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公司用甲材料生产X产品,甲材料标准价格是100元/千克,用量标准为5千克/件,公司所生产的A产品标准工资率为20元/小时,工时标准为1小时/件。假定本月投资A产品10000件,耗用甲材料60000千克,其实际价格为110元/千克;实际支付直接工人工资14万元。同时,M公司按经济用途对生产费用和期间费用进行了严格的区分和管理,从而有效提升了公司的盈利水平。根据以上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根据已知数据,M公司可采用( )对成本费用进行定量控制。

A:标准成本控制法 B:责任成本控制法 C:作业成本法 D:目标成本控制法

M公司用甲材料生产X产品,甲材料标准价格是100元/千克,用量标准为5千克/件,公司所生产的A产品标准工资率为20元/小时,工时标准为1小时/件。假定本月投资A产品10000件,耗用甲材料60000千克,其实际价格为110元/千克;实际支付直接工人工资14万元。同时,M公司按经济用途对生产费用和期间费用进行了严格的区分和管理,从而有效提升了公司的盈利水平。根据以上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下列M公司的成本费用中,属于期间费用的是( )。

A:直接材料费用 B:销售费用 C:直接人工费用 D:财务费用

以下杂质检查采用的标准溶液是

澄清度检查中采用的浊度标准液

A:比色用氯化钴液,比色用硫酸铜液,比色用重铬酸钾液组成的混合溶液 B:比色用氯化钴液,比色用硫酸铜液,比色用铬酸钾液组成的混合溶液 C:硫酸肼溶液和乌洛托品溶液配成的浊度标准液 D:硫酸肼溶液和亚甲胺溶液配成的浊度标准液 E:稀焦糖溶液

费用确认的标准不包括( )。

A:按费用与收入的直接联系加以确认 B:直接作为当期费用确认 C:直接作为当期损益确认 D:按系统、合理的分摊方式确认

乙公司生产M产品,采用标准成本法进行成本管理。月标准总工时为23400小时,月标准变动制造费用总额为84240元。工时标准为22小时/件。假定乙公司本月实际生产M产品7500件,实际耗用总工时15000小时,实际发生变动制造费用57000元。

计算M产品的变动制造费用标准分配率。

乙公司生产M产品,采用标准成本法进行成本管理。月标准总工时为23400小时,月标准变动制造费用总额为84240元。工时标准为22小时/件。假定乙公司本月实际生产M产品7500件,实际耗用总工时15000小时,实际发生变动制造费用57000元。

计算M产品的变动制造费用实际分配率。

乙公司生产M产品,采用标准成本法进行成本管理。月标准总工时为23400小时,月标准变动制造费用总额为84240元。工时标准为22小时/件。假定乙公司本月实际生产M产品7500件,实际耗用总工时15000小时,实际发生变动制造费用57000元。

计算M产品的变动制造费用成本差异。

乙公司生产M产品,采用标准成本法进行成本管理。月标准总工时为23400小时,月标准变动制造费用总额为84240元。工时标准为22小时/件。假定乙公司本月实际生产M产品7500件,实际耗用总工时15000小时,实际发生变动制造费用57000元。

