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
A:我向他提出了一些一直想问而又不便打听的问题,他都开诚相见地一一作了回答。 B:孔孟之间一脉相承,在儒家的传统中,孔孟总是形影相随,既有大成至圣,则有亚圣。 C:大量的留学生在海外已学有所成,我们应该尽力创造条件吸引他们回来,否则,楚材晋用,太可惜了。 D:崔颢《黄鹤楼》诗的首句是“昔人已乘黄鹤去”,还是“昔人已乘白云去”,自唐以来,评论家莫衷一是。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
A:王蒙的新著《青狐》的确是一本优秀小说,我读着读着,经常被小说中精彩的情节和精到的描写感动,时不时地拍案而起,击节叫好。 B:他的作文想象丰富,表达流畅,老师十分赞赏,称他的文章如天马行空,很有特色。 C:刚工作时,他可谓 “劣迹斑斑”,迟到、早退、打架,不一而足;现在,他已是单位的“先进职工”了。这不正印证了“过而能改,善莫大焉”的古训吗? D:目前,全球各主要军事强国对隐形军舰的研发,乐此不疲。
下列括号里的成语与带点的熟语不能替换的一项是( )
A:学外语要细水长流,如果像这样三天打鱼,两天晒网,那肯定是学不好的。(一曝十寒) B:我不喜欢这样做,也做不好,你凭什么牛不喝水强按头?(强人所难) C:俗话说,一个巴掌拍不响,巴以问题闹成这样,主要的责任方是以色列,但巴勒斯坦就没有责任了吗?(孤掌难鸣) D:__分裂势力不顾全中国人民和国际社会的强烈反对,在台湾搞所谓的“公投”,其结果只能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自取其咎)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熟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
A:巴金先生的作品《随想录》供不应求,西单图书大厦和王府井新华书店也早已安排好专柜,虚席以待。 B:汪老24日于上海驾鹤西归,忠魂别兮,草木凋零,星月哭泣。 C:伊拉克又发生一起汽车爆炸事件,一名警察肝脑涂地,惨不忍睹。 D:他告诫刚刚考上大学的儿子:天下决无一挥而就之事.亦无一学即能之业.无不从一点一滴的积累而成。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熟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这庙是什么时候修建的,也许有碑文可查,可惜那时候我没有读过《碑板广例》之类的书,对于石刻等等不怎么热心,以致熟视无睹。 B:这是种别开生面的场所,对调子的来自四方,各自蹲在松树林子和灌木丛沟洼处,彼此相去虽没有多远,却互不见面,唱的多是情歌酬和。 C:不了解他的人,有时还冒出一些胡言乱语,但他堂堂正正,照样走自己认准的路。 D:编码方法构思巧妙,100多个汉字字根,排列条理,泾渭分明。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离家出走的小燕来到公园电话亭:“妈,我成了断线风筝,无家可归了。” B:在那蹉跎岁月,我们的革命先辈爬雪山,过草地,吃了多少苦啊! C:荷花盛开,姹紫嫣红,煞是好看。 D:想不到昔日的“浪子”今天却成了英雄,这就不得不令人刮目相看。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人代会下午3时开幕,不到2时,人民大会堂的台阶上就站满了严阵以待的记者。 B:他愤愤地大谈社会如何腐败,暗地里却收受贿赂,这种做法和叶公好龙没有两样。 C:教练总是指责球员不敬业,是否也应该反躬自问,自己对工作是否认真负责了呢? D:在繁忙而紧张的高三学习中,父母见微知著的关怀,老师循循善诱的教导,使同学们倍受感动和鼓舞。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大明不顾领导同事的多次提醒,无视车床的安全操作程序,终于导致了今天的无妄之灾。 B:艺术的表现正在于一鳞一爪具有象征力量,使全体宛然存在,不仅不削弱全体丰满的内容,而且能将之很好地概括。 C:传记作者对史料的解释和剪裁,虽无意于断章取义,但读者终不免有狗尾续貂之恨。 D:拿破仑凭借他杰出的指挥才能、强悍的性格和卓越的口才,在当年的欧洲建立了不可一世的功勋。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简练为文”是适应快节奏运行的时代要求的,所以写作时应删除繁文缛节,追求“句无可削”“字不得减”的高水准。 B:北京电视台的编导很有水平,几个经济类节目都办得绘声绘色。 C:全书收集了汪曾祺从1941年的第一篇小说到临终前的几乎全部作品,这对众多的“汪迷”来说,真可以大快朵颐了。 D:短短几日,对海南的印象只是浮光掠影,但我却坚定了一个信念,加入WTO之后,我们的祖国会取得更加丰硕的成果。
下列句中加点的熟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西班牙政府在美国出兵伊拉克问题上的危言危行,最后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B:这个饭店的服务质量之差是有口皆碑的,但只此一家,别无分店,只好在这里用餐。 C:金庸武侠书中的高手相争,如果不是冤家对头,往往有惺惺惜惺惺的感觉。 D:这兄弟俩性格迥异,一个特别好静,一个特别好动,静如处女,动如脱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