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本身是独立于大自然的一员
机床构件本身的刚度主要取决于()。
A:构件本身材料的性质 B:构件截面的形状 C:构件的尺寸精度 D:构件的壁厚 E:加强筋(筋板)的位置和布置
马克思指出:“一个社会即使探索到了本身运动的自然规律,……它还是既不能跳过也不能用法令取消自然的发展阶段。但是它能缩短和减轻分娩的痛苦。”这表明
A: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 B:社会发展过程与自然界演变过程一样都是自觉的 C:人的自觉选择在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 D:人类总体历史进程是不可超越的
夸美纽斯指出:“凡是需要知道的事物,都要通过事物本身来进行教学;那就是说,应该尽可能地把事物本身或代替它的图像放在面前,让学生去看看、摸摸、听听、闻闻等等。”乌申斯基进一步指出:“一般说来,儿童是依靠形式、颜色、声音和感觉来进行思维的。”“逻辑不是别的东西,而是自然界里的事物和现象的联系在我们头脑中的反映。”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重视运用( )
A:直观性原则 B:巩固性原则 C:量力性原则 D:教育适应自然性原则
恩格斯指出:“人的思维最本质最切近的基础,正是人引起的自然界的变化,页不单独是自然界本身。”这一论断表明
A: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和来源 B:自然界是认识的基础和来源 C:认识是反映性和创造性的统一 D:自然界是实践和认识的对象
月亮本身是不发光的,但皓月当空,使人感到它是个发光的天体;本来是地球围绕太阳转,但看起来却是太阳围绕地球转;电闪和雷鸣本是同时发生的,但我们总是先看到电闪然后听到雷鸣。无怪乎达尔文这样说:“大自然一有机会就要说谎。”
对“大自然一有机会就要说谎。”这句话理解正确的是( )。
A:自然的奥秘需要人类不断探索 B:自然界会给人类不断造成假象 C:不光是人类连大自然也会说谎 D:自然界很奇妙,人很难完全认识
为什么要保护自然?近年来,关于这个问题的争论实质上已经变成两种观点之间的辩论。一些人认为保护自然是为了自然本身,即自然的内在价值;另一些人则认为保护自然是为了人类自己的利益,即自然的使用价值。
自然使用价值的支持者们认为,为了自然本身的利益而保护自然并不能有效阻止物种灭绝的趋势,自然环境的保护应当通过和产业界合作产生最大化的影响,通过让人们更直接地关注和生活紧密相关的问题(如食品和饮用水安全),进一步扩大人们对环境保护的支持;而内在价值的倡导者们则坚持认为,关于保护自然的伦理道德论据已然充分,和产业界合作会将环境保护工作出卖给环境问题的始作俑者,况且社会已经非常关注环境保护了。
然而不幸的是,这一开始时尚且理性温和的辩论,逐渐沦为一场在大学、研究机构、环境保护组织、学术会议以至媒体中广泛进行的尖酸刻薄的个人论战。这种情况可能正在扼杀有益的言论,影响环境保护的经费筹措并使实践层面的环保工作停滞不前。
另一个问题的存在有一点______,那就是争论由少数人主导,且几乎都是男性。这说明了一个更大的问题:性别和文化的偏见,也在不断阻碍实际的环境保护工作开展。
环境保护时常会遇到现实世界中各种观点和价值观的挑战。为了处理和吸纳这些观点和价值观,在描绘这一领域的未来时,需要科学家和实践工作者更加包容的态度以及处理环境问题更加包容的方式。
在对环境保护科学家的科研训练中,应当更加精确地描绘这一领域悠久的、全球的共同参与的历史进程,介绍数个世纪以来人类珍爱自然、保护自然的各种方法,还需要在会议和媒体上举办更多的论坛,让人们听到不同性别不同文化背景的环境领域科学家和实践工作者的声音。同时,要动员环保科学家及实践工作者积极参与媒体的相关活动,使得媒体报道能够反映全面真实的观点,而非少数人的一家之言。环境保护组织和科学家们应当欢迎所有的环境保护执行机构,无论是公司、政府机关,还是zōng jiāo 组织、有志之士,无论有功利目的的,还是纯公益的,和衷共济地将环境保护工作推向前进。要让环境保护不再停留在学理辩论的层面,而是对工作的有效性进行精细严格的评价,从而建立起能容纳不同性别、不同文化、不同年龄和不同价值观的环境保护规范。
