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①(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1000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渡江区域。
②20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24小时内即已渡30万人。21日下午5时起,我西路军开始渡江,地点在九江、安庆段。至发电时止,该路35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三分之二,余部23日可渡完。这一路现已占领贵池、殷家汇、东流、至德、彭泽之线的广大南岸阵地,正向南扩展中。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战犯汤恩伯21日到芜湖督战,不起丝毫作用。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西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我东路35万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至发电时止,我东路各军已大部渡过南岸,余部23日可以渡完。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然而在21日下午至22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我军前锋,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1 本文的作者是 A.,文中的第①段是这篇新闻的__B____部分,开头括号内的字是新闻的 C. 部分,交代了发电的 D. 和 E. ,体现了新闻报道 的F. 性。 一则新闻,它的结构往往包括五个部分,即G.、导语、H.、I.、J. 。(10分)
2 新闻一般以记叙为主,“用事实说话”,但可以穿插议论。本文从两方面议论了敌人毫无斗志的原因,这两个方面各是什么?(2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战争的场面虽然壮观,人们在战争中所表现出来的精神也让我们为之动容,但是但是战争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伤害,请谈谈你对战争的看法,
1__,导语,电头,地点、时间,及时性(或者填时效性)
标题,主体,背景,结语
2 为一方面。。。;另一方面。。。
3 略
(一)
(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1000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20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24小时内即飞渡过30万人。21日下午五时起,我西路军开始渡江,地点在九江、安庆段。至发电时止,该路35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2/3,余部23日可渡完。这一路现已占领贵池、殷家汇、东流、至德、彭泽之线的广大南岸阵地,正向南扩展中。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战犯汤恩伯21日到芜湖督战,不起丝毫作用。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我东路35万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至发电时止,我东路各军已大部渡过南岸,余部23日可以渡完。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然在21日下午至22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我军前锋,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1.电头写了什么内容?有何作用?
____
2.导语部分概括地介绍了报道的事实的词语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将文中的“大军”改为“军队”,“冲破”改为“攻进”,“横渡”改为“渡过”好不好?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其原因是什么?用自己的语言概述。
______
_
5.“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句中“不料”怎样理解?
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写出了通讯社名称、发电时间和地点。作用是说明消息发得及时,内容真实可信。
2. 冲破敌阵 横渡长江
3. 不好。改后语气没有气势,缺乏感染力,不能很好地表现我军迎难而上,所向披靡的英雄气概。
4. 我军锐不可当(或英勇善战)国民党拒签和平协定,敌军厌战。
5. 突出了战争形势发展迅速,国民党反动派的南京江阴防线面对势如破竹的人民解放军的进攻如此不堪一击。
阅读下文,回答1—4题。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①(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1000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渡江区域。
②20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 (A.攻破B.突破C.冲破D.打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24小时内即已渡30万人。21日下午5时起,我西路军开始渡江,地点在九江、安庆段。至发电时止,该路35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三分之二,余部23日可渡完。这一路现已占领贵池、殷家汇、东流、至德、彭泽之线的广大南岸阵地,正向南扩展中。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战犯汤恩伯21日到芜湖督战,不起丝毫作用。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西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我东路35万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至发电时止,我东路各军已大部渡过南岸,余部23日可以渡完。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然在21日下午至22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我军前锋,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1.文中的第①段是这篇消息的 部分,括号内的字是新闻的电头,作用是 。
2.文中两次出现“至发电时止”,其作用是
3.新闻一般以记叙为主,要求“用事实说话”,但也可以适当地穿插一点议论。选文即从① ;② 等两方面议论了敌人毫无斗志的原因。
4.给文中横线上选填一个恰当的词语 。
1.导语 表明材料真实,报道及时,战役在迅速发展之中
2.说明消息既快又准
3.①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 ②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
4.B
(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1000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20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获港、鲁港地区,24小时内即已渡过30万人。21日下午五时起,我西路军开始渡江,地点在九江、安庆段。至发电时止,该路35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2/3,余部23日可渡完。这一路现已占领贵池、殷家汇、东流、至得力德、彭泽之线的广大南岸阵地,正向南扩展中。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战犯汤恩伯21日到芜湖督战,不起丝毫作用。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我东路35万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至发电时止,我东路各军已大部渡过南岸,余部23日可以渡完。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然在21日下午至22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我军前锋,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1. 一篇新闻,主要包括 三部分,其中 是新闻内容的提要, 部分大都是简明地概括报道的事实或中心。 部分要具体展开事实或进一步突出中心。
2. 上文从两方议论敌人毫无斗志的原因,这两方议论为什么一详一略?两方面的顺序能否颠倒?为什么?
3. 文中为什么多次出现“至发电时止”和表示具体数字的词语?
4. 文中“此种情况”是指什么情况?
5.“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句中,“不料”应怎样理解?
