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子是由一石头一木垒的,你怎么看?
地震中有一句话叫做“只要有一线希望就要尽一切努力”,你怎么看?
藏族有句谚语说:“世间的屠夫和猎人,杀生的豺狼和猫,杀他们也没什么罪过。”对于这句话,你怎么看?
如果一直外派你到同一个国家,你怎么看
建设部出台一条新规章:对于乱倒垃圾的人处以200元罚款。对于这个现象你是怎么看的?
[巧思妙答] 首先,建设部出台这样一条新规章,对垃圾的管理工作具有积极意义。其次,新规章的出台有其背景,即我国目前垃圾排放量过大且处理不当,一部分公民和单位环保意识不强。同时,也具有美化环境、减少污染、实现人与环境的和谐共存的重大意义。第三,该规章的出台从制度层面上具体规定了乱倒垃圾行为者应承担的责任,在一定意义上有效抑制了乱倒垃圾现象,但是,罚款这一制度并不是治理乱倒垃圾的根本之举,并且在处罚时也存在执行难、取证难的问题。所以,要想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需要通过加大对禁止乱倒垃圾的宣传、教育,提高全体公民的综合素质,提高全体公民保护环境、爱护环境的意识,共建环境友好型社会。
西方有句谚语:“只有愚蠢的工匠,没有愚蠢的行业。”你怎么看?
有句古话“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对此,你怎么看(如考生不理解这句话的含义。问“枪打出头鸟”你怎么看)
(本大题共3小题,共11分)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元芳体走红的社会学解读
前些年有一部电视连续剧《神探狄仁杰》很火。这个“元芳体”就出自于狄仁杰和他的得力助手李元芳之口。李元芳在电视剧中是狄仁杰的副手,因思维缜密、善于推理而备受器重。每每遇到疑案,狄仁杰总是要问“元芳,你怎么看?”征询元芳意见;对此,李元芳总是“公式化”地答道:“大人,此事必有蹊跷。”其实,元芳体突然在网上走红,其中也有蹊跷。微博带动起一股跟风热潮,一时间,网友世间万事皆问“元芳”,有搞笑的,有调侃的,有质问的,有发泄的,有风马牛不相及的,更有借机炒作一把的……网友们疯狂使用“元芳”造句,或自言自语,或分析事件,或引人关注,或制造话题,一时间,竟有上百万网友向元芳发问,如:“我现在还没有女朋友,元芳,你怎么看?”,“连续三个月未发工资,元芳,你怎么看?”,“地铁票价到底多少合适?元芳,你怎么看?”,“昨夜楼下施工,搅扰得大人我彻夜未眠。元芳,你怎么看?”种种逗趣问答,令人忍俊不禁。有的还借用央视记者的口吻发问:“你幸福吗?元芳,你怎么看?”
元芳体为何能够风靡一时,人们对此有不同的解读。有人说,李元芳总是回应一句:“大人,此事必有蹊跷。”这表面看似古板其实透着一种生存之道,迎合了人们积极求发展的心态:这既显示了他对疑案保持深究的专业眼光,同时也故意点到为止,给上司狄大人进一步发挥留下足够空间。最后,当狄大人把案情分析得头头是道,说出英明判断,他再补上一句“大人真乃神人也。”由此,这折射出了职场潜规则,下属重要的是洗耳恭听不必多言,更不能抢夺上司风光,这问答之间暗藏着职场智慧甚至是官场哲学。
但在更多的网友眼中,所谓元芳体不过是一种面对生活压力的自我戏谑和调侃。如果心理是一个箩筐,人们总得找到清空的办法。大家利用元芳体发出追问,其实没指望别人能作出回答,这种看似无厘头的问答,重点不是问而是在表达网友意见和传递网友情感,网友在发问前,其实答案已在心中,有的甚至以此寻求大家共鸣,这不仅显示了当今价值的多元,同时也成了一种游戏式的时尚,大家乐在其中,借此释放情感,带给人们以阅读乐趣,体现了网络时代的互动精神,我们不必对此进行过度解读。
网上据此以“从众心理”“诉求表达多元”为题做了一个网络探因调查:支持“从众心理”35.3%;支持“诉求表达多元”64.6%!
