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书从语言形式上可分为散说体和说唱体两类,北京评书、湖北评书、四川评书属于?()

A:说唱体 B:散说体

评书中的悬念,在南方评书艺人中被称为?()

A:扣子 B:馈头 C:关子

某省人民广播电台在预告节目中称:即将播出由著名评书演员伊某播讲的长篇评书《刘家将》。这部评书是伊某根据徐某同名长篇小说改编而成。评书播出后,反映很好,听众与日俱增。广播电台在演播前的几分钟投了几条广告,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评书演播到半年后,徐某始得知此评书是根据其小说改编而成的。徐某就到广播电台询问稿酬,广播电台讲该稿酬已付给了伊某,徐某找到伊某,伊某说广播电台付的酬劳只是其演播费,并没有其他稿酬。评书的著作权归谁所有()

A:伊某 B:徐某

某省人民广播电台在预告节目中称:即将播出由著名评书演员伊某播讲的长篇评书《刘家将》。这部评书是伊某根据徐某同名长篇小说改编而成。评书播出后,反映很好,听众与日俱增。广播电台在演播前的几分钟投了几条广告,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评书演播到半年后,徐某始得知此评书是根据其小说改编而成的。徐某就到广播电台询问稿酬,广播电台讲该稿酬已付给了伊某,徐某找到伊某,伊某说广播电台付的酬劳只是其演播费,并没有其他稿酬。评书广播节目的著作权归谁所有()

A:伊某 B:某省人民广播电台

十字架上的强盗说了什么话,表明他的悔改,使主耶稣接他到乐园?

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一代评书大师袁阔成

2015年3月2日凌晨,一代评书大师袁阔成因心脏衰竭在北京与世长辞,享年86岁。青年评书演员清平客在拱文回忆自己与师爷袁阔成交往的难忘故事时写道:“那是2004年的一个冬日,我第一次见到了袁阔成先生。别看从小就喜欢评书,崇拜袁先生,真见了面,我脑子里一片空白,愣愣地站在那儿,嘴也跟不上了,一时手足无措。袁先生笑容可掬地询问我学习、工作和生活的情况。此时坐在我面前的俨然就是一个邻家的老爷爷。”

袁阔成,1929年生于天津,他的伯父袁杰亭、袁杰英和父亲袁杰武是评书界响当当的“袁氏三杰”。袁阔成自幼随父习艺,后拜评书大师金杰力为师,并得到著名评书演员陈士和的指点。扎实的艺术功底,使得袁阔成所说评书中的人物形象鲜明,他的《三国演义》如黄钟大吕,那种大历史、大战场、大人物的气势,令人折服。1980年,中央电台准备将古典名著《三国演义》改编成评书,听了袁阔成在营口电台录制的《三国演义》中的《群英会》《三气周瑜》两个段子之后,便决定与营口电台合作,请袁阔成承担这部书的播讲任务。袁阅成欣然接受了任务。整部《三国演义》的录制过程极为艰苦,身体原本就不太好的袁阔成几乎是一边吃药一边录音。在录制期间,袁阅成拒绝了所有的演出邀请,一磨就是六年。这部三十多年前录制的评书,至今依然倍受欢迎,成为一个时代的经典。

在评书传统中,桌子、醒木、折扇、手帕这几样道具有着各自的作用:醒未可以让观众集中注意力,声音也能烘托气氛:扇子经常被用来模拟武器和毛笔:手帕折叠起来就能表示书信,也可用来表演拭泪或擦汗。更重要的是桌子。有了桌子,演员讲话就松弛,也不用学习步态、站姿和动作。1957年,袁阔成带着作品到福建边防哨所慰问,为战士演出。看到战士还要专门为他扛桌子,到处找醒木、折扇和手帕,他觉得完全不需要这些道具,也能说一出精彩的评书.这成为他思考评书革新的一个契机。他是第一个穿西装说评书的,是第一个撤掉了桌子的艺术家。他还从话剧、电影、相声、戏曲、秧歌等艺术形式中汲取精华,将原本生存于小舞台的传统评书艺术带到了大舞台上。不仅如此,袁阔成子女袁田说,父亲是一个思想很超前的人,当时中国刚刚解放,他觉得评书有必要为社会做出一些新的贡献,而这个是家族传统评书的一种延续,于是他就开始琢磨说新书。

