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女,21岁,因“腹部不适6个月”来诊。B型超声:腹腔多发性肿瘤。术中发现盆腔,腹膜和卵巢形成多个肿瘤结节,肿瘤灰白色,外表光滑,质地坚实。
病理诊断考虑为(提示 光镜下,肿瘤细胞形态如图所示。) 
A:小细胞癌 B:幼年型颗粒细胞瘤 C:促结缔组织增生性小圆细胞肿瘤 D:淋巴瘤 E:骨外尤文肉瘤/外周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 F:胚胎性横纹肌肉瘤
患者男,24岁,腹腔内出现多发结节,腹腔积液。大体检查:肿瘤结节实性,质硬,大小不一,呈斑块状或球形。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阳性的有(提示 镜下:肿瘤细胞被富于细胞的间质分割成界限清楚的细胞巢,如图所示。肿瘤细胞形态单一,呈小圆形,核深染,核分裂活跃,胞质稀少。) 
A:CK B:结蛋白(desmin) C:NSE D:WT1 E:钙视网膜蛋白(calretinin) F:CD99
患者男,53岁,左臀部皮下发现孤立性肿块3年,肿块直径约3.5 cm。大体检查:肿瘤卵圆形,边界清楚,似有纤维性包膜,质硬,切面呈灰白色石灰样。
光镜下:肿瘤周边可见骨小梁,肿瘤由多个细胞密度不均的小叶组成,瘤细胞呈短条束状,网格状排列,瘤细胞间见胶原纤维,部分似骨样组织,可见黏液样基质,核分裂象少见。最可能的诊断是
A:孤立性纤维源性肿瘤 B:软组织骨化性纤维黏液样肿瘤 C:骨化性肌炎 D:软组织骨肉瘤 E:硬化性上皮样纤维肉瘤
患者男,53岁,左臀部皮下发现孤立性肿块3年,肿块直径约3.5 cm。大体检查:肿瘤卵圆形,边界清楚,似有纤维性包膜,质硬,切面呈灰白色石灰样。
关于该肿瘤的预后,叙述正确的是
A:属于良性肿瘤,手术切除后不复发 B:局部复发率达50% C:转移率达40% D:低度恶性或中间型肿瘤 E:病死率高
患者女,48岁,因“不规则阴道出血2个月”就诊。B超提示“子宫肌瘤”。腹腔镜下行子宫肿瘤切除术。巨检:碎肌性组织9 cmx7 cmx5 cm,肿块灰白,质稍软,质地均匀,部分可见边界。)
该肿瘤的生物学行为及治疗建议是
A:低度恶性,建议扩大子宫切除+双附件切除 B:高度恶性,建议广泛性子宫切除+双附件切除+淋巴结清扫 C:生物学行为不能确定,建议单纯肿瘤切除 D:生物学行为不能确定,建议子宫切除 E:良性肿瘤,不需其他治疗 F:良性肿瘤,有可能复发,建议随访
患者女,56岁,因“右乳外上象限肿物1周”来诊。查体:肿物活动度尚可,腋下触诊及B型超声均未见明显肿大淋巴结。无乳腺癌及肿瘤家族史,患者自身无乳腺疾病史。术前肿物粗针穿刺活检诊断为浸润性癌,行乳房单纯切除术,术中前哨淋巴结快速冷冻检查。大体检查:乳腺肿物2.9 cmx1.9 cmx1.5 cm,边界尚清,质硬,切面灰白色。
确诊依据除外
A:肿瘤细胞推挤周围乳腺组织形成较清楚的边界 B:肿瘤细胞有异型性,形态不一,缺乏规律性的结构特征 C:肿瘤细胞排列成簇状,小梁状 D:没有坏死 E:见腺管样结构
某女,46岁,胃癌术后2年,现发现双侧卵巢对称性增大,直径10cm,卵巢保持固有外形,表面光滑,切面实性,灰白色,质硬。
此肿瘤内的印戒样细胞胞质内富含
A:糖原 B:脂质 C:黏液 D:水肿液 E:脂肪
某女,46岁,胃癌术后2年,现发现双侧卵巢对称性增大,直径10cm,卵巢保持固有外形,表面光滑,切面实性,灰白色,质硬。
如本瘤的形态表现为管状Krukenberg瘤亚型,即肿瘤细胞呈明显的管状排列,间质黄素化。需要与以下哪一肿瘤进行鉴别
A:颗粒细胞瘤 B:卵泡膜细胞瘤 C:内胚窦瘤 D:Sertoli-Leydig细胞肿瘤 E:胚胎性癌
某女,46岁,胃癌术后2年,现发现双侧卵巢对称性增大,直径10cm,卵巢保持固有外形,表面光滑,切面实性,灰白色,质硬。
镜下见肿瘤细胞核居一侧,印戒样,胞质丰富淡染,单个或成群分布,间质纤维增生,此时应诊断为
A:黏液性腺癌 B:Krukenberg瘤 C:白血病 D:性索间质肿瘤 E:淋巴瘤
患者女,21岁,因“腹部不适6个月”来诊。B型超声:腹腔多发性肿瘤。术中发现盆腔、腹膜和卵巢形成多个肿瘤结节,肿瘤灰白色,外表光滑,质地坚实。
病理诊断考虑为(提示 光镜下,肿瘤细胞形态如图所示。) 
A:小细胞癌 B:幼年型颗粒细胞瘤 C:促结缔组织增生性小圆细胞肿瘤 D:淋巴瘤 E:骨外尤文肉瘤/外周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