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企业大批量,单一生产某种产品,该企业为了编制年度生产计划和季度生产计划,进行生产能力核算。该企业全年制度工作日为250天,两班制,每班工作8小时。其中已知:某铣工车间共有铣床10台,设备计划修理时间占有效工作时间的10%,单件产品时间定额为0.5小时;某钳工车间生产面积200平米,每件产品占有生产面积5平米,单件产品时间定额为2小时。
该企业所核算生产能力的类型是( )。
A:计划生产能力 B:查定生产能力 C:设计生产能力 D:混合生产能力
某企业大批量,单一生产某种产品,该企业为了编制年度生产计划和季度生产计划,进行生产能力核算。该企业全年制度工作日为250天,两班制,每班工作8小时。其中已知:某铣工车间共有铣床10台,设备计划修理时间占有效工作时间的10%,单件产品时间定额为0.5小时;某钳工车间生产面积200平米,每件产品占有生产面积5平米,单件产品时间定额为2小时。
影响该企业生产能力的因素是( )。
A: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 B:固定资产的生产效率 C:固定资产的工作时间 D:固定资产的数量
某企业大批量生产某种单一产品,该企业为了编制下年度的年度,季度计划,正进行生产能力核算工作。该企业全年制度工作日为250天,两班制,每班有效工作时间7.5小时。已知:某车工车间共有车床20台,该车间单件产品时间定额为1小时;某钳工车间生产面积145平方米,每件产品占用生产面积5平方米,该车间单件产品时间定额为1.5小时。
该企业所核算生产能力的类型是( )。
A:计划生产能力 B:查定生产能力 C:设计生产能力 D:混合生产能力
某企业设有零部件生产车间和组装车间。其中,组装车间单位面积有效工作时间为每日8小时,车间生产面积为1000平方米,每件产品占用生产面积3.5平方米,每生产一件产品占用时间5小时。该企业预测2013年该产品售价为500元,单位变动费用为150元,总固定成本为400万元。为了提高自身的研发能力,该企业投入巨资改善自身的信息化水平,更多地使用专家系统来辅助开发工作,仿真模型技术部分替代了实物原型。 根据以上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该企业组装车间每天的生产能力为( )件。
A:600 B:457 C:560 D:781
某电池生产企业对其生产的A,B,C三种电池的生产过程能力进行评估。经随机抽样并计算,得出如下数据:A电池的过程能力指数为1.8,B电池的过程能力指数为0.7,C电池的设计寿命要求不低于8500小时,随机抽取的该电池样本的平均寿命为8860小时,样本标准偏差为120小时。 根据以上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根据B电池的生产过程能力指数,该企业可以采取的措施是( )。
A:若设计上允许,降低产品的技术要求 B:努力提高设备精度,并使工艺更为合理和有效 C:采取合并或减少工序等方法 D:降低原材料质量及加工性能
某企业大批量生产一种产品,该企业为了安排下年度的年度、季度生产任务,现在进行
生产能力核算工作。该企业全年制度工作日为 250 天,实行两班制工作模式,每班工作有效
工作时间为 7.5 小时。车工车间共有车庆 20 台,该车间单件产品时间定额为 1 小时;装配车
间生产面积为 120 平方米,每件产品占用生产面积为 3 平方米,该车间单件产品时间定额为
1.5 小时。
该企业安排下年度的年度、季度生产任务应该依据()制定。
A:查定生产能力 B:计划生产能力 C:设计生产能力 D:混合生产能力
某企业大批量生产一种产品,该企业为了安排下年度的年度、季度生产任务,现在进行
生产能力核算工作。该企业全年制度工作日为 250 天,实行两班制工作模式,每班工作有效
工作时间为 7.5 小时。车工车间共有车庆 20 台,该车间单件产品时间定额为 1 小时;装配车
间生产面积为 120 平方米,每件产品占用生产面积为 3 平方米,该车间单件产品时间定额为
1.5 小时。
影响该企业生产能力的因素是该企业的()。
A:固定资产的价格 B:固定资产的生产效率 C:固定资产的工作时间 D:固定资产的数量
(三) 某灯具生产企业生产A、B、C三种灯具。为了了解和分析影响工序质量的指数,稳定和提升产品质量,有效配置生产结构,该企业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对三种灯具生产的过程能力进行评估。该企业经调查和计算得出:A种灯具的过程能力指数为1.8,B种灯具样本的平均寿命为9760小时,样本标准偏差为150小时,C种灯具的设计寿命为不低于9200小时,C种灯具的过程能力过剩。
针对C种灯具的过程能力过剩,企业可以采取的措施是( )。
A:提高产品的技术标准 B:合并或减少工序 C:提高设备精度,并使工艺更为合理和有效 D:提高原材料质量和加工性能
审核药品供应企业的质量保证能力是审其()
A:GSP或GMP认证是否通过 B:是否有质量管理机构 C:鉴定质量保证协议 D:审核上述三项
对供应商质量保证能力监控的目的有( )。
A:获得更多的价格好处 B:与供应商共同发现改进机会 C:确保最终产品质量 D:在供应商之间分配采购数量 E:防止供应商的质量保证能力出现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