袁阔成一直是一位开明的老师,他虽然没有收过徒弟,很多人都是他的学生。过去要想学评书需要拜师,行“摆支”的礼仪,然后到师父家要端茶倒水做饭三年,师父教活儿的时候还有可能故意不教关键的地方。袁先生曾说:“都新社会了,还弄那套磕头上香的干嘛呢?我就很羡慕那些大学教授,没人叫他们师父吧?都是恭恭敬敬地喊一声‘先生’。”于是大家都叫袁阔成一声“袁先生”。

(选自《中国电视报》,有删改)

10.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开头一段,清平客讲述了与袁阔成先生的第一次交往,作者运用侧面描写塑造出袁阔成先生平易近人的形象。

B. 正是因为袁阔成先生播讲的评书庄严正大、气势不凡,中央电视台才决定将文学名著《三国演义》录制成评书。

C. 评书《三国演义》能够成为一个时代的经典.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当年袁阔成先生和电视台对作品的精益求精。

D. 桌子在评书表演中有着重要作用,袁阔成说评书时撤掉了桌子就意味着他要在步态、站姿、动作上下更大的功夫。

11.袁阔成先生在评书表演艺术上取得突出成就的原因有哪些?请简要分析。

10.B

11.①自幼学艺,有家学渊源及名师指点,艺术功底扎实;②勤奋刻苦,在艺术上精益求精;③思想超前,大胆创新,汲取其他艺术的精华。

【解析】

10.试题分析:这是对文本内容的综合考查。选项中,B项,中“正是因为”错误,依据原文中材料中“1980年,中央电台准备将古典名著《三国演义》改编成评书,听了袁阔成在营口电台录制的《三国演义》中的《群英会》《三气周瑜》两个段子之后,便决定与营口电台合作,请袁阔成承担这部书的播讲任务。袁阅成欣然接受了任务。”可以推测。

点睛:解答此类题的方法:①读全文,概括主要内容;②抓标题,概括主要内容;③辨文体,概括主要内容;④找线索,概括主要内容;⑤理层次,概括主要内容。第一步:整体感知。明确文章主旨和作者的写作意图是评价的基础。文章的主旨是指文章的主要意义或目的,整体把握中要抓住文章的主旨,这是评价的根本。第二步:筛选文中的关键信息。无论写人记事还是发表看法,关键性的语言最能显示文章的思想内涵或作者的观点,可以帮助我们对文章的内容进行评价。第三步:评价要具体、客观,不可含糊笼统。分析和评价都必须紧密结合文学作品实际,避免离开作品去进行漫无边际的分析。分析和评价要以正确的思想为理论基础,以辩证法为基本的分析法,并结合文学作品创作特有的艺术规律,对作品进行分析和评价,而不应依据个人的好恶去随意评说。文章是传记,传记最重要就是真实性,时间、时间力求准确。本题中错误的选项基本都属于,曲解文意,只要回到文本中一一对照,便可发现错误。

11.试题分析:题干 “袁阔成先生在评书表演艺术上取得突出成就的原因有哪些?请简要分析”答题关键词“取得突出成就的原因”,答题时要结合文本内容,筛选原文,概括表达观点。

点睛: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就要去粗取精。基本要点有二:一是切块法,即在锁定与答案有关信息句段的基础上,进一步缩小包围圈,将目光锁定在一段或几段中的某一“块”。可以依据写作的角度切块,也可以依据内容上的关键词切块,还可以依据语句上的连接词(关联词、序数词、插入语、介词等)切块。本题的块应该集中在中间段落中。二是抽条法,即在锁定“块”的基础上,分出“条”来抽取答案信息,然后再提炼概括。有时候与答案有关的信息并不是集中在某一“块”,而是分布在全文的各部分,这就要对全文进行整体把握,点面结合,逐一摘取,避免遗漏。瞄准目标。目标语句使指代表有用信息的语句,它不一定就是文章的段落或全篇的核心语句或精要语句。瞄准目标语句,依题干要求进行提取和整合是迅速、准确地解决问题的关键。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单田芳:品评天下的曲艺泰斗

