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柱下钢筋混凝土独立锥形基础,基础底面尺寸为2.0mx2.5m。持力层为粉土,其下为淤泥质土软弱层。由柱底传来竖向力为F,力矩为M和水平剪力为V,如图18-12所示。计算基础自重和基础上的土重标准值的平均重度γ
=20kN/m
。 
当相应于作用的标准组合时的竖向力F
=905kN,弯矩M
=0,水平剪力V
=0,试问,软弱下卧层顶面处的附加压力标准值p
与自重压力标准值
之和p
+
(kPa),与下列何项数值最为接近?
A:123 B:128 C:133 D:136
某柱下钢筋混凝土独立锥形基础,基础底面尺寸为2.0mx2.5m。持力层为粉土,其下为淤泥质土软弱层。由柱底传来竖向力为F,力矩为M和水平剪力为V,如图18-12所示。计算基础自重和基础上的土重标准值的平均重度γ
=20kN/m
。 
在淤泥质土软弱下卧层顶面处,经深度修正后,其地基承载力特征值
(kPa),与下列何项数值最为接近?
A:124 B:126 C:136 D:141
某建筑桩基承台承受上部结构传来相应于作用的标准组合时的竖向力F
=5500kN,承台尺寸为AxB=5.40mx4.86m,承台高H=1.0m,桩群外缘矩形底面的长,短边边长A
xB
=4.80mx4.26m。桩基承台的地基地面标高为+_0.000,地下水位为-3.31m,土层分布见图18-14所示。桩顶标高为-6.64m,桩长16.5m,桩径600mm,桩进入中砂持力层1.5m,桩端持力层下存在软弱下卧层。 提示:按《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2008)计算。 
若γ
=10kN/m
,软弱下卧层顶部经深度修正后的
(kPa),与下列何项数值最为接近?
A:350 B:283 C:330 D:273
软弱夹层结构面抗剪断强度的取值原则为()。
A:根据软弱夹层的类型和厚度的总体地质特征进行调整,提出地质建议值 B:软弱夹层应根据岩块岩屑型、岩屑夹泥型、泥夹岩屑型和泥型四类分别取值 C:硬性结构面抗剪断强度参数按峰值平均值,抗剪强度参数按残余强度最大值作为标准值 D:软弱结构面抗剪断强度参数按峰值强度小值平均值,抗剪强度参数按屈服强度平均值作为标准值
当坝基存在缓倾角软弱夹层时,不当的处理方法是()。
A:明挖、洞挖处理,将其全部挖除或沿缓倾角软弱夹层的倾向布置一定数量的纵横交错的平硐和斜硐,回填混凝土 B:在坝基范围内用若干大直径钢筋混凝土桩穿过缓倾角软弱夹层(带),将应力传至深部岩体 C:在坝基中用深挖齿墙截断缓倾角软弱夹层,使齿墙嵌入软弱夹层下部的完整岩体一定深度来满足坝基深层抗滑稳定要求 D:沿缓倾角软弱夹层开槽回填混凝土,使坝体荷载经混凝土塞传到新鲜基岩上
换土垫层处理软弱地基的做法和作用是( )。
A:在基础底面标高下挖去一定厚度的软弱土层,换填以夯实的灰土或三合土,其作用在于扩大基础底面积以便降低作用于软弱土层单位面积上的压力 B:在基础底面下挖去厚约100mm的软弱土层,铺设混凝土垫层或三合土垫层,其作用在于提高地基承载力,减少基础沉降量 C:在基础底面下挖去厚约100mm的软弱土层,铺设混凝土垫层或三合土垫层,其作用在于改善基坑底面的施工条件 D:将基础下一定范围内的软弱土挖去,然后回填以砂、碎石或素土并加以夯实或振密,其主要作用在于提高地基承载力,减少基础沉降量
一般来说,岩层的()或其它软弱岩性带都是抗剪性低的软弱面。
A:层面 B:裂隙面 C:断层面 D:软弱夹层
下列哪些选项是软弱夹层抗剪强度取值应考虑的因素?()
A:软弱夹层的位置 B:软弱夹层的长度 C:软弱夹层的类型 D:软弱夹层的厚度及起伏差
换土垫层处理软弱地基的做法和作用是()。
A:在基础底面标高下挖去一定厚度的软弱土层,换填以夯实的灰土或三合土,其作用在于扩大基础底面积以便降低作用于软弱土层单位面积上的压力 B:在基础底面下挖去厚约100mm的软弱土层,铺设混凝土垫层或三合土垫层,其作用在于提高地基承载力,减少基础沉降量 C:在基础底面下挖去厚约100mm的软弱土层,铺设混凝土垫层或三合土垫层,其作用在于改善基坑底面的施工条件 D:将基础下一定范围内的软弱土挖去,然后回填以砂、碎石或素土并加以夯实或振密,其主要作用在于提高地基承载力,减少基础沉降量
下列关于软弱下卧层强度验算方法的论述中,错误的是( )。
A:附加压力的扩散是按弹性理论应力分布原理计算的 B:软弱下卧层的强度需要经过深度修正和宽度修正 C:基础底面下持力层的厚度与基础宽度之比小于0.25时,可按照下卧层的地基承载力验算基础底面的尺寸 D:基础底面下持力层的厚度与基础宽度之比大于0.50时,不需要考虑软弱下卧层的影响,可只按照持力层的地基承载力验算基础底面的尺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