藤野先生

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60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但我接着便有参观枪毙中国人的命运了。第二年添教霉菌学,细菌的形状是全用电影来显示的,一段落已完而还没有到下课的时候,便影几片时事的片子,自然都是日本战胜俄国的情形。但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给俄国人做侦探,被日本军捕获,要枪毙了,围着看的也是一群中国人;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 “万岁!”他们都拍掌欢呼起来。

这种欢呼,是每看一片都有的,但在我,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此后回到中国来,我看见那些闲看枪毙犯人的人们,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彩,——呜呼,无法可想!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

1、“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这句话中的两个分句有必然的因果关系吗?作者为什么这样说?

2、“呜呼,无法可想!”后的感叹号传达出 的感情。

3、“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的原因是什么?

4、作者先离开东京,又离开仙台,两次选择的目的是什么?他的人生选择对你有何启示?

1、没有因果关系,这是反语。作者在中间加上“所以”并用“当然”来加以强调,深刻地揭露了这种逻辑的荒谬,表达对这种谬论的愤慨和抨击

2、不可压抑的激愤的感情。

3、民族自尊心受到严重挫伤

4、鲁迅先生认为要使一个民族强大,首先就要使这个民族的人民拥有一个健强的体魄,所以他离开东京去仙台学医,决定做一些实实在在的事情(治病救人)来拯救国民。而在仙台学医期间,他发现光有健全的体魄,没有健全的的思想是不行的。中国人的问题其实在于思想,他决定从思想上拯救国民,因此离开仙台弃医从文。启示略。

下面文段出自鲁迅先生的散文《藤野先生》。文段①中的画线语句,是写日本“爱国青年”的荒谬逻辑,他们自认为疑惑是合理的,其实是一种谬论。文段③中的画线语句,是从闲看枪毙犯人的国人的麻木,进一步写对自己思想情感的触动。根据各自语境,在【甲】【乙】处分别填写标点符号,正确的一项是

①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甲】也无怪他们疑惑。但我接着便有参观枪毙中国人的命运了。第二年添教霉菌学,细菌的形状是全用电影来显示的,一段落已完而还没有到下课的时候,便影几片时事的片子,自然都是日本战胜俄国的情形。但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给俄国人做侦探,被日本军捕获,要枪毙了,围着看的也是一群中国人;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

②“万岁!”他们都拍掌欢呼起来。

③这种欢呼,是每看一片都有的,但在我,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此后回到中国来,我看见那些闲看枪毙犯人的人们,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乙】呜呼,无法可想!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

A.【甲】冒号 【乙】破折号B.【甲】破折号 【乙】省略号

C.【甲】破折号 【乙】破折号D.【甲】冒号 【乙】省略号

A

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60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但我接着便有参观枪毙中国人的命运了。第二年添教霉菌学,细菌的形状是全用电影来显示的,一段落已完而还没有到下课的时候,便影几片时事的片子,自然都是日本战胜俄国的情形。但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给俄国人做侦探,被日本军捕获,要枪毙了,围着看的也是一群中国人;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 “万岁!”他们都拍掌欢呼起来。 这种欢呼,是每看一片都有的,但在我,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此后回到中国来,我看见那些闲看枪毙犯人的人们,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彩,——呜呼,无法可想!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

1、“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这句话中的两句有必然的因果关系吗?作者为什么这样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这一声”指________________;作者觉得刺耳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他们何尝不酒醉似的喝彩”其中“何尝”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联系全文,“变化了”的具体内容是_____________,

表现了鲁迅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的精神。

1、没有,是为了揭露这种逻辑的荒谬,表达愤慨的感情

2、日本学生喊的“万岁”;伤害了民族自尊心

3、生命看热闹的人完全丧失了民族自尊心(对麻木不仁的中国人表示失望和悲哀)

4、决定弃医从文;表达了鲁迅强烈的爱国之心和民族责任感

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但我接着便有参观枪毙中国人的命运了。第二年添教霉菌学,细菌的形状是全用电影来显示的,一段落已完而还没有到下课的时候,便影几片时事的片子,自然都是日本战胜俄国的情形。但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给俄国人做侦探,被日本军捕获,要枪毙了,围着看的也是一群中国人;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

