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齐白石先生自幼家境贫寒,没有上学的机会,长大后做了木工,四十岁以后开始自学绘画,他虚心求教,勤学苦练,终于在画坛上独树一帜,成为著名画师。
材料二:王安石有篇文章《伤仲永》说一个方仲永的小孩,五岁做诗,指物作诗立就,其父“日扳仲永环于邑人,不使学。”方仲永十二三岁时,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不闻,又七年,方中“永泯然众人”。
阅读材料,分析影响个体能力发展的因素。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伤仲永》)________________
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运用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两人的作品都很出色,不过在取材方面小强同学似乎略胜一筹。 B:从他语无伦次的表述里,我们大致了解了事情的缘由。 C:因为要赶乘11点的飞机,我们无法登上泰山之巅,只能叹为观止。 D:仲永幼时能指物作诗的故事家喻户晓。
伤仲永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杨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世隶耕 (2)稍稍宾客其父
(3)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4) 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文言句子的意思。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3.请你从方仲永的故事中提炼出一个观点(不与作者的观点雷同)。
1属于; 以宾客之礼相待; 通“攀”,牵,引;被
2从此以后,指定物品让他作诗,(他能)立即写好,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看的地方。
3人生的成就不仅基于先天的禀赋、还来源于后天的培养与造就。
王冕是诸暨县人。七八岁时,父亲叫他在田埂上放牛,他偷偷地跑进学堂,去听学生念书。听完以后,总是默默地记住。傍晚回家,他把放牧的牛都忘记了。王冕的父亲大怒,打了王冕一顿。过后,他仍是这样。他的母亲说:“这孩子想读书这样入迷,为什么不由着他呢?”王冕于是离开家,寄住在寺庙里。一到夜里,他就暗暗地走出来,坐在fó xiàng 的膝盖上,手里拿着书册就着fó xiàng 前长明灯的灯光诵读,书声琅琅一直读到天亮。fó xiàng 多是泥塑的,一个个面目狰狞凶恶,令人害怕。王冕虽是小孩,却神色安然,好像没有看见似的。安阳的韩性听说了王冕苦读的事。感到很是惊讶,就收他作了自己的弟子,王冕发愤学习最后终于成为了一个博学的人。
阅读《伤仲永》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丐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1.解释下列句中加横线的字。
(1)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
(2) 不能称前时之闻( )
2.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
A.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B.泯然众人矣!
C.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D.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
3.翻译下列句子。
①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②泯然众人矣。
4.王安石认为方仲永由天才变为“众人”的原因是(用原文)
5.方仲永的故事给我们什么启示?
1. 立即完成 相称、符合
2.B
3.同县的人对此感到十分惊奇,纷纷请他(仲永)父亲到家中做客
仲永(才能)消失得完全如同常人了
4.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5.人的才能并非一世不变,后天的教育和学习在一个人的成长中是十分重要的。
伤仲永(13分)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9、解释下列加点字词的意思。(4分)
传一乡秀才观之( ) 指物作诗立就 ( )
稍稍宾客其父( )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 )
10、翻译划线的句子。(4分)
①
②
11、下列句子,属于正面描写的有 ,属于侧面描写的有 (3分)
A.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B.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C.自是指物作诗立就D.其文理皆有可观者E.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F.父异焉
12、联系全文,说说本文阐述了一个什么样的道理。(2分)
9全 完成 把…..当做宾客 通攀 牵、引
10①马上写下四句诗歌,并且自己提上名字。 ②从此能指定题目叫他作诗马上就能完成,其中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可取的地方。
11ABC DEF
12后天教育对一个人成才的重要性。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2分)
(1)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 (2)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
(3) 稍稍宾客其父( ) (4)邑人奇之( )
10、本文一开头用一句话9个字交代了主人公四个方面的情况,请各用两个字概括:(2分)
①_________ _ ② _______ __③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
11、下面朗读停顿有误的是:( ) (1分)
A.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B.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C.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D.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12、 写出下列“之”字指代的内容:(2分)
①忽啼求之( ) ②借旁近与之( )
③秀才观之( ) ④余闻之 ( )
13、翻译下列文言短句:(2分)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14、选文主要记叙了方仲永哪三个阶段的故事?(用文中原句回答)(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
15造成仲永“泯然众人”的主要原因是(用文中原句回答) (1分)
16、本文对我们的教育和启发是什么?(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
9、团结 完成 以……为宾客 认为……奇特 10、籍贯 身份 姓名
职业11、D 12、 ①书具 ②仲永 ③诗 ④这件事 13、略14、指物作诗立就;不能称前时之闻;泯然众人15、不使学 16、 一个人的成功,不能仅凭天资,更重要的是要靠后天的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