拟写标语。为营造书香校园氛围,请你以读书为话题拟写条标语。要求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示例:读经典书,做文明人;雅言传承文明;书香浸润校园,智慧点亮人生(酌情给分)
.选出对下列句子运用修辞方法判断正确的一组。 ⑴杜鹃花开遍山野,香飘万里。 ⑵姑娘银铃般的笑声也跟着响起来。 ⑶不读书,无以知窗外的精彩;不读书,无以知世界的宽广;不读书,无以知文化的力量。 ⑷微风唤醒了沉睡的种子。
A:比喻、 夸张、 排比、 拟人 B:拟人、 夸张、 排比、 比喻 C:夸张、 拟人、 排比、 比喻 D: 夸张、 比喻、 排比、 拟人
.对下面文段中有关修辞方法作用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人为什么要读书呢?书,可以唤醒沉睡的心灵,可以引领迷惘的灵魂。一本好书,就是一个崭新的世界。读艾青的诗歌,我坚定了不断前行的信念;读史铁生的散文,我鼓起了直面人生的勇气;读托尔斯泰的小说,我充满了对精神家园的憧憬……读书,就像用麦管吮吸甘露,让人欣喜,让人着迷。还有什么必读书更能产生令人陶醉的内心体验呢?
A:文段开头运用设问,自问自答,强调了书对人的思想的启迪和引领作用,有助于启发读者的思考。 B:文段中运用“读……,我……”的排比句式,语势强烈,意在突出读书带给“我”的力量,让“我”有更高的追求。 C:文段中“读书,就像用麦管吮吸甘露”运用比喻,生动地写出了阅读给人带来的惬意感受。 D:文段结尾运用反问,加强语气,强调了阅读能使人内心世界更丰富、精神境界更高尚的原因。
.对下列句子使用的修辞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
A:老头子狠狠地说:“为什么不能?”(反问) B:多水的江南是易碎的玻璃,在那儿,打不得这样的腰鼓。(比喻) C: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拟人) D:一会儿翅膀碰着波浪,一会儿箭一般地直冲向乌云,它叫喊着,——就在这鸟儿勇敢的叫喊声里,乌云听出了换了。(排比)
下列诗句中运用了不同修辞方法的一项是( )(3分)
A: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B: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C: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D:沙上并禽池上暝,云破月来花弄影。
对下面一段话运用的修辞方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3分) (“清国留学生”)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A:比喻 借代 夸张 B:比喻 夸张 反语 C:夸张 反语 拟人 D:反语 比喻 对比
下列各句中修辞手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2 分)
A:先生,以上就是我对远征中国的全部赞誉。 B:我们欧洲人是文明人,中国在我们眼中是野蛮人。这就是文明对野蛮所干的事情。 C:丰功伟绩!收获巨大!两个胜利者,一个塞满了腰包,这是看得见的,另一个装满了箱箧。 D:请你想象有一座言语无法形容的建筑,某种恍若月宫的建筑这就是圆明园。
指出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说说其表达效果。
(1)走出门,就与含着露水和栀子花气息的好风撞个满怀。
修辞手法: 表达效果:
(2)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斜织着……
修辞手法: 表达效果:
(1)拟人,使人感到花香像一个活力四射的青年。 (2)排比 比喻 表现春雨轻盈、细密的特点。
对下面的句子所使用的修辞方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2分)
①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②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③ 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
A:①对偶 ②排比 ③ 拟人 B:①排比 ②夸张 ③拟人
C:①排比 ②对偶 ③ 反问 D:①夸张 ②对偶 ③反问
对下面文段中画线句所使用的修辞方法,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我漫步在傍晚的田野,仿佛置身于油画中。蜿蜒的小溪在田野里欢快地流淌着,载着落叶搭成的金帆向远方航行。①奔波了一天的太阳,脸涨得通红,歇在树冠上,不舍得落下。②它的余晖洒在小溪上,泛着红光,小溪于是披上了一层薄薄的绛纱。③树丛间漏过的斑驳的光点洒在小溪里的,宛如一粒粒宝石,把小溪点缀得色彩斑斓。④这时的小溪一半红彤彤的,一半金闪闪的,与白居易《暮江吟》中“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的诗句颇为贴切。
A: ①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将夕阳缓缓落山的情态刻画得生动而有趣。 B: ②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写出了余晖对小溪的关爱,显得温情动人。 C: ③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描绘出漏过树叶的光点随溪流闪动的样子。 D: ④句运用了引用的修辞方法,增强文采并进一步刻画出小溪的流光溢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