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女,65岁,十二指肠乳头上方2 cm处发现一个直径约1.0 cm肿块,呈息肉状生长。切面见肿块主要位于黏膜下,与周围界限尚清,黏膜表面浅溃疡形成。镜下:瘤细胞相对一致,有异型,大多呈腺样,腺泡状排列,核分裂象约12个/10HPF。
可能的诊断是
A:Brunner腺瘤 B:低分化腺癌 C:中分化腺癌 D:管状腺瘤 E:神经内分泌肿瘤 F:胰腺异位 G:上皮样胃肠间质瘤
患者女,40岁,因“腮腺肿大2年”来诊。行肿瘤切除术,肿瘤2 cmx3 cmx4 cm,分叶状,有纤维包膜,质韧,切面灰白色,有光泽,部分区域可呈黏液软骨样半透明状。组织切片显示:上皮细胞多形性,呈梭形,透明,立方,鳞状等,构成不同结构,如梁状,实性片状,管状,或筛孔状,栅栏状排列。间质有黏液,玻璃样变,软骨样变。
最可能的诊断是
A:多形性低度恶性腺癌 B:多形性腺瘤 C:腺样囊性癌 D:黏液表皮样癌 E:基底细胞腺瘤
患者女,40岁,因“腮腺肿大2年”来诊。行肿瘤切除术,肿瘤2 cmx3 cmx4 cm,分叶状,有纤维包膜,质韧,切面灰白色,有光泽,部分区域可呈黏液软骨样半透明状。组织切片显示:上皮细胞多形性,呈梭形,透明,立方,鳞状等,构成不同结构,如梁状,实性片状,管状,或筛孔状,栅栏状排列。间质有黏液,玻璃样变,软骨样变。
诊断依据是
A:有包膜,2年病史 B:栅栏状排列 C:上皮细胞多形性和黏液软骨样间质 D:无浸润性生长 E:细胞缺乏异型性
患者女,50岁,因“腭部肿块1年,出现表面溃疡1个月”来诊。CT:腭部肿物境界清楚,直径约4 cm。行临床穿刺活检,组织学发现良性形态上皮细胞巢以及巢间有黏液及玻璃样变物质沉积。
最佳病理诊断为(提示 完整切除标本送检,肿瘤无包膜,直径3.5 cm,切面均质,分叶状,灰黄色,质硬。无出血,坏死。组织学检查:瘤细胞圆形或卵圆形核,核仁不明显,未见核分裂,形成实性,管状,筛孔状,囊样或呈同心圆形靶样排列;间质有黏液或玻璃样变,可见周边涎腺组织内周围神经生长。)
A:黏液表皮样癌 B:多形性腺瘤 C:癌在多形性腺瘤中 D:囊腺癌 E:多形性低度恶性腺癌 F:腺样囊性癌
某患儿,5岁,长期鼻塞和张口呼吸,睡眠时打鼾,说话时带闭塞性鼻音,检查双侧腭扁桃体Ⅲ,手指触诊腺样体肥大,诊断为扁桃体肥大,腺样体肥大
该患儿若实施腺样体切除,术中特别应注意的是
A:术中出血 B:术后伤口感染 C:腺样体残留 D:勿损伤两侧咽鼓管组织 E:肺部并发症
某女性患者,33岁,近来感到腹部不适、时有腹痛,胰腺影像学显示囊、实性占位性病变。术中见肿物位于胰尾部,包膜完整,呈囊实性。外检:肿物扁椭圆形,8cm×7cm×5cm,表面光滑;切面实性,暗红色,有出血、囊性变区。镜下见:肿瘤细胞成片状或形成假乳头状排列,可见核沟;实性区散在有泡沫细胞,并见多核异物巨细胞。
该患者病理诊断为
A:导管内乳头状腺瘤 B:导管内乳头状癌 C:实性-假乳头状瘤 D:腺泡细胞癌 E:破骨细胞样巨细胞未分化癌
某女性患者,42岁,右侧乳腺肿块,直径5cm,边界不清,切面鱼肉样,镜下见小印戒样细胞,间质明显黏液样,形成"肺水肿"样结构,并有丰富的枝芽状毛细血管。
此"小印戒样细胞"为
A:脂肪母细胞 B:假脂肪母细胞 C:透明细胞 D:淋巴细胞 E:上皮样平滑肌细胞
某男性患者,左锁骨上淋巴结肿大。活检发现,肿大淋巴结内有较多黏液湖形成,黏液湖中可见腺管状或乳头状排列的癌细胞。淋巴结内可见到大量异型细胞排列成腺腔样,部分细胞胞质内有大量黏液并将细胞核挤向一侧,呈印戒样。
淋巴结内病变可能为
A:管状腺癌 B:未分化癌 C:鳞状细胞癌 D:黏液腺癌 E:印戒细胞癌
腺样囊性癌的排列方式有()
A:腺样和筛状型 B:实体型 C:栅栏状型 D:弥漫型 E:囊性乳头型
瘤细胞呈腺样排列,呈双层上皮,无异型性的是()
A:血管瘤 B:血管外皮瘤 C:耵聍腺瘤 D:腺癌 E:副神经节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