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下面文段中所使用的修辞方法的作用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①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②红的像火, 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 ③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④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 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A:①句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春天到来,盛开的鲜花五彩斑斓。 B:②句运用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春花的气味。 C:③句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通过蜜蜂的闹,从侧面描写出花的繁茂。 D:④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突出野花形状各异。
对下面文段中有关修辞方法作用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立春那天,我在电视中看到杭州西子湖畔的梅花开了。粉红的、雪白的梅花,在我眼里就像一颗颗爆竹,噼啪噼啪地引爆了春天。我所在的大兴安岭却还是零下三十摄氏度的严寒。早晨,迎接我的是寒流,是冷月,是霜花。就说说这霜花吧,不要以为这样的花儿一定是银白色的,一旦太阳升起来,印着霜花的玻璃窗就像魔镜一样,散发出奇诡的光辉。初升的太阳先把一抹嫣红投给它,接着,变成橘黄,再后来,太阳升起来了,又变成鹅黄,而后,成了雪白。 这里最早的春色出现在向阳山坡。嫩绿的草芽顶破丰厚的腐殖土,给大地绣出生机时,背阴山坡往往还有残雪呢。 我爱这迟来的春天!
A:将梅花盛开比喻成爆竹炸响,形象写出梅花簇簇绽放的姿态,这给远在北方的作者以极大的视觉冲击。 B:“是寒流,是冷月,是霜花”运用排比句式,语势强烈,意在突出大兴安岭立春时的独特景象及寒冷的特点。 C:“印着霜花的玻璃窗就像魔镜一样”运用比喻,生动地描写出玻璃窗上变幻莫测的景致,表达了作者惊喜、赞叹之情。 D:“给大地绣出生机”运用拟人,生动地展现出一派春草葱茏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小草带来春意与生机的喜悦之情。
对下列句子使用的修辞方法或作用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纵览黄山,青松在悬崖上争奇,怪石在奇峰上斗势,峰壑中的烟云袅袅起舞,自然美在这里汇聚,在这里升华。 理解:这句话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写出了青松的高大、怪石的嶙峋、烟云的飘渺,表现了黄山巍峨雄壮的美。 B:山一繁,沟壑也便随之增多了,因而左看是沟壑,右看也是沟壑,目光前移后移,仍然是沟壑,沟壑,沟壑。 理解:这句话运用反复的修辞方法,突出强调了目光所见之处都是沟壑的情形,体现出群山中的沟壑给人带来的单调乏味之感。 C:几千年了,人们制竹椅而坐躺,扎竹筏而漂荡,吹竹箫而传情,书竹简而记史,人与竹,竹与人,这么多年了,又岂能分扯得开? 理解:这句话运用排比、反问的修辞方法,强调了自古以来竹就为人广泛运用,人与竹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整齐的句式,增强了表达的效果。 D:那满塘的绿荷,托着张张翡翠盘子,向蓝天高高举起,盘中那颗颗晶莹的水珠,闪着无尘的七色光彩,仿佛向世人证明:世界本该就如此。 理解:这句话运用拟人、比喻的修辞方法,形象地描绘出绿荷挺立的姿态和荷叶翠绿的色泽,赞美了绿荷为这个世界增添了纯净的自然之美。
对下面文段中有关修辞方法作用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山雀是顽皮的,老是成群结队地撒野,老是呼朋唤友,兴奋地吵闹。山雀们短促而嘹亮的鸣声,让人来不及凝神,只感到一阵轻快的音乐雨,散乱地、急骤地、漫天撒来,直把你全身淋透;而后,雨过天晴,在你阴翳的心版上引进阳光,在你灰白的生命里加上色彩,把你浸于奔放的欢乐而又有些淡淡的悒郁里,不是么?谁,面对着山雀子这么奢侈的自由、这么天真的喜乐能不怅然呢?……它们飞翔像一阵旋风卷起,它们落下像一片云彩罩地,它们跳跃像一群精灵轻移。为了欢乐,它们是忙碌的。难得的是有这片深山广林,要不,这些喜欢唱歌的精灵向何处容身?