晨曦

“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的语句曾经红遍中国,“单田芳评书”亦曾是彪炳数十年的文化符号。他的新老评书作品总共100余部,覆盖面达到全国530多家电台,收听人数将近7亿。作为中国当代极具代表性的曲艺大家,单田芳以其独特的言语品评天下、指点江山,也精彩演绎着自己80年的智慧人生、60载的艺术人生。

单田芳六岁念私塾,七八岁即学会了一些传统书目。上学后,他边读书边帮助父母抄写段子、书词,评书中丰富的社会、历史、地理和生活知识及书曲协作、表演技巧都使他获益匪浅,十三四岁时他就已经能记住几部长篇大书。1954年,刚进入大学不久的他就辍学拜师学评书,取艺名为“田芳”。

家庭的熏陶,加上天资聪颖,年仅22岁的单田芳在鞍山市曲艺团迅速走红,当时他说书的茶馆常被书迷们挤得水泄不通。书到用时方恨少,深感自己史学、文学知识不足的单田芳,1957年报考了辽宁大学历史系函授班,学习深造了3年。多年以后,他谈起这个决定时仍感叹:“正是当时的学习为后来的成功打下了坚实的文化基础。”

当风华正茂的单田芳逐渐走向艺术成熟时,十年浩劫开始了。耿直的他因为说了几句真话被认为是“现行反革命”。在一次批斗中,他的满嘴牙齿被打掉了,后来又连急带气,嗓子发炎变肿,原本清亮浑厚的嗓音也毁了,这对一个评书演员来说意味着什么啊!后来单田芳全家又被遣送到农村接受改造,一呆就是好几年。铲地、送粪、割草、积肥……干着沉重的农活,单田芳还在心里默默地背着书。他背《三国》,背《水浒》,背《聊斋》,背学过的诗词歌赋。古书背完了背新书,新书背完了就背学过的课文,实在没得背了,就从头再背。他还在期待着有朝一日能够再说自己热爱的评书。

1978年11月,单田芳终于得以__。他回到了鞍山市曲艺团,又举起了心爱的惊堂木,说起了评书。已过不惑之年的单田芳由衷地感叹:“再没有比失去自由和政治地位更痛苦的了,也没有比彻底解放获得幸福更痛快的了。”格外珍惜重上舞台机会的他焕发出前所未有的旺盛的艺术创造力。从1979年到1994年的15年里,单田芳仅同鞍山电台合作就录制了评书43部,共3500多段。《隋唐演义》、《明英烈》、《三国演义》等传统评书和《百年风云》、《平原枪声》等现代新书,在全国各地的100多家电台、电视台播出。一时间,单田芳的评书“说”遍全国,每到中午、晚上,大街小巷、胡同院落,成千上万的人守在收音机、电视机旁听他讲评书。著名节目主持人__出访美国,在华盛顿一家华人商店里竟然也听到了单田芳说的《封神演义》,令他又惊又喜。

评书这门传统艺术,自古以来其故事梗概(行话称为“书梁子”)一直是口传心记,师父传给徒弟,徒弟记在心里再传给自己的徒弟,许多“书梁子”在这个过程中就散失了。为了抢救宝贵的民间文学,有心的单田芳很早就给自己定下了目标:要在有生之年把自己所知道的评书全部写成书,以传后人。白天,他奔波于电台、电视台,忙于说书、录书。晚上,他又伏案疾书。十几年里,他已创作整理出47部共2000多万字的评书小说,并相继出版。速度之快、数量之大令人惊讶。