“万岁!”他们(A)都拍掌欢呼起来。

这种欢呼,是每看一片都有的,但在我,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此后回到中国来,我看见那些闲看枪毙犯人的人们,他们(B.)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呜呼,无法可想!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上文的主要内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A处的“他们”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B处的“他们”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选段中加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鲁迅这样写表达了什么情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一句中,“何尝不”一词有什么表达效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为什么“这一声”对“我”特别刺耳?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我的意见”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用自己的话说说发生这种变化的原因。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答案】看电影事件

2.【答案】具有狭隘民族偏见和军国主义思想的日本青年学生(日本的“爱国青年”) 闲看枪毙犯人的麻木的中国人

3.【答案】运用反语的修辞手法,表达了我的愤懑以及作为一个弱国国民的辛酸。

4.【答案】“何尝”与“不”连用,以反诘语气加强肯定,说明他们无一例外地麻木不仁,强烈地表达了对精神麻木者的沉痛心情,表达了作者的反感。

5.【答案】因为“这一声”刺伤了鲁迅的民族自尊心。

6.【答案】弃医从文。在日本留学期间,一系列的事件让鲁迅觉得医学救不了中国,要救中国首先要改变人们的精神,因此弃医从文了。

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60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但我接着便有参观枪毙中国人的命运了。第二年添教霉菌学,细菌的形状是全用电影来显示的,一段落已完而还没有到下课的时候,便影几片时事的片子,自然都是日本战胜俄国的情形。但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给俄国人做侦探,被日本军捕获,要枪毙了,围着看的也是一群中国人;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

“万岁!”他们都拍掌欢呼起来。

这种欢呼,是每看一片都有的,但在我,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此后回到中国来,我看见那些闲看枪毙犯人的人们,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彩,--呜呼,无法可想!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

1, 概括本文段的主要内容

2 文中添加划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3.“这种欢呼,是每看一片都有的,但在我,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为什么“我”听得刺耳

4.文中加点的“他们”分别指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段中写到了哪几种中国人?讲堂里的“我”与他们有什么不同?文中“呜呼,无法可想”的感慨,表现“我”怎样的思想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6.“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中的“那时那地”指_________________,

“我的意见却变化了”指____________________,变化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看电影事件

2议论。表达作者在遭受侮辱后作为弱国国民的极度愤慨和辛酸情绪。(意思相近即可)

3严重的伤害了“我”的民族自尊心。

4第一个“他们”指受毒害的日本青年学生;第二个“他们”指麻木的中国人。

5.影片中看枪毙犯人的中国人和给俄国人做侦探的中国人以及看电影的“我”。“我”是一个有强烈民族自尊心、积极向上、刻苦求学、以救中华为己任的中国人。而影片中的中国人是一群麻木愚昧的中国人。

 “我”深感当时中国国民精神麻木,毫不觉悟。

6在仙台看电影时        弃医从文       作者认为救国需从思想上、精神上唤醒民众

阅读下列文段,完成9——12题

我便将这事告知了藤野先生;有几个和我熟识的同学也很不平,一同去诘责干事托辞检查的无礼,并且要求他们将检查的结果,发表出来。终于这流言消灭了,干事却又竭力运动,要收回那一封匿名信去。结末是我便将这托尔斯泰式的信退还了他们。

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60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但我接着便有参观枪毙中国人的命运了。第二年添教霉菌学,细菌的形状是全用电影来显示的,一段落已完而还没有到下课的时候,便影几片时事的片子,自然都是日本战胜俄国的情形。但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给俄国人做侦探,被日本军捕获,要枪毙了,围着看的也是一群中国人;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

“万岁!”他们都拍掌欢呼起来。

这种欢呼,是每看一片都有的,但在我,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此后回到中国来,我看见那些闲看枪毙犯人的人们,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彩,──呜呼,无法可想!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

到第二学年的终结,我便去寻藤野先生,告诉他我将不学医学,并且离开这仙台。他的脸色仿佛有些悲哀,似乎想说话,但竟没有说。

9.以下加点的四个“他们”,所指对象与其他三个不相同的一项是( )