但我不这样看。我以为,应当还历史的真面目。“元芳,你怎么看”?有这样几层意思:
民主讨论的作风。办案是一个缜密的,循序渐进,抽丝剥茧的过程,要避免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就得倾听他人意见;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办案最忌领导搞家长制和一言堂。习惯于与同僚、下属讨论和论证,更能够有助于提高办案效率和质量。同时,“元芳,你怎么看?”在中国目前两极分化严重,民生问题突出的大环境中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这个“你”既指老百姓,更指各级领导。“怎么看”包括了总结经验教训,反思反省,更包括了兼听则明之民主议政。“元芳,你怎么看?”不仅是改善党群关系,政群关系,上下级关系,平级关系,区域关系,贫富不均,分配不均的总的指导思想;也是一种很务实有效的工作方法与工作态度。是对民心,民情,民意,民议的一种民主讨论作风。任何事情,社会上出现不同意见,不同看法很正常;这是因为现在社会总是存在信息不对称,知识不对称,社会地位不对称,经济收入不对称,个人际遇不对称的客观事实;每一个人的观点和看法总是来自于这些“不对称”,因为人们只能在自己掌握的知识范围内去识别信息的真伪好坏优劣。
让人说话有天不会垮的自信。李元芳并不是个傻子,如果狄仁杰把李元芳视为傻子,那狄仁杰自己就先是一个傻子了。李元芳之所以始终没有正面直接表达过自己的看法,但是,“此事必有蹊跷”已经非常明白地表达了他对案子是有自己的看法和主见的,只是囿于种种原因不能或者不便和盘托出己见而已。
“大人真乃神人也”,是李元芳在狄仁杰破案后高唱的万无一失的马后炮赞歌;这样的赞歌会让任何人都陶醉其中,狄仁杰也不例外。事情办好了,成功了,听听赞歌不算得意忘形,可以理解、包容。
总之,“元芳,你怎么看”?在今天比较符合创新社会管理的要求,很值得进一步讨论研究。
5.下列关于“元芳体”走红原因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元芳体”的流行是因为它在中国目前两极分化严重、民生问题突出的大环境中具有现实意义。
B.网络调查显示“元芳体”的流行源于人们的“从众心理”和人们“诉求表达多元”的需求。
C.作者认为“元芳体”流行的深层原因源于人们对民主作风的渴求,符合创新生活管理的要求。
D.电视剧《神探狄仁杰》很火,知晓度高,主人公之间的对话得以流行。
6.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民主讨论的作风有助于提高办案效率和质量,电视剧正是通过“元芳体”形象地表现了狄仁杰办案的民主作风。
B.“元芳体”蹿红的现象显示了当今价值的多元,体现了网络时代的互动精神。
C.李元芳在破案之后总有一句“大人真乃神人也”,这表达了他对狄仁杰的钦佩之情,也说明狄仁杰喜欢听赞美之词。
D.由于对任何事情社会上都会出现不同意见和不同看法,所以导致社会存在信息不对称。
7.探究文中“元芳体”的流行蕴藏着哪些社会心理。(5分)
【答案】
5.D
6.B
7.(1)上进心理;(2)释放心理:“从众心理”;(4)诉求心理;(5)平等心理;(6)自信心理。(每点1分,答对5点得满分,意合即可,共5分)
【解析】
5.
试题分析:电视剧火爆与这句话流行之间没有必然联系。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6.
试题分析:A电视剧并没有“通过‘元芳体’形象地表现狄仁杰办案的民主作风”之本意。C“表达了他对狄仁杰的钦佩之情”原文信息不全,“也说明狄仁杰喜欢听赞美之词”不妥,原文有“或许”二字,说明狄仁杰未必喜欢。D因果倒置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C
7.
试题分析:迎合了人们积极求发展的心态;一种面对生活压力的自我戏谑和调侃;从众心理、诉求表达多元;民主讨论的作风;平级关系;有自己的看法和主见。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阅读下面的材料,用一句话概括其主要内容,不超过20字。(5分)
继前几年的“给力”之后,最近,“屌丝”、“元芳体”也登上了作为主流媒体的《人民日报》,这引起了广泛关注。11 月 3 日,该报一文中写道:“市场经济的冲击余波未了,全球化、民主化、信息化的浪潮又不期叠加。分配焦虑、环境恐慌,拼爹时代、屌丝心态,极端事件、群体抗议,百姓、社会、市场、政府的关系进入‘敏感期’。” 11 月 5 日,该报一文开头就写道:“元芳,你怎么看?”
一些语言研究者认为,《人民日报》不管是用“给力”,还是用“屌丝”、“元芳体”,都没有必要大惊小怪。时评人韩哲认为,“屌丝”、“元芳体”等网络语被官方话语系统接纳,会让网民感到亲切,放下身段这一行为本身就能够引发共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主流媒体(或《人民日报》)使用网络流行语引起关注并得到肯定。
【解析】
试题分析:此类题目要在快速阅读整段文字,初步感知大体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筛选、提取关键词概括段落大意,然后进行整合。可根据第一段内容概括出“主流媒体《人民日报》使用网络流行语,引发关注”这一内容,根据第二自然段内容可概括出“《人民日报》使用流行语得到肯定”。
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