计算M产品的变动制造费用效率差异。

食品安全标准在内的任何强制性技术标准的制定,必然建立在“可标准化程度”这一概念基础上。这是为研究某领域是否适合以单一标准进行一体化治理所创造的分析工具,其含义是指“管制者在事前能否以适当的成本识别被管制行为的类型及其后果,以便更有效地进行统一执法”。_______某领域风险类型单一,致害原理相同,_______致害性呈匀质化分布,表明其可标准化程度较高,反之,则较低。风险行为的可标准化程度高低决定了其是否适合以“一刀切”的强制性标准进行一体化治理。   对于可标准化程度较高的食品风险而言,理想意义上的立法设计应通过全面风险评估,以社会总风险最小化为目标,设定“社会最优”的食品安全标准,并交由行政机关统一实施。作为实施层面的“查漏机制”,私法仅在食品安全标准未被执行的情况下,通过民事诉讼发挥私人监控优势及其责任威慑效果,督促行为人积极遵守既定的食品安全标准。在这样的公私法合作框架下,遵守食品安全标准的事实将作为免除民事责任的抗辩事由,违反食品安全标准的行为也将在私法上得到直接评价。因为“社会最优”标准的设定已经过全面权衡和通盘考虑,并选取了社会可接受的最佳标准。   由于食品风险本身的特殊性,理想意义上的“社会最优”标准固然不是零风险标准,但该标准的设定必然经过全面风险评估和收益权衡。正如社会最优的农药残留标准仍有剩余风险,但若执行零残留标准,人类将面临更严重的食物短缺风险,因而该标准的制定需要全面权衡农药残留的致害成本和农药带来的农作物增产收益。这背后是一种社会总成本与总收益的权衡。符合社会最优标准的食品固然仍可能致害,但此种加害行为已不具有法律上的可归责性,这是人类追求社会总体福利最大化而必须承受的副产品。   如此看来,法学家们显然是基于理想意义上的立法设计才形成了这样的认识,我国现有且未来将要制定的食品安全标准,均属社会最优标准。但实际上,参与立法的学者可能自信。社会最优标准属于纯粹的专业技术判断,用经济学术语表述,即“社会总成本最小化”的标准--其在风险行为的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时达到。通俗地讲,当再提高一个单位的食品安全标准将会增加社会总成本时,便达到了社会最优标准。由于社会最优标准的等级和精准度要求极高,现实中多数食品安全标准都难以企及。这一方面是因为食品风险可标准化程度的制约,另一方面是因为工业化时代的食品安全风险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这给科学上的因果关系判断提出了极大挑战,设定食品安全标准所依赖的风险评估和成本-收益衡量也因此面临技术上的不确定性。当技术理性无法提供准确的决策依据时,标准制定者的政策决断和抽象价值判断就变得不可或缺。因此,现实世界中的食品安全标准注定是一个兼具技术性和政策性的双重判断。尤其是在各类产业政策导向和利益集团博弈条件下,具有利益分配效果的食品安全标准的制定更是难以达到所谓“社会最优”的目标。

对文中所说“可标准化程度”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便于管制者用适当的成本识别与管制 B:是制定强制性技术标准的基础 C:运用得当有利于有效进行统一执法 D:便于管制者控制风险产生的后果

汤姆的目标与控制 汤姆担任这家工厂的厂长已经一年多了。他刚看了工厂有关今年实现 目标状况的统计资料,厂里各方面工作的进展出乎意料之外,他为此 气得说不出一句话来。他记得就任厂长后的第一件事就是亲自制定了 工厂的一系列计划目标。具体地说,他要解决工厂的浪费问题,要解 决职工超时工作的问题,要减少废料的运输费问题。他具体规定:在 一年内要把购买原材料的费用降低 10%~15% ;把用于支付工人超时工作 的费用从原先的11万美元减少到6万美元,要把废料运输费用降低 3%。 他把这些具体目标告诉了下属有关方面的负责人。 然而,他刚看过的年终统计资料却大大出乎他的意料之外。原材料的 浪费比去年更为严重,原材料的浪费率竟占总额的 16%;职工超时费用 亦只降到9万美元,远没有到达原定的目标;运输费用也根本没有降 低。 他把这些状况告诉了负责的生产副厂长,并严肃批评了这位副厂长。 但副厂长争辩说:“我曾对工人强调过要注意减少浪费的问题,我原 以为工人也会按我的要求去做的。”人事部门的负责人也附和着说: “我已经为削减超时的费用作了最大的努力。只对那些务必支付的款 项才支付。”而负责运输方面的负责人则说:“我对未能把运输费用 减下来并不感到意外,我已经想尽了一切办法。我预测,明年的运输 费用可能要升3%~4% 。” 在分别与有关方面的负责人交谈之后,汤姆又把他们召集起来布置新 的要求,他说:“生产部门必须要把原材料的费用降低 10%,人事部门 必须要把超时费用降低到 7万美元;即使是运输费用要提高,但也决 不能超过今年的标准。这就是我们明年的目标。我到明年底再看你们 的结果!”

汤姆的控制标准属于:( )

A:时光标准 B:数量标准 C:质量标准 D:成本标准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