A.一同去诘责干事托辞检查的无礼,并且要求他们将检查的结果,发表出来。

B.中国是弱国……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

C.“万岁!”他们都拍掌欢呼起来。

D.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彩。

10. “这种欢呼,是每看一片都有的,但在我,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的原因是( )

A.日本青年无视课堂纪律,“我”十分气愤

B.日本青年那一声叫得特别大,“影响”了“我”时事片的兴趣,所以我觉我觉得特别“刺耳”

C.日本青年看到枪毙中国人,幸灾乐祸,严重伤害了“我”的民族自尊心,故而“我”觉得十分“刺耳”。

D.日本青年为了报复“我“上次匿名信事件的失败,故而大吼大叫,因此”我“十分厌恶。

11.“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60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对这句话理解正确的是( )

A.作者认为中国是弱国,中国人就是低能儿,日本爱国青年看不起中国人是有理由的。

B.作者用“所以”一词表达了对日本人的观念深表赞同。

C.作者认为中国是弱国,弱国的学生能力差,因此得六十分以上就容易被日本学生怀疑。

D.这是作者模拟日本“爱国青年”的口吻,用荒谬的推理,表达自己作为弱国过敏的愤怒和无奈。

12.以下对选文内容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彩”一句中“何尝”与“不”连用以反诘的语气加强肯定,表达了对看客麻木不仁的痛恨。

B.“呜呼,无法可想!”后的感叹号传达出“我”不可压抑的激愤的感情。

C.鲁迅之所以学医是为了救国,而之后弃医从文仍然是一种救国。

D.“但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给俄国人做侦探,被日本军捕获,要枪毙了,围着看的也是一群中国人”这里的两个“中国人”含义相同。

 9——12DCDD     

(一) ① 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 也无怪他们疑惑。但我接着便有参观枪毙中国人的命运了。第二年添教霉菌学,细菌的形状是全用电影来显示的,一段落已完而还没有到下课的时候,便影几片 时事的片子,自然都是日本战胜俄国的情形。但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给俄国人做侦探,被日本军捕获,要枪毙了,围着看的也是一群中国人;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 我。

② “万岁!”他们都拍掌欢呼起来。

③ 这种欢呼,是每看一片都有的,但在我,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此后回到中国来,我看见那些闲看枪毙犯人的人们,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呜呼,无法可想!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

16、 概括选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3 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 第一段中“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中“当然”能不能去掉,为什么?(3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 文中加点的两个词语“他们”分别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分)

19、 第三段中作者写道:“但在我,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为什么作者觉得“特别听得刺耳”? (3 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 第三段中作者写道:“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那时那地”是指什么时候,什么地方?“意见却变化了”指作者的什么想法?(4 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5845f5d13172929.jpg]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4~19题。(14分)

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但我接着便有参观枪毙中国人的命运了。第二年添教霉菌学,细菌的形状是全用电影来显示的,一段落已完而还没有到下课的时候,便影几片时事的片子,自然都是日本战胜俄国的情形。但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给俄国人做侦探,被日本军捕获,要枪毙了,围着看的也是一群中国人;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

“万岁!”他们都拍掌欢呼起来。

这种欢呼,是每看一片都有的,但在我,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此后回到中国来,我看见那些闲看枪毙犯人的人们,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彩,——呜呼,无法可想!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

14.开首画横线句子所表现的作者思想感情是什么?(限于6个字之内)(2分)

15.“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的原因是什么?(限于15个字之内)(2分)

16.“但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的“偏”,应当如何理解?(限于20个字之内)(2分)

17.“无法可想”,其含义应当怎样理解?(限于15个字之内)(2分)

18.“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这句话的具体内容又指什么?(3分)

(1 )“那时那地”是指________。(2)“我的意见”是指________。

(3)“却变化了”是指________。

19.文中有三个加粗的“他们”,所指代的具体内容是什么?(3分)

