分“一”“些”“主要”等关键词。如问“运用了哪一种表达技巧”,只答一种即可。如问“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至少两种以上。如问“主要运用了哪种表达技巧”,可答一两种即可。诗歌的表达技巧 1.修辞方法:比喻、拟人、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夸张、衬托、用典、化用、互文、反复等。 2.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描写、抒情。 抒情:可分为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 描写:可分为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侧结合、粗笔勾勒、白描工笔;乐景写哀、哀景写乐等。 3.表现手法:赋、比、兴;抑扬变化、铺陈描写、象征、联想、衬托、对比、想象、联想、照应、托物言志等。4.篇章结构:开门见山、曲笔入题、卒章显志、以景结情、总分得当、以小见大、层层深入、过渡照应、伏笔铺垫等。5.思想感情有:迷恋、忧愁、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6.作用:深化意境、深化主旨、意境深远、意境优美、意味深长、耐人寻味、言近旨远等。

15.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情感。由题干“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确定范围是整首诗,诗歌中情感的表达主要有如下方式:一是直接抒情,二是借景抒情、寓情于景,三是用典抒情,四是托物言志。诗歌中子规,是杜鹃鸟的别称。古代传说,它的前身是蜀国国王,名杜宇,号望帝,后来失国身死,魂魄化为杜鹃,悲啼不已。这可能是前人因为听得杜鹃鸣声凄苦,臆想出来的故事。本篇咏写子规,就从这个故事落笔,设想杜鹃鸟离去繁华的国土,年复一年地四处飘荡。这个悲剧性的经历,正为下面抒写悲慨之情作了铺垫。由于哀啼声切,加上鸟嘴呈现红色,旧时又有杜鹃泣血的传闻。诗人借取这个传闻发挥想象,把原野上的红花说成杜鹃口中的鲜血染成,增强了形象的感染力。可是,这样悲鸣又能有什么结果呢?故国春来,依然是一片草木荣生,青葱拂郁,含烟吐雾,丝毫也不因子规的伤心而减损其生机。这里借春草作反衬,把它们欣欣自如的神态视为对子规啼叫漠然无情的表现,想象之奇特更胜过前面的泣花成血。这一联中,“他山”(指异乡)与“旧苑”对举,一热一冷,映照鲜明,更突出了杜鹃鸟孤身飘荡、哀告无门的悲惨命运。从诗篇末尾的“湘江”看,这首诗写在今湖南一带。作者吴融是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唐昭宗时在朝任职,一度受牵累罢官,流寓荆南,本篇大约就写在这个时候,反映了他仕途失意而又远离故乡的痛苦心情。诗歌借咏物托意,通篇扣住杜鹃鸟啼声凄切这一特点,反复着墨渲染,但又不陷于单调、死板地勾形摹状,而能将所咏对象融入多样化的情景与联想中,正写侧写、虚笔实笔巧妙地结合使用,达到“状物而得其神”的艺术效果。这无疑是对写作咏物诗的有益启示。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分析诗歌的情感,主要看以下几方面,一是诗歌的标题,二是作者,三是注释,四是涉及诗歌中的景物及其特点,五是诗句中的情感词。本诗的标题是“子规”,说明这是一首咏物诗,了解此物象的象征意义:子规,是杜鹃鸟的别称。古代传说,它的前身是蜀国国王,名杜宇,号望帝,后来失国身死,魂魄化为杜鹃,悲啼不已,因此杜鹃意象包含了三层意蕴: 第一,声音,其鸣若曰不如归去; 第二,身份,__的冤屈帝王; 第三,行为,啼血化魂。唐诗中的杜鹃意象便沿着这些意蕴拓展开来, 1.或来自游子思乡之诗,陈述凄惨的身世之痛; 2.或来自故人送别之诗,表达悲痛的离别之情; 3.或作为冤禽,诉说冤屈之愤; 4.或与梦蝶意象组合,共奏离恨悲情怨曲; 5.烘托伤春、惜春之情;由此确定诗歌的感情基调。“羽毛飘荡一年年”写子规的漂泊,“他山叫处花成血”“月斜长吊欲明天”写子规叫声的凄切,“湘江日暮声凄切,愁杀行人归去船”写子规的凄苦。整首诗表达了诗人远离故乡,漂泊在外的痛苦心情。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吴宫怀古

陆龟蒙

香径长洲尽棘丛, 奢云艳雨只悲风。

吴王事事堪__, 未必西施胜六宫。

【注】①香径:指春秋时吴国馆娃宫美人采香处。故址在今苏州西南香山旁。②长洲:即长洲苑,吴王游猎之处。在今苏州西南、太湖北。

18.这首诗歌,诗人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请简要分析。(4分)

19.诗人眼中,吴宫景色有怎样的特点?作者认为吴王__的原因是什么?对于国家兴亡,作者表明了什么观点?(5分)

18.①运用鲜明的对比手法(2分)②昔日“香径”、“长洲”如今满眼“棘丛”, 吴王宫中当日穷奢极欲、花天酒地的荒淫生活,现在只化做一股凄惨的悲风在吹拂。(2分)

19.9.①残败凄凉。(1分)②夫差__的根本原因是他骄奢淫侈,无道,并非因为西施生得格外美丽,比六宫后妃更能蛊惑夫差而导致__。__的罪魁祸首是帝王,后妃仅推波助澜而已,不应归罪西施。(2分)③这首诗蕴含着诗人一个哲理性的见解:一个王朝的没落是诸种因素的合力使然,诗人否定了女祸__的观点。(2分)

【解析】

18.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考生对诗歌表达技巧的把握。此诗为咏史怀古诗,常用的手法就是对比的手法,以表现诗人物是人非的悲慨,达到借古讽今的目的。诗歌前两句“香径长洲尽棘丛, 奢云艳雨只悲风”将过去这里的“香径长洲”“ 奢云艳雨”和作者今天看到的“棘丛”“悲风”放在一起,形成强烈的对比,引出下文诗人对王朝兴衰的哀叹。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9.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考生通过对诗歌内容的理解来把握诗人对吴王__的态度。诗歌的前两句写景,后两句议事。通过“棘丛”“悲风”可知,今天的吴宫是荒凉、残败的。后两句,诗人认为吴王王国不是西施之过,还有很多别的原因。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送隐者一绝

杜牧

无媒径路草萧萧,自古云林远市朝。

公道世间唯白发,贵人头上不曾饶。

(1)首句“无媒径路草萧萧”中的“萧萧”二字有何作用?

(2)简要分析诗歌三、四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1)一方面借径路的荒草茂盛写出了隐者所居环境的萧条冷落;另一方面表现隐者的安于索居、甘于寂寞和恬淡自适的个性特点。

(2)①借物抒情,诗人借“白发”表达了对不公正社会的愤慨与批判之情;

     ②诗人认为世间只有白发公道,即使是达官贵人的头上也照长不误,但此暗指除白发之外,世间没有任何公道,这是诗人对整个社会现实的有力鞭笞。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