1.标题、导语、主体,标题、导语、主体。
2。略写我军,是因为这个问题不言而喻,“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已说明了这一切;详写敌军,一是把极少数战犯同广大官兵相区别,以利争取多数,孤立少数,瓦解敌军,二是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和平协定,正是我军发起渡江战役的直接原因,这里重点说明,有力地证明了我军发起渡江战役在政治上是完全正确的。
3. 增加新闻的具体性和真实性,体现新闻的时间性和时效性,因为事件仍在发展变化,这样写可以避免作者发稿时与读者看到新闻时,事情发生变化而产生的误解。
4. 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
5.“不料”突出了战争形势发展迅速,国民党反动派的南京江阴防线面对势如破竹的人民解放军的进攻如此不堪一击。
阅读《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选段,回答问题。
20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24小时内即已渡过30万人。21日下午5时起,我西路军开始渡江,地点在九江、安庆段。至发电时止,该路35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三分之二,余部23日可渡完。这一路现已占领贵池、殷家汇、东流、至德、彭泽之线的广大南岸阵地,正向南扩展中。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战犯汤恩伯21日到芜湖督战,不起丝毫作用。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我东路35万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至发电时止,我东路各军已大部渡过南岸,余部23日可以渡完。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然在21日下午至22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我军前锋,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1.新闻一般由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尾组成。选段属于 部分。
2.选文中加点词语“击溃”能否改为“击退”?为什么?
3.选文详述了东、中、西三路大军渡江战斗的经过,试筛选关键信息,简述该新闻为何先写中、西路军渡江情况。
4.细读选文,用波浪线标出议论性的句子,并分析它的表达效果。
5.试发挥你的想像,当听到或读到这一消息时,下面人们会有怎样的心理呢?
(1)渴望解放的江南人民:
(2)人民解放军指战员:
(3)国民党的广大官兵:
(4)国民党反动派蒋介石::
1.主体
2.不能。因为“击溃”是打击以后败走,且被打垮;而“击退”仅是打击以后退走,不能突出我军的英勇善战,势不可当。
3.因为中路军和西路军所遇敌情一样,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而东路军所遇敌军抵抗较为顽强。
4.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 作用:运用议论,扼要地分析了敌我双方士气悬殊的情况,指出了渡江战役迅速取得胜利的原因,增强了新闻的思想性。
5.示例:(1)感到天亮了,__的日子就快过去了,好日子就在眼前了;(2)豪情满怀,士气更加高涨;(3)感到蒋家王朝已经土崩瓦解,前途黯淡,垂头丧气;(4)感到__太厉害,眼看大势已去,不能不考虑退路。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①(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1000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渡江区域。
②20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24小时内即已渡30万人。21日下午5时起,我西路军开始渡江,地点在九江、安庆段。至发电时止,该路35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三分之二,余部23日可渡完。这一路现已占领贵池、殷家汇、东流、至德、彭泽之线的广大南岸阵地,正向南扩展中。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战犯汤恩伯21日到芜湖督战,不起丝毫作用。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西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我东路35万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至发电时止,我东路各军已大部渡过南岸,余部23日可以渡完。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然而在21日下午至22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我军前锋,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1 本文的作者是 A.,文中的第①段是这篇新闻的__B____部分,开头括号内的字是新闻的 C. 部分,交代了发电的 D. 和 E. ,体现了新闻报道 的F. 性。 一则新闻,它的结构往往包括五个部分,即G.、导语、H.、I.、J. 。
2 新闻一般以记叙为主,“用事实说话”,但可以穿插议论。本文从两方面议论了敌人毫无斗志的原因,这两个方面各是什么?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战争的场面虽然壮观,人们在战争中所表现出来的精神也让我们为之动容,但是但是战争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伤害,请谈谈你对战争的看法,
1__,导语,电头,地点、时间,及时性(或者填时效性)
标题,主体,背景,结语
2 为一方面。。。;另一方面。。。
3 略
新华社长江前线2月2日22时电 ⑴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1000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⑵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⑶20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24小时内即已渡过30万人。⑷21日下午五时起,我西路军开始渡江,地点在九江、安庆段。⑸至发电时止,该路35路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2/3,余部23日可渡完。⑹这一路现已占领贵池、殷家汇、东流、至德、彭泽之线的广大南岸阵地,正向南扩展中。⑺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⑻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⑼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⑽战犯汤恩伯21日到芜湖督战,不起丝毫作用。
11.画线部分被称为 ,它交待了 、发电地点和 等三个要点。其作用是:表明材料 ,报道及时。(4分)
12.本文导语部分是第 句。(1分)
13.第五句中“至发电时止”换成“现在”好不好,为什么?(2分)
14.第八句中的“此种情况”是指 。(1分)
15作者在记叙中插入两句议论的作用是 。(2分)
[7e4a94e0d94585e0.jpg]
填空
(1)新闻又称________,它________、________地报道国内外新近发生的具有社会价值的事实。
(2)一篇新闻稿主要包括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三个部分。从表达方式上看,它以________为主,也可以适当穿插________。
(3)选词填空
①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________(A.溃退B.溃败C.溃逃),毫无斗志。
②此处敌军抵抗较为________(A.顽固B.顽强C.坚强)。
③我已________(A.战胜B.消灭C.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
④这一路现已占领贵池、殷家汇、东流、至德、彭泽之线的广大南岸地区,正在向南________(A.扩大B.发展C.扩展)中。
(1)消息、及时、准确
(2) 标题、导语、主体、记叙、议论
(3).①A ②B ③C ④C
下图所示的是北半球的一段纬线,M.、N.分别是X.日的晨线、昏线与该纬线的交点。X.日M.、N.两点的经度差为90°,一年中M.、N.两点有重合于O.点的现象。读图回答下题。X.日后,若M.点位置向东接近O.点,则太阳直射点( )
A:位于北半球,且正向北移动 B:位于北半球,且正向南移动 C:位于南半球,且正向北移动 D:位于南半球,且正向南移动
该日后,若N点位置向东远离O点,则太阳直射点 ( )
A:位于北半球,且正向北移动 B:位于北半球,且正向南移动 C:位于南半球,且正向北移动 D:位于南半球,且正向南移动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