在各个电台、电视台的评书节目中,几乎清一色是传统段子,描写现实生活的则是凤毛麟角。单田芳则在创作整理传统评书的同时,也大胆涉及近现代历史,如他创作的《百年风云》、《乱世枭雄张作霖》、《千古功臣张学良》等书,都颇受好评。在他看来,评书作为传统艺术,要紧紧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只要不断创新,不墨守成规,努力贴近现实,评书就会大有希望。

当被问及有关评书艺术传承的问题时,单田芳表示:“评书不会失传,我是坚定不移的相信;评书来自于民间,老百姓自然会喜欢,只要有人在从事这一行,它就不会消失”。

(选自《人物周刊》,有删改)

相关链接:单田芳,原名单传忠,评书表演艺术家。1934年生于曲艺世家。二十岁刚出头,加入鞍山市曲艺团。“__”期间下放农村,1979年重返评书舞台,开始录制广播评书和电视评书,风靡全国。单田芳独特的嗓音陪伴了从“30后”到“90后”的几代中国人。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文章标题具有高度的概括性,“曲艺泰斗”说明单田芳在曲艺方面成就卓越、受人敬仰,“品评天下”指单田芳用评书来表达对社会的认识。

B.单田芳上学后帮助父母抄写段子、书词,其中的文化知识和表演技巧等让他受益匪浅,这充分说明家庭的熏陶和教育是单田芳在评书方面成功的保证。

C.辍学拜师学评书和说评书走红后到大学深造这两件事说明:单田芳对自己的前途和命运有着明确的认识,知道自己喜欢和需要什么。

D.“这对一个评书演员来说意味着什么啊”一句情感真挚,一方面痛惜单田芳嗓子毁了,另一方面为单田芳因为嗓子问题从此不能再说评书感到惋惜。

E.单田芳对评书的未来持乐观的态度,这种乐观源于他对评书本身的看法以及他的评书对国人的影响,毕竟他的评书影响了几代人,听众近7亿。

(2)文章第一段交代了哪些内容?有何作用?

(3)单田芳对评书有哪些贡献?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4)单田芳能成为“曲艺泰斗”的内在因素有哪些?结合文本简要探究。

(1)A C

(2)内容:介绍“单田芳评书.的特点,指出单田芳所说评书的数量以及影响。(3分)作用:①概括介绍了单田芳在评书方面的贡献,照应文章标题。②引出下文对单田芳智慧人生和艺术人生的叙述。(3分)

(3)①录制了100余部评书作品,在很大程度上扩大了评书这项传统艺术的影响力。(2分)②创作出47部评书小说并出版,为民间文学和评书艺术的传承提供了保障。(2分)③不仅重视传统段子,也重视近现代历史题材,创作多部现代新书,为评书的发展指明方向。(2分)

(4)①做自己人生的主人,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因为家庭的熏陶,单田芳十分喜欢评书,后来从大学辍学学习评书。②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单田芳走红后感觉自己在史学、文学方面的知识不足,就在辽宁大学历史系函授班学习三年,以提高自己的文化水平。③积极准备,在困境面前坚持自己的理想。在多 年的农村改造生活中,单田芳没有荒废自己的专业,努力背书,为后来的登台做了充分的准备。④敢于创新。单田芳认为评书要跟上时代步伐,要不断创新,要努力 贴近现实生活,所以大胆涉及近现代历史。(每点2分)

【解析】

(1)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能力。B项,家庭的熏陶和教育对单田芳的成功确实起到了一定作用,但说这种熏陶和教育是他“成功的保证”不准确。D项,“从此不能再说评书”错误。E项,单田芳对评书前途的乐观主要来源于他对评书的认识,没有他的评书影响大这方面的原因。所以选AC。

【考点定位】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解答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以及“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的多项选择题,首先要了解5个选项涉及传主的主要事迹、生活细节、性格特点以及传文的主要内容。解答此题,宜将5个选项的“分析和概括”分别与原文中的相关语句加以比照作答。要牢记解答要领:材料事迹内容符,概括分析不虚无。品质精神有升华,情感褒贬显意图。做多项选择题时,我们要将试题中的信息还原为文中的信息和原文作者的思想观点两相比较,寻求差异进行作答。做简答题时,要根据试题要求,从原文信息段中找出信息句,然后整合概括作答。例如本题选项A就犯了言过其实的错误,选项B犯了过于绝对化的错误,选项E犯了因果关系不当的错误。