下列选项中,属于作者为改变自然保护现状提出的对策是( )[2017增]
A:对公众进行科普宣传,让其了解环境保护的历史和各种工作方法 B:通过会议和媒体举办论坛,倾听来自不同性别不同文化的公众声音 C:环境保护组织和科学家们应接纳所有环境保护执行机构共同参与 D:鼓励专业人士进一步展开论争,以提升环境保护认识的理论高度
居里夫人说,我认定科学本身就具有伟大的美。一位从事研究工作的科学家,不仅是一个技术人员,并且他是一个小孩儿,在大自然的景色中,好像迷醉于神话故事一般。这种魅力,就是使我终生能够在实验室里埋头工作的主要原因。 作者说,从事研究工作的科学家“是一个小孩”,意在说明( )
A:科学本身具有伟大的美 B:科学家对所从事的工作达到迷醉的程度 C:科学家一直沉醉于在实验室埋头工作 D:小孩迷醉于大自然的美景如同进入神话境界
材料三: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 72-75 题。
中医是中华传统文化最优秀的部分, 它不仅是中医人的, 也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 甚
至是全世界人民的宝藏。 近一百年来, 许多人固执地相信用西医的方法可以发掘和提高中医,
这使中医受到的是教条式的轻视和文化摧残。
德国慕尼黑大学曼 ?波克特教授是著名医学家、汉学家,既熟悉西医,又坚持研究中医
几十年。他在接受《科技中国》记者的专访时说: “我一再强调中医是一门成熟的科学。这
是我几十年研究而得出的结论。 中国自己不把中医药学当成科学, 不重视中医药的发展, 其
根源是有文化自卑感。中医是一种内容最丰富、最有条理、最有效的医药科学。而西医学的
发展只有几百年的历史,大踏步发展只有几十年。 ”的确,中医学虽然产生于古代,但它的
理论并不落后,甚至代表了未来医学的发展方向。
中医学认为人是自然的人,把人的发展看作是大自然自身运动变化的结果, “人以天地
之气生,四时之法成 ”,人必须通过 “升降出入 ”,与大自然不断交换物质,以此保持生命的
正常状态。 人内在的脏腑与自然天地四时之气相通相应, 平衡协调, 这是从生态和谐的角度
认识生命。同时,中医学强调 “天地之间人最贵 ”,人是有精神灵魂的,精神寓于形体之内,
是形体的主宰。中医的诊疗措施完全是以人为本,望、闻、问、切的诊判方法体现出中医是
地地道道的人的医学,也实实在在透射出中医包蕴的人文精神。
中医认为人体经常处于 “健康 ”与“疾病 ” 两种状态互相转化的过程中。因此中医说的疾
病,多不是固定不变的病灶,而是可以转化的不健康状态。有些疾病已成病灶,中医也强调
病灶的可转化性,比如,胸痹虽然略同于冠心病,但是,中医认为它是可通的 “痹 ”,而不是
具体病灶形态。 一个人的气滞、 痰凝、血瘀, 虽然都可能形成病灶, 但中医强调其可散可消,
着眼点在可转化,而不是研究病灶内部结构。这样动态辨证的认识疾病,与西医的 “头痛医
头脚痛医脚 ”是完全不同的。
人类生命现象是极为复杂的,疾病过程也是极为复杂的过程。中医重视研究 “复杂 ”,把
天时地利、人体素质、饮食劳倦、情志苦欲、治疗反应等等,都纳入进来观察疾病,作为疾
病判断治疗的依据。 而且中医主张在没有形成病灶之前, 就要根据征候, 辨证论治, 推崇 “治
未病 ”,而这正是未来医学追求的理想境界。
中医药学是一个独特的学术体系, 现代中国人还远没有认识到它的优秀价值, 我们应该
正确认识中医,大力宣传和发展中医药学,弘扬伟大的中医传统文化。
下面不能支持中医认为 “人是自然的人 ,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 ”的一项是
A:中医把人的发展看作是自然自身运动变化的结果 B:中医强调天地之间人最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C:中医望、闻、问、切的诊断方法体现出中医是人的医学 D:中医认为人内在的脏腑与自然天地四时之气相通相应 ,平衡协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