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的自转是指地球绕着()不停地旋转.
地球在不停的自转,它自转的方向是怎样的方向?
围绕在地球周围的厚厚的大气中,时刻不停地进行着各种不同的物理过程,产生了各种物理现象,并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形成和变化产生深刻的影响。
根据图中昼夜的阴晴情况,判断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若在苏南盛夏,甲地闷热难挡 B:若在苏北冬季,乙地人此日感觉稍暖 C:丙图常见于我国西北地区 D:假设四图连续出现在某地的四天中,丁日气温日较差最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7~10题。
太阳风
太阳风是1958年由人造卫星测得,并为美国科学家柏克等人首先发现的。1962年,“水手2号”飞船获得的资料进一步证实了太阳风的存在。1964年,英国著名科幻作家阿瑟·克拉克发表了一篇杰作《太阳帆船》,公开提出利用太阳光子流形成的太阳风扬帆碧空,实现星际航行。这个设想很有“刺激性”,很鼓舞人。1994年11月2日,美国航天航空局为此专门发射了一艘无人驾驶的宇宙飞船,耗资两亿美元,用来对太阳风进行为期3年以上的观测研究。
那么,什么是太阳风呢所谓太阳风,指的是______太阳是由太阳核、对流层、光球层、色球层和日冕层共同组成的。日冕层是太阳大气的最外层,由稀薄的等离子体组成,粒子密度为每立方厘米1000万至10000万个,温度约为15000摄氏度。由于太阳温度极高,引起日冕连续不断地向外膨胀,驱使这些由低能电子和质子组成的等离子体不停地向行星际空间运动。这些带电粒子运动的速度达到每秒350千米以上,最高每秒达1000千米。尽管太阳的引力比地球的引力要大28倍,但这样高速的粒子流仍有一部分要冲脱太阳的引力,像阵阵狂风那样不停地“吹”向行星际空间,所以人们形象地称之为“太阳风”。
科学家根据对太阳风的基本特征的了解,现已查明:太阳风的来源来自“冕洞”。“冕洞”是日冕表面温度和密度都较低的部分,在X光射线和紫外线下看起来比周围地带要暗,就像一个个黑洞,不间断地出现在太阳“两极”地区。随着太阳旋转而旋转的冕硐,如同草地上浇水的水龙头,把太阳内部爆发产生的“高速等离子流”抛向太空。由于太阳自转会合周期为27天,因此,每隔27天,源于冕洞的“太阳风”就会“扫过”或“吹向”地球一次。太阳风从太阳“吹”向地球,一般只需要5至6天的时间。它一直可以“吹送”到冥王星轨道以外“日冥距离”(约合50个天文单位,即50×1.49亿公里)的4倍处,才被星际气体所制止。
强劲的太阳风“吹”向地球的时候,会对地球产生一系列的影响。最明显的是引起地球磁场的变化。强大的太阳风能够破坏原来条形磁铁式的磁场,将它压得扁而不对称,形成一个固定的区域——磁层。磁层的外形像一只头朝太阳的“蝉”,“尾部”拖得很长很长。而太阳风的带电粒子流还可以激发地球上南北极及其附近上空的空气分子和原子。这些微粒受激后,能发出多种形态的极光。巨大的冲击还能强烈地扭曲磁场,产生被称为“杀手”的电子湍流。这种电子湍流不但能钻进卫星内部造成永久性破坏,还能切断变电器及电力传送设施,造成地面电力系统全面崩溃。太阳风的带电粒子流还会使地球上空电离层受到干扰,引起磁暴,给无线电短波通信、电视、航空和航海事业带来不利影响。太阳风也会引发磁层亚暴。在磁层亚暴期间,距离地球表面36000千米的高空处可能会产生强烈的真空放电和__电弧,给同步轨道上的卫星带来灾难,甚至导致卫星陨灭。1998年5月发生的一次太阳风使美国发射的一颗通信卫星失误,导致美国4000万个寻呼用户无法收到信息。
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地球磁场原本是条形式的。 B:磁层中有固定的区域,其形状是扁而不对称的。 C:没有太阳风的影响,地球磁场是不会变化的。 D:地球磁层的形成需要具备强大的太阳风和地球磁场两个因素。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7~10题。
太阳风
太阳风是1958年由人造卫星测得,并为美国科学家柏克等人首先发现的。1962年,“水手2号”飞船获得的资料进一步证实了太阳风的存在。1964年,英国著名科幻作家阿瑟·克拉克发表了一篇杰作《太阳帆船》,公开提出利用太阳光子流形成的太阳风扬帆碧空,实现星际航行。这个设想很有“刺激性”,很鼓舞人。1994年11月2日,美国航天航空局为此专门发射了一艘无人驾驶的宇宙飞船,耗资两亿美元,用来对太阳风进行为期3年以上的观测研究。
那么,什么是太阳风呢所谓太阳风,指的是______太阳是由太阳核、对流层、光球层、色球层和日冕层共同组成的。日冕层是太阳大气的最外层,由稀薄的等离子体组成,粒子密度为每立方厘米1000万至10000万个,温度约为15000摄氏度。由于太阳温度极高,引起日冕连续不断地向外膨胀,驱使这些由低能电子和质子组成的等离子体不停地向行星际空间运动。这些带电粒子运动的速度达到每秒350千米以上,最高每秒达1000千米。尽管太阳的引力比地球的引力要大28倍,但这样高速的粒子流仍有一部分要冲脱太阳的引力,像阵阵狂风那样不停地“吹”向行星际空间,所以人们形象地称之为“太阳风”。