(2)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概括内容和文段的作用的分析能力。第一问考查概括语段信息,介绍“单田芳评书”的特点,指出单田芳所说评书的数量以及影响。第二问,从内容和结构方面回答,内容上,概括介绍了单田芳在评书方面的贡献,照应文章标题。结构上,引出下文对单田芳智慧人生和艺术人生的叙述。本题考查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概括段落内容要分清段落层次,然后进行信息整合;分析作用要注意从内容上和结构上两方面分析。内容上的作用要注意概括其主要内容,分析其与文章主题的关系。结构上的作用往往要看其在文中的位置和其与上下文之间的关系,放在开头往往有引起下文的作用。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技巧点拨】答句子作用分析题一般从以下三个角度切入:(1)内容角度。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什么情感(奠定感情基调),与全文主旨有怎样的联系。(2)结构角度。这是重点。既要考虑句子在段落中的位置,更要考虑句子所在段落在全文中的位置。如果句子所在的段是开头段,则要考虑:①点明题目;②开门见山;③总领全文;④为下文作铺垫,与下文形成对比、反衬,使文章有波澜;⑤交代思路等作用。例如本题,作为第一段,显然要从照应标题和引出下文等方面分析作答。

(3)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筛选信息并整合概括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从文本中找到与单田芳对评书的贡献相关的语段,然后分条概括作答。例如答题区域主要在第1段和第5段,可根据这些区域的提示,提炼性的概括作答即可。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解答此类题要遵循三个步骤。①一个原则:忠于原文。简答题答案源于文本,不可凭空去想。②两个观念:一是整体观念。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二是联系观念。联系全文,联系主题。③三个步骤:第一步:速读文章,了解大意;第二步:根据试题,精读文章;第三步:根据原文,结合题目,巧妙作答。例如本题,只要找到答题区间,然后从单田芳的作品、对评书艺术的贡献等方面概括,注意分条分方面概括即可。

(4)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探究传主成功因素的探究题,单田芳能成为“曲艺泰斗”的内在因素显然有很多,做这类题时,首先要根据题干的指向在原文中找到题干所在的位置,再结合上下文,顺藤摸瓜,大致确定作答范围。最后缩小范围,或直接引用原文作为答案,或通过仔细搜寻并连缀关键词句,获得正确的答案,或用自己的话,简明准确地写出答案。单田芳做自己人生的主人,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积极准备,在困境面前坚持自己的理想等。

【考点定位】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能力层级为探究F。

【技巧点拨】传记作为写人的艺术,为了渲染人物个性,离不开记叙具有典型意义的事件和最能表达人物个性的细节。不写事件,传记无以表现人物;不写细节,作者无以使人物生动起来。因此阅读传记需要特别关注细节描写。作者通过传主的日常生活细节,折射出传主的思想观点,保持传主基本思想的整体性,各方面多角度地展现出传主的情感个性特征,使得传主的个性丰满而鲜活,使传主的生命历程更富有光彩,还可增强文章的可读性。另外,还需特别留意有些侧面描写看似与传主无关,但却与刻画传主有着重要的作用。例如,利用与传主关系密切者的相关资料来突出传主的形象。例如解答本题时要注意题干中的“内在因素”,所谓“内在因素”即为人本身所具有的成功因素。所以此题答题的关键在于分析单田芳在评书之路上所做的努力,和他身上体现出的品质,然后结合文章内容分析说明,分条答题。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单田芳:品评天下的曲艺泰斗

晨曦

“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的语句曾经红遍中国,“单田芳评书”亦曾是彪炳数十年的文化符号。他的新老评书作品总共100余部,覆盖面达到全国530多家电台,收听人数将近7亿。作为中国当代极具代表性的曲艺大家,单田芳以其独特的言语品评天下、指点江山,也精彩演绎着自己80年的智慧人生、60载的艺术人生。
单田芳六岁念私塾,七八岁即学会了一些传统书目。上学后,他边读书边帮助父母抄写段子、书词,评书中丰富的社会、历史、地理和生活知识及书曲协作、表演技巧都使他获益匪浅,十三四岁时他就已经能记住几部长篇大书。1954年,刚进入大学不久的他就辍学拜师学评书,取艺名为“田芳”。

