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男,38岁,渔民。持续畏寒,高热5 d入院。查体:体温39.6 ℃,血压16/11 kPa(1 mmHg=0.133 kPa),精神萎靡,反应迟钝。肝未触及,脾肋下2 cm,质中等。血白细胞3.4x10
/L,中性粒细胞0.67,淋巴细胞0.33。给予氨苄西林6.0 g/d,环丙沙星0.4 g/d,治疗1周后热型改变,体温常于下午升高,伴畏寒,午夜汗出热退。继续原方案抗炎1周,发热无缓解。
若该患者改用吡喹酮治疗后痊愈,则该疾病的传播途径包括
A:经土壤传播 B:经接触疫水传播 C:经饮用水传播 D:经动物媒介机械性传播 E:经生物学传播 F:经食物传播 G:经输血传播
患者男,45岁。主因电击伤致心跳呼吸骤停送入急诊科,经抢救恢复自主呼吸和心跳,给患者使用巴比妥类药物,戴冰帽,放冰袋(颈部,腋窝,腹股沟等)降温等脑复苏治疗,心肺脑复苏后经过复苏后的治疗和护理,患者无并发症痊愈出院。
患者出院后,易出现的并发症是
A:血,气胸 B:肋骨骨折 C:胃内容物反流 D:感染,急性肾衰竭,压疮等 E:胸骨骨折
即将痊愈或已经痊愈的疾病再度发作是指
A:感而即发 B:伏而后发 C:徐发 D:继发 E:复发
药物作用靶点取决于致病相关基因。例如一疾病的致病相关基因是X1,X2和X3,某治疗药物系针对致病基因X3为靶点,且为无活性的前药,在体内经过A→B→C途径代谢成活性形式,作用于靶点X3。不同患者用药效果截然不同。
给予致病基因为X1或X2的患者用药,结果是
A:无效 B:效果良好 C:无效,缘于非此药的作用靶点 D:无效,缘于体内不能代谢为活性形式 E:基因变异影响药物结合靶点,药效不理想,剂量要调整
药物作用靶点取决于致病相关基因。例如一疾病的致病相关基因是X1,X2和X3,某治疗药物系针对致病基因X3为靶点,且为无活性的前药,在体内经过A→B→C途径代谢成活性形式,作用于靶点X3。不同患者用药效果截然不同。
给予致病基因为X3,但有变异的患者用药,结果是
A:致病基因不同,无效 B:针对作用靶点,效果良好 C:无此药的作用靶点,无效 D:不能代谢为活性形式,无效 E:基因变异影响药物结合靶点,药效不理想,剂量要调整
药物作用靶点取决于致病相关基因。例如一疾病的致病相关基因是X1,X2和X3,某治疗药物系针对致病基因X3为靶点,且为无活性的前药,在体内经过A→B→C途径代谢成活性形式,作用于靶点X3。不同患者用药效果截然不同。
给予致病基因为X3,且药酶基因A,B,C均无突变的患者,结果是
A:非致病基因,无效 B:正中作用靶点,效果良好 C:无效,非此药作用靶点 D:无效,缘于体内不能代谢 E:基因变异影响药物结合靶点,药效不理想
即将痊愈或已经痊愈的疾病再度发作是指()
A:感而即发 B:伏而后发 C:徐发 D:继发 E:复发
即将痊愈或已经痊愈的疾病再度发作是指()
A:感而即发 B:伏而后发 C:徐发 D:继发 E: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