科学家根据对太阳风的基本特征的了解,现已查明:太阳风的来源来自“冕洞”。“冕洞”是日冕表面温度和密度都较低的部分,在X光射线和紫外线下看起来比周围地带要暗,就像一个个黑洞,不间断地出现在太阳“两极”地区。随着太阳旋转而旋转的冕硐,如同草地上浇水的水龙头,把太阳内部爆发产生的“高速等离子流”抛向太空。由于太阳自转会合周期为27天,因此,每隔27天,源于冕洞的“太阳风”就会“扫过”或“吹向”地球一次。太阳风从太阳“吹”向地球,一般只需要5至6天的时间。它一直可以“吹送”到冥王星轨道以外“日冥距离”(约合50个天文单位,即50×1.49亿公里)的4倍处,才被星际气体所制止。
强劲的太阳风“吹”向地球的时候,会对地球产生一系列的影响。最明显的是引起地球磁场的变化。强大的太阳风能够破坏原来条形磁铁式的磁场,将它压得扁而不对称,形成一个固定的区域——磁层。磁层的外形像一只头朝太阳的“蝉”,“尾部”拖得很长很长。而太阳风的带电粒子流还可以激发地球上南北极及其附近上空的空气分子和原子。这些微粒受激后,能发出多种形态的极光。巨大的冲击还能强烈地扭曲磁场,产生被称为“杀手”的电子湍流。这种电子湍流不但能钻进卫星内部造成永久性破坏,还能切断变电器及电力传送设施,造成地面电力系统全面崩溃。太阳风的带电粒子流还会使地球上空电离层受到干扰,引起磁暴,给无线电短波通信、电视、航空和航海事业带来不利影响。太阳风也会引发磁层亚暴。在磁层亚暴期间,距离地球表面36000千米的高空处可能会产生强烈的真空放电和__电弧,给同步轨道上的卫星带来灾难,甚至导致卫星陨灭。1998年5月发生的一次太阳风使美国发射的一颗通信卫星失误,导致美国4000万个寻呼用户无法收到信息。 |
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错误的一项是( )
A:强劲的太阳风一旦引发磁层亚暴,将导致地球同步轨道上的卫星失灵甚至陨灭。 B:开展对太阳风的研究工作,对于无线电广播通信、电视、航天航空和航海事业的发展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C:地球南北极一带上空的空气分子和原子受到太阳风的带电粒子流的激发,是多种形态的极光形成的重要原因。 D:对太阳风的研究,可以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如何减轻太阳风对地球的不利影响,另一方面是如何利用太阳风蕴藏的巨大潜能。
地球不停自转的最大地理意义是:
A:天气变化 B:冷热交替 C:昼夜更替 D:四季更替
近来媒体的有关报道引起了人们对“数字地球”这一概念的兴趣,那么究竟什么是数字地球呢为有效研究和解决有关地球重大问题,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在积极发展和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如以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为代表的地球信息技术,以数字的方式获取、处理和应用关于地球自然和人文因素的空间数据,并以此为基础提出解决资源环境问题的科学方案和有力措施,增强对重大自然灾害的快速反应能力。与此同时,信
息技术革命席卷全球,使人类对地球空间数据进行处理、分析的技术手段和观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这种情况下,近年来人们设想有关地球的大量的多分辨率的、三维的、动态的数据按地理坐标集成起来,形成一个数字地球。借助于这个数字地球,人们无论走到哪里,都可以按地理坐标了解地球上任何一处、任何方面的信息数字地球是对真实地球及其相关现象统一性的数字化重现和认识,核心思想有两点:一是用数字化手段统一性处理地球问题;二是最大限度地利用信息资源数字地球由下列体系构成:数据获取与更新体系、数据处理与存储体系、信息提取与分析体系、数据与信息传播体系、数据库体系、网络体系、专用软件体系等。数字地球可以包容80%以上的人类信息资源,是未来信息资源的主体核心,是信息高速公路上的“车”和“货”
专家指出,数字地球这一概念的提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新技术革命的一个自然发展。无论是否提出数字地球的概念,地球信息集成和整体化工作都是当前地球科学和信息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数字地球并非一个孤立的科技项目和技术目标,而是以信息高速公路和国家空间数据基础设施为依托的具有整体性、异向性的战略思想
“数字地球”一词的意思是()。
A:以数字的方式获取、处理和应用关于地球自然和人文因素的空间数据 B:对真实地球及其相关现象统一性的数字化重现认识和应用 C:人类对地球空间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的技术手段 D:全球定位系统为代表的地球信息技术
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球自转偏向力对风向产生影响,下列哪个是正确的() 。
A:北半球,地球自转偏向力使得气流向东偏转 B:北半球,地球自转偏向力使得气流向西偏转 C:北半球,地球自转偏向力使得气流先向东再向西偏转 D:南半球,地球自转偏向力使得气流向东偏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