A:选段中运用拟人的手法,用 “撒野”、“呼朋唤友”、“吵闹”,形象地写出了山雀顽皮可爱的特点。 B:选段将山雀们的歌声比喻成“散乱地、急骤地、漫天撒来”的,把人“全身淋透”的“音乐雨”,生动地写出了雨势大而急促的特点。 C:选段中运用“它们……像……”的排比、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山雀们轻捷、活跃、美好的生活情态。 D:选段最后运用反问,加强语气,强调了山雀们因为生长在“这片深山广林”才能快乐自由地歌唱。
对下面文段中所使用的修辞方法及作用理解正确的是 皎洁的月光装饰了春天的夜空。 田野、村庄、树木,在幽静的睡眠里,披着银色的薄纱。那些稠密的白杨树叶子,像是一条流水,沙沙沙,沙沙沙,在人们看不见的地方,平静又响亮地流着。 我喜爱夜的柔和、舒缓;我喜爱夜的安宁、静谧;我更喜爱夜使一切浮华和喧嚣退去,让我们重新找到了自己。
A:选段首句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生动地描写出春天夜空的明亮、透彻。 B:选段中连用“沙沙沙”,是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突出了夜晚的喧嚣。 C:选段中把“月光”比喻成“银色的薄纱”,形象地描绘出春天夜景的朦胧美。 D:选段中运用“我喜爱……”的排比句式,描写了山村夜晚的柔美、安谧。
对下面文段中有关修辞方法作用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这里溪流缓慢,萦绕着每一个山脚,在轻轻荡漾着的溪流的两岸,满是高过马头的野花,红、黄、蓝、白、紫,五彩缤纷,像绵延的织锦那么华丽,像天边的彩霞那么耀眼,像高空的长虹那么绚烂。这密密层层成丈高的野花,朵儿赛过八寸的玛瑙盘。马走在花海中,显得格外矫健;人浮在花海上,显得格外精神。在马上你用不着离鞍,只要一伸手就可以捧到满怀的你最心爱的大鲜花。虽然天山这时并不是春天,但是有哪一个春天的花园能比得过这时繁花无边的天山呢?
A:文段中运用“像……”的比喻句,形象地写出了野花五彩缤纷的艳丽色彩。 B:文段中三个“像……”的比喻相连,构成排比句式,又让人感到不仅色彩绚丽夺目,而且繁花无边无际。 C:文段中“马走在花海中,显得格外矫健;人浮在花海上,显得格外精神”运用对偶,写出了马和人在花海中的精神状态。 D:文段结尾运用反问,强调任何一个花园也比不上春天的天山美丽。
对下列句子所使用的修辞方法的作用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什么是路?就是从没路的地方践踏出来的,从只有荆棘的地方开辟出来的。 理解: 这句话运用设问的修辞方法,先提出问题:什么是路?以引起读者对“什么 是路”的注意与思考,再给出答案,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 B:以抒情而言,有的春风得意、壮怀激烈,有的情爱幽怨、离愁别绪,有的愤世嫉 俗、忧国忧民…… 理解:这句话运用排比的修辞方法,读起来酣畅淋漓。 C:黑龙江人常说,这里的土,插根筷子都会发芽。 理解: 这句话运用夸张的修辞方法,突出了土地的“肥沃”,表现了黑龙江人对家 乡的热爱。 D:十六岁一个忧伤的春夜,洁白的月光潮水一般漫进窗户,清冷的微风捎来潮湿的 花香。 理解: 这句话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春天月夜清冷的气 氛,烘托出少年愁闷孤寂的情怀。
对修辞方法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太阳从东方跃起,像一个燃烧的火球,用血一样的色彩,在地平线上描绘出朵朵红霞。①刹那间,大地似乎醒了,偶尔的一阵风过,麦浪开始滚动,一排排整齐的向远方追去。②刚才还是静止的露珠,有点不安分了,眨着小小的眼睛,似乎要认识一下我这个不速之客。③那些较大一点的滚动着跌落地面,立即躲入大地的怀里。④依然挂着的,像星星一样点亮了小小的灯笼,你要是仔细的瞅着,还能看到它们泛着五彩的光。
A:选段中主要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生机勃勃的麦田,表达了作者的喜悦之情 B:①句主要运用比喻修辞手法,将起伏的麦田比喻成麦浪。 C:②③句主要运用拟人的手法,用“躲”的动作写露珠对我这个不速之客的恐惧。 D:②③④句从不同角度描写露珠,三个句子构成了排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