家庭的熏陶,加上天资聪颖,年仅22岁的单田芳在鞍山市曲艺团迅速走红,当时他说书的茶馆常被书迷们挤得水泄不通。书到用时方恨少,深感自己史学、文学知识不足的单田芳,1957年报考了辽宁大学历史系函授班,学习深造了3年。多年以后,他谈起这个决定时仍感叹:“正是当时的学习为后来的成功打下了坚实的文化基础。”
当风华正茂的单田芳逐渐走向艺术成熟时,十年浩劫开始了。耿直的他因为说了几句真话被认为是“现行反革命”。在一次批斗中,他的满嘴牙齿被打掉了,后来又连急带气,嗓子发炎变肿,原本清亮浑厚的嗓音也毁了,这对一个评书演员来说意味着什么啊!后来单田芳全家又被遣送到农村接受改造,一呆就是好几年。铲地、送粪、割草、积肥……干着沉重的农活,单田芳还在心里默默地背着书。他背《三国》,背《水浒》,背《聊斋》,背学过的诗词歌赋。古书背完了背新书,新书背完了就背学过的课文,实在没得背了,就从头再背。他还在期待着有朝一日能够再说自己热爱的评书。
1978年11月,单田芳终于得以__。他回到了鞍山市曲艺团,又举起了心爱的惊堂木,说起了评书。已过不惑之年的单田芳由衷地感叹:“再没有比失去自由和政治地位更痛苦的了,也没有比彻底解放获得幸福更痛快的了。”格外珍惜重上舞台机会的他焕发出前所未有的旺盛的艺术创造力。从1979年到1994年的15年里,单田芳仅同鞍山电台合作就录制了评书43部,共3500多段。《隋唐演义》、《明英烈》、《三国演义》等传统评书和《百年风云》、《平原枪声》等现代新书,在全国各地的100多家电台、电视台播出。一时间,单田芳的评书“说”遍全国,每到中午、晚上,大街小巷、胡同院落,成千上万的人守在收音机、电视机旁听他讲评书。著名节目主持人__出访美国,在华盛顿一家华人商店里竟然也听到了单田芳说的《封神演义》,令他又惊又喜。
评书这门传统艺术,自古以来其故事梗概(行话称为“书梁子”)一直是口传心记,师父传给徒弟,徒弟记在心里再传给自己的徒弟,许多“书梁子”在这个过程中就散失了。为了抢救宝贵的民间文学,有心的单田芳很早就给自己定下了目标:要在有生之年把自己所知道的评书全部写成书,以传后人。白天,他奔波于电台、电视台,忙于说书、录书。晚上,他又伏案疾书。十几年里,他已创作整理出47部共2000多万字的评书小说,并相继出版。速度之快、数量之大令人惊讶。
在各个电台、电视台的评书节目中,几乎清一色是传统段子,描写现实生活的则是凤毛麟角。单田芳则在创作整理传统评书的同时,也大胆涉及近现代历史,如他创作的《百年风云》、《乱世枭雄张作霖》、《千古功臣张学良》等书,都颇受好评。在他看来,评书作为传统艺术,要紧紧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只要不断创新,不墨守成规,努力贴近现实,评书就会大有希望。
当被问及有关评书艺术传承的问题时,单田芳表示:“评书不会失传,我是坚定不移的相信;评书来自于民间,老百姓自然会喜欢,只要有人在从事这一行,它就不会消失。

(选自《人物周刊》,有删改)

