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柱子吊装时的安全的表述,正确的有( )。
A:吊装前要检查柱脚或杯底的平直度 B:吊装前要搭设操作平台或脚手架,操作人员应在架子上操作 C:柱子临时固定用的楔子,每边不少于2个 D:无论是有缆风绳或无缆风绳校正,都应在吊装完后,立即进行,其间隔不得过长 E:吊装前要挂好安全网,安全网要随吊装面移动而增加
采用单机吊装柱子,用旋转法起吊时,柱子绑扎点、柱脚中心和杯口中心三者的关系应该是:()
A:柱子绑扎点、柱脚中心和杯口中心三点共圆 B:柱子绑扎点、柱顶中心和杯口中心三点共圆 C:柱子绑扎点和杯口中心二点共圆 D:柱子绑扎点和柱脚中心二点共圆
在柱子吊装时,采用斜吊绑扎法的条件是:
A:柱平卧起吊时抗弯承载力满足要求 B:柱平卧起吊时抗弯承载力不满足要求 C:柱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强度50% D:柱身较长,一点绑扎抗弯承载力不满足要求
2500年前诞生的《孙子兵法》(又称《孙武兵法》),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兵书,代表了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最高境界,但是它的作者究竟是谁?
司马迁在《史记·孙武吴起列传》中说,孙武和孙膑都确有其人,孙武生于春秋末期,孙膑则晚100多年,生于战国,各有兵法传世。由于孙武是春秋末期吴王的客卿,孙膑在战国中期的齐国担任过军师,因此班固在《汉书》中把孙武的兵法叫《吴孙子》,把孙膑的兵法《齐孙子》。《吴孙子》就是一直流传于世的《孙子兵法》,而《齐孙子》(《孙膑兵法》)在魏晋时已无记载。
唐宋以后,有人对《孙子兵法》及作者提出疑问,认为此书源于孙武,却完成于孙膑;也有人认认为先秦著作往往不是出自一人之手,唐代杜牧说,孙武的兵法原有数十万言,曹操削其繁剩,笔其精粹,以成此书;近代著名学者梁启超等不但怀疑《孙子兵法》其书为伪,甚至怀疑孙武、孙膑为同一人。
孙武与孙膑是否同为一人?他们各自是否都有兵书留世?此谜在20世纪70年代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的考古发掘中被解。1972年,临沂地区偶然发现一座汉墓,陪葬品中有大量竹简,其中包括《孙子兵法》(105枚)、《孙膑兵法》(232枚),这批竹简经刮削、烤炙而成,做工精细,两端平整,无刀削痕迹,系先用锯锯成而后锉磨而成。银雀山汉简的形制、书写格式、篇题的处理及各式符号的运用等,均符合汉代的简册制度。
临沂银雀山汉墓竹简带给世人最大的惊喜,莫过于还原了《孙子兵法》十三篇全貌以及《孙膑兵法》十六篇。经专家整理分析,银雀山竹简中的《孙子兵法》十三篇都有文字保存,这是现存最早的《孙子兵法》版本,大约成书于西汉初期,是最接近作者原始思想的版本,为校勘和研究《孙子兵法》提供了宝贵的资料,文献价值非同一般。竹简本《孙子兵法》计2300余字,现存内容与宋代版本相比,有100多处不同点,十分值得研究。
竹简本《孙膑兵法》整理出222枚,共得6000字以上,该兵法在消失了上千年后,失而复得。该书整理出上、下两编,上编可以确定属于《齐孙子》,共十五篇;下编是还不能确定属于《齐孙子》的论兵之作。竹简本篇数大大少于《艺文志》著录本,也不是完善的版本。这些实物证据揭示历史上的孙武、孙膑并非一人,也印证了司马迁《史记》中有关孙武、孙膑记载的真实性,《孙膑兵法》确有其书。
关于《孙子兵法》,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曾经失传上千年 B:班固称其为《吴孙子》 C:作者生活于战国时期 D:魏晋之后的史书中已无相关记载
根据以下文字,回答以下问题。
人类大约在10000年前,开始懂得种植作物和圈养牲畜,从而进入了农牧文明,但是,蚂蚁早在人类来到了这个星球上1亿多年以前,就已经开始种植蘑菇了。这种蚂蚁被称为“种植蚁”,它们专门在洞穴里,利用自己的粪便或者从树上拣来的废物,种植蘑菇,作为自己唯一的食物。还有一种蚂蚁,叫做“锯叶蚁”,它们能把绿叶切下来,咀嚼以后,令其发酵,就会长出可口的蘑菇,为了让蘑菇长得更大更好,工蚁还会利用自己排泄的液体,给蘑菇施肥,在它们的排泄物中,含有氧酸和酶,有助于帮助蘑菇分解叶里的蛋白质。