第一个“也无怪他们疑惑”中的“他们”指代:________。

第二个“他们都拍掌欢呼起来”中的“他们”指代:________。

第三个“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彩”中的“他们”指代:________。

14.无比愤慨。

15.伤害了作者的民族自尊心。

16.为中国人不该夹在里边而感到怨责和悲哀。

17.指想不出办法使麻木者清醒过来。

18.(1)在日本仙台学医看了电影后。(2)学医救国。(3)弃医从文。

19.第一个、第二个:都是日本青年学生。第三个:麻木的中国人。

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60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但我接着便有参观枪毙中国人的命运了。第二年添教霉菌学,细菌的形状是全用电影来显示的,一段落已完而还没有到下课的时候,便影几片时事的片子,自然都是日本战胜俄国的情形。但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给俄国人做侦探,被日本军捕获,要枪毙了,围着看的也是一群中国人;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

“万岁!”他们(A.)都拍掌欢呼起来。

这种欢呼,是每看一片都有的,但在我,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此后回到中国来,我看见那些闲看枪毙犯人的人们,他们(B.)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呜呼,无法可想!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

10.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上文的主要内容(2分)

11.文中A.处的“他们”是指_____________,B.处的“他们”是指___________(2分)

12.选段中加“ ”的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鲁迅这样写表达了什么情感?(3分)

13.文中“他们何尝不酒醉似的喝彩。”一句中,“何尝不”一词有什么表达效果?(2分)

14.为什么“这一声”对“我”特别刺耳?(2分)

15.“我的意见”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用自己的话说说发生这种变化的原因。(3分)

(14分)10.看电影事件(2分)    11.具有狭隘民族偏见和军国主义思想的日本青年学生(日本的“爱国青年”)(1分);闲看枪毙犯人的麻木的中国人(1分)

12. 运用反语的修辞手法(1分)表达了我的愤懑以及作为一个弱国国民的辛酸(2分)

13. “何尝” 与“不”连用,以反诘语气加强肯定,说明他们无一例外地麻木不仁,强烈地表达了对精神麻木者的沉痛心情,表达了作者的反感 (2分) 

14.因为“这一声”刺伤了鲁迅的民族自尊心(2分)

15. 弃医从文(1分);在日本留学期间一系列的事件让鲁迅觉得,医学救不了中国,要救中国首先要改变人们的精神,因此弃医从文了。(2分)

阅读《藤野先生》一文的节选文字,回答6~8题。

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但我接着便有参观枪毙中国人的命运了。第二年添教霉菌学,细菌的形状是全用电影来显示的,一段落已完而还没有到下课的时候,便影几片时事的片子,自然都是日本战胜俄国的情形。但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给俄国人做侦探,被日本军捕获,要枪毙了,围着看的也是一群中国人;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万岁!”他们都拍掌欢呼起来。

这种欢呼,是每看一片都有的,但在我,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此后回到中国来,我看见那些闲看枪毙犯人的人们,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呜呼,无法可想!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

6.对文中画线句子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中国是贫弱的国家,所以中国人必须努力学习。

B.对日本学生的怀疑,“我”决定努力学习,提高成绩,用实力消除他们的“疑惑”。

C.反语,表达了“我”对日本一些学生怀疑和歧视的极大愤慨。

D.表达了“我”对祖国早日强大的期盼。

7.对“也无怪他们疑惑”和“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两句中的“他们”,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

A.前一个“他们”是指受毒害的日本青年学生,后一个“他们”指麻木的中国人。

B.两个“他们”都指受毒害的中国青年学生。

C.前一个“他们”指日本军人,后一个“他们”指日本学生。

D.两个“他们”均指麻木的中国人。

8.“这种欢呼,是每看一片都有的,但在我,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的原因是( )

A.日本青年无视社会公德,“我”十分气愤。

B.日本青年那一声叫得特别大,影响了“我”观看时事片的情趣,所以觉得特别“刺耳”。

C.日本青年为了报复“我”上次匿名信事件的失败,故而大吼大叫。因此“我”十分厌恶。

D.日本青年看到枪毙中国人,幸灾乐祸,严重地伤害了“我”的民族自尊心,故而“我”觉得十分“刺耳”。

6.C 7.A 8.D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