相关链接:单田芳,原名单传忠,评书表演艺术家。1934年生于曲艺世家。二十岁刚出头,加入鞍山市曲艺团。“__”期间下放农村,1979年重返评书舞台,开始录制广播评书和电视评书,风靡全国。单田芳独特的嗓音陪伴了从“30后”到“90后”的几代中国人。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文章标题具有高度的概括性,“曲艺泰斗”说明单田芳在曲艺方面成就卓越、受人敬仰,“品评天下”指单田芳用评书来表达对社会的认识。

B.单田芳上学后帮助父母抄写段子、书词,其中的文化知识和表演技巧等让他受益匪浅,这充分说明家庭的熏陶和教育是单田芳在评书方面成功的保证。

C.辍学拜师学评书和说评书走红后到大学深造这两件事说明:单田芳对自己的前途和命运有着明确的认识,知道自己喜欢和需要什么。

D.“这对一个评书演员来说意味着什么啊”一句情感真挚,一方面痛惜单田芳嗓子毁了,另一方面为单田芳因为嗓子问题从此不能再说评书感到惋惜。

E.单田芳对评书的未来持乐观的态度,这种乐观源于他对评书本身的看法以及他的评书对国人的影响,毕竟他的评书影响了几代人,听众近7亿。

(2)文章第一段交代了哪些内容?有何作用?(6分)

(3)单田芳对评书有哪些贡献?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6分)

(4)单田芳能够成为“曲艺泰斗”的内在因素有哪些?请结合文本简要探究。(8分)

11. ⑴ A C (B项,家庭的熏陶和教育对单田芳的成功确实起到了一定作用,但说这种熏陶和教育是他“成功的保证”不准确。D项,“从此不能再说评书”错误。E项,单田芳对评书前途的乐观主要来源于他对评书的认识,没有他的评书影响大这方面的原因。)

(2)内容:介绍“单田芳评书.的特点,指出单田芳所说评书的数量以及影响。(3分)

作用:①概括介绍了单田芳在评书方面的贡献,照应文章标题。②引出下文对单田芳智慧人生和艺术人生的叙述。(3分)

(3)①录制了100余部评书作品,在很大程度上扩大了评书这项传统艺术的影响力。(2分)②创作出47部评书小说并出版,为民间文学和评书艺术的传承提供了保障。(2分)③不仅重视传统段子,也重视近现代历史题材,创作多部现代新书,为评书的发展指明方向。(2分)

(4)①做自己人生的主人,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因为家庭的熏陶,单田芳十分喜欢评书,后来从大学辍学学习评书。②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单田芳走红后感觉自己在史学、文学方面的知识不足,就在辽宁大学历史系函授班学习三年,以提高自己的文化水平。③积极准备,在困境面前坚持自己的理想。在多 年的农村改造生活中,单田芳没有荒废自己的专业,努力背书,为后来的登台做了充分的准备。④敢于创新。单田芳认为评书要跟上时代步伐,要不断创新,要努力 贴近现实生活,所以大胆涉及近现代历史。(每点2分)

2010年12月26日上午,____在回答网友提问时称调控房价绝不会退缩。他评价“房价__说了不算,总经理说了算”时讲到:“这个讲法不准确,也不全面,原因在于房价有政府应该管理的部分,有市场应该管理的部分,__应该管的主要是保障性住房,解决的主要是中低收入者的问题。”

请你运用经济生活知识,对“房价__说了不算,总经理说了算”这一说法进行评

析。

①市场经济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作用的经济,商品的价格要遵循价值规律,由价值决定并受供求影响,因此说“房价__说了不算,总经理说了算”有一定道理。

②市场调节的自发性、盲目性和滞后性要求国家加强宏观调控,过高的房价已经严重背离了自身的价值,严重影响了居民的生活,因此政府有责任和义务加强宏观调控,同时也是由社会主义公有制的性质和共同富裕的目标决定的。

③房价问题的解决既要尊重市场又要加强政府宏观调控,把“有形手”和“无形手”结合起来。

关于当代评书名家名作的描述,错误的是( )。

A:刘兰芳-“本溪评书”-《杨家将》 B:单田芳-“鞍山评书”-《童林传》 C:陈丽君-“陈派评书”-《曹家将》 D:田连元-“本溪评书”-《曹家将》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