还有“收获蚁”,居住在干旱地区,它们几乎完全依靠吃植物的种子得以生存,它们的窝深达2米以上,构筑非常精巧。有房间可以起居,有仓库专门用来储存种子,还在种子上面堆放上一些石子或沙子,以保持通气和干燥,工蚁会把窝周围1—10米范围内的植物彻底清除干净,以便保证它们在运输植物种子时畅通无阻,在把种子运进仓库之前,它们总是把种子的外壳剥掉,以节约储存室的空间。
人类的农牧文明,是由农业和牧业两部分构成的,蚂蚁也有牧业,有些蚂蚁专门从蚜虫和角蝉等昆虫身上收集蜜汁。就像是人类饲养奶牛一样,为了保证食物免遭天敌伤害,这些能提供食物的昆虫都受到蚂蚁的严密看管和保护,有时候,它们甚至还为自己的“奶牛”建造避难所。在这些蚂蚁中,有一些工蚁,会甘当储存器和供应者,它们把吸取的液汁,贮存在自己的嗉囊里,把肚子撑得胀鼓鼓的,然后爬上蚁穴的天花板,吊在那里,一动不动,心甘情愿地做其他蚂蚁的食物吊桶,它们的肚子吃得如此之饱,如果不小心从天花板上掉下来,就会摔得粉碎,一命呜呼。
第三段文字中的“食物吊桶”指的是()。
A:能把食物吊到“天花板”上的桶 B:吊在“天花板”上的装蜜汁的桶 C:吊在“天花板”上贮满蜜汁的工蚁 D:吊在“天花板”上贮满牛奶的工蚁
事故经过
发生事故塔式起重机于2018年4月3日在该工地安装使用,共进行了两次顶升作业,安装顶升11个标准节。第三次顶升作业时,共完成了6个标准节的安装,塔身高度104m,事故发生在第7个标准节与顶升套架连接的状态下内塔身顶升过程中,塔吊处于加完标准节已顶起内塔身第2个步距的状态,由顶升环节正转换至换步环节,左换步销轴已处于工作位置,右换步销轴处于非工作位置,此时塔身高度约110m,塔式起重机发生倾覆事故。
2.事故造成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情况事故造成7人死亡(其中1名顶升技术指导、1名塔式起重机司机、5名安拆工),2人受伤,事故塔式起重机受损。事故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530万元。
3.事故调查
经调查:部分顶升人员违规饮酒后作业,未佩戴安全带。在塔式起重机右顶升销轴未插到正常工作位置,并处于非正常受力状态下,顶升人员继续进行塔式起重机顶升作业,顶升过程中顶升摆梁内外腹板销轴孔发生严重的屈曲变形,右项升爬梯首先从右顶升销轴端部滑落。右顶升销轴和右换步销轴同时失去对内塔身荷载的支承作用,塔身荷载连同冲击荷载全部由左爬梯与左顶升销轴和左换步销抽承担,终导致内塔身滑落,塔臂发生翻转解体,塔式起重机倾覆坍塌。施工现场安全管理不到位、责任制落实不到位,也是本次事故发生的原因。
吊装时根据构件的外形、中心及工艺要求选择吊点。下列属于“十不吊”情形的是( )。
A:歪拉斜吊 B:八级强风 C:夜间施工光线不明 D:物体棱角处有垫片 E:埋置在地下的电杆
2013年2月16日11时24分左右,B钢铁有限公司第二炼钢厂发生吊装作业触电致人死亡事故,事故造成1人死亡,直接经济损失75万元。2013年2月15日,B钢铁有限公司计划对3号高炉进行停产检修,第二炼钢厂厂长要求对需要检修或更换的设备进行组织安排。2月16日上午,设备科科长张某自行安排更换除尘泵站沉淀池2台水泵,10时左右张某给机修段长田某打电话让他去指挥吊车准备吊泵,同时打电话给设备科设备员刘某,要求其代开吊装作业票,并打电话通知电工班长侯某安排电工到作业现场,对预安装水泵进行测量准备接线。机修段长田某拿到吊装作业票后,带领机修工人和吊车到达现场,由于沉淀池北侧空间不够,吊车无法支臂,因此未按张某口头交代从沉淀池北侧吊装作业。电工班长侯某到达作业现场后,提议把吊车支在__线西侧进行跨线吊装,在得到机修段长田某和吊车司机马某默认后开始按照侯某建议进行吊装作业。此时预吊装的2台水泵均在该公司氧气站1×104V__供电线路下方放置。按照吊车司机马某的要求,机修工人将其中一台水泵挪至沉淀池两侧墙根,然后在水泵上绑了一根6m长的钢丝绳,吊车司机马某采用小钩斜吊侧移的方法,在机修段长田某的作业指令下,将水泵吊至指定地点,吊钩回位后,在现场待机等候;此时吊钩移至沉淀池的西侧,距离地面0.3m左右,现场维修工按照分工分别对水泵进行安装。11时24分左右,侯某从沉淀池的北边走过来,未经机修段长田某和吊车司机马某同意,双手拉起吊钩就往第二个水泵(__线方向)拽,吊车司机马某见他拉钩急忙大声制止,但侯某不听劝阻,继续拉拽吊钩,致使吊钩顶端钢丝绳触击__线,将正在拉拽吊钩的侯某击倒在地。现场维修工看到__电线闪了一下火花后,迅速跑到池子西边查看,发现侯某头朝南倒在了水泵旁边。
起重设备作业时司机应当遵守“十不吊”,简述“十不吊”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