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羹汤。未谙姑食性,先遣小姑尝。”
唐朝诗人王建曾经有诗描写新嫁娘。诗云:“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羹汤。未谙姑食性,先遣小姑尝。”在诗中,新嫁娘因事先不知道婆婆(“姑”)的饮食喜好,就先请小姑尝一尝自己亲手做的羹汤。
以下各项如果为真,则哪项能够最合理地解释新嫁娘的这一行为?( )
A:新嫁娘的饮食喜好与婆婆的饮食喜好是完全不同的 B:新嫁娘的饮食喜好与小姑的饮食喜好是比较相似的 C:小姑的饮食喜好与新嫁娘的饮食喜好是完全不同的 D:小姑的饮食喜好与婆婆的饮食喜好是比较相似的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后面的填空题。(4分)
新嫁娘(其一)
王建
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羹汤。
未谙姑食性,先遣小姑尝。
注:姑:指婆婆。小姑:指丈夫的妹妹。
(1)新嫁娘做了羹汤“先遣小姑尝”的原因是:(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小诗表现了新嫁娘怎样的性格特点?(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她想事先掌握婆婆的口味,要让婆婆满意。由小姑的食性可以推知婆婆的食性。
(2)聪慧、勤快、细心、(聪慧1分,其他合理的答案1分)
七颗钻石 列夫·托尔斯泰
①很久很久以前,在地球上发生过一次大旱灾:所有的河流和水井都干涸了,草木丛林也都干枯了,
许多人及动物都焦渴而死。
②一天夜里,一个小姑娘拿着水罐走出家门,为她生病的母亲去找水。小姑娘哪儿也找不到水,累得倒在草地上睡着了。当她醒来的时候,拿起罐子一看,罐子里竟装满了清亮新鲜的水。小姑娘喜出望外,真想喝个够,但又一想,这些水给妈妈还不够呢,就赶紧抱着水罐跑回家去。她匆匆忙忙,没有注意到脚底下有一条狗,一下子绊倒在它身上,水罐也掉在了地下。小狗哀哀地尖叫起来。小姑娘赶紧去捡水罐。
③她以为,水一定都洒了,但是没有,罐子端端正正地在地上放着,罐子里的水还满满的。小姑娘把水倒在手掌里一点,小狗把它都舔净了,变得欢喜起来。当小姑娘再拿水罐时,木头做的水罐竟变成了银的。小姑娘把水罐带回家,交给了母亲。母亲说:“我反正就要死了,还是你自己喝吧。”又把水罐递给小姑娘。就在这一瞬间,水罐又从银的变成了金的。这时,小姑娘再也忍不住,正想凑上水罐去喝的时候,突然从门外走进来一个过路人,要讨水喝。小姑娘咽了一口唾沫,把水罐递给了这过路人。这时,突然从水罐里跳出了七颗很大的钻石,接着从里面涌出了一股巨大的清澈而新鲜的水流。
④而那七颗钻石越升越高,升到了天上,变成了七颗星星,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大熊星座。
1.第①段所记叙的内容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2.第③段画线句对小姑娘运用了 的描写手法,表现了 。
3.从小姑娘的水罐一变再变的原因中你悟出了什么道理?
4.童话中说:“小姑娘哪儿也找不到水,累得倒在草地上睡着了。”如果小姑娘这时候做了一个梦,她会做一个什么样的梦呢?发挥你的想像,说说梦中的情景。
1、①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突出旱情的严重;②为下文表现小姑娘强忍干渴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德作铺垫。
2、动作描写 小姑娘有爱心、乐于助人的品质。
3、爱心可以使事物变得更美好,所以我们要做一个有爱心的人(只要围绕“爱心的力量”来谈即可)
4、梦到了一个人给了她水,让她去救每一个向她求助的生物,这样才能拯救所有人。(言之有理即可)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七颗钻石
很久很久以前,在地球上发生过一次大旱灾:所有的河流和水井都干涸了,草木丛林也都干枯了,许多人及动物都焦渴而死。
一天夜里,一个小姑娘拿着水罐走出家门,为她生病的母亲去找水。小姑娘哪儿也找不到水,累得倒在草地上睡着了。当她醒来的时候,拿起罐子一看,罐子里竟装满了清亮新鲜的水。小姑娘喜出望外,真想喝个够,但又一想,这些水给妈妈还不够呢,就赶紧抱着罐子跑回家去。她匆匆忙忙,没有注意到脚底下有一条狗,一下子绊倒在它的身上,水罐也掉在地下。小狗哀哀地尖叫起来。小姑娘赶紧去捡水罐。
她以为,水一定都洒了,但是没有,罐子端端正正地在地上放着,罐子里的水还满满的。小姑娘把水倒在手掌里一点,小狗把它舔净了,变得欢喜起来。当小姑娘再拿水罐时,木头做的水罐竟变成了银的。小姑娘把水罐带回家。交给了母亲。母亲说:“我反正就要死了,还是你自己喝吧。”又把水罐递给小姑娘。就在这一瞬间,水罐又从银的变成了金的。这时,小姑娘再也忍不住,正想凑上水罐去喝的时候,突然从门外进来一个过路人,要讨水喝。小姑娘咽了一口唾沫,把水罐递给了这过路人。这时,突然从水罐里跳出了七颗很大的钻石,接着从里面涌出了一股巨大的清澈而新鲜的水流。
而那七颗钻石越升越高,升到了天上,变成了七颗星星,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大熊星座。
1.用精炼的语言概括这篇童话故事的主要内容。(不超过25字)
2.第1段所记叙的内容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3.第3段中描写小姑娘采用了_______、______的描写手法,表现了_______________。
4.从小姑娘的水罐一变再变的原因中你悟出了什么道理?
1.小姑娘多次让水,感动了上帝(意外收获珍珠和清水)
2.①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突出旱情的严重; ②为下文写小姑娘作镐垫。(以上答出任意一点即可)
3.心理描写 动作描写 小姑娘有爱心、乐于助人的品质。
4.爱心可以改变一切,所以我们要做一个有爱心的人(只要围绕“爱心的力量”来谈即可)
一对孪生小姑娘走进玫瑰园,不多久,其中一个小姑娘跑来对母亲说:“妈妈,这里是个坏地方!”
“为什么呢,我的孩子?”
“因为这里的每朵花下面都有刺。”
不一会,另一个小姑娘跑来对母亲说:“妈妈,这里是个好地方!”
“为什么呢,我的孩子?”
“因为这里的每丛刺上面都有花。”
听了两个孩子的话,望着那被刺破指头的孩子,母亲陷入了沉思。
根据所提供的材料,请你就第一个小姑娘的说法,联系实际,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展开议论,不少于800字。
无
解析:
(1)题目中死的规定包括:内容的限定-必须就第一个小姑娘的说法;文体的规定-议论;字数的限定——800字。这是必须遵守的。
(2)活的地方是指在准确的基础上把握寓意:看问题要全面,在用联系的辨证观点看待任何事物的基础上,联系生活实际,选取适合自已的恰当角度,而具体立意角度有多种。
A.看一个人的缺点,不看他的优点对他全盘否定;
B.也不能因人才有个性好挑刺儿,好“犯上”,刺伤领导而否定人才;
C.不能因为改革开放中有错误,就抹杀其成绩,否定改革开放政策;
D.不能因为当今社会上存在阴暗面而看不到光明,否定我们的社会和社会主义制度;
E.不能只看到荆棘,而怀疑光明的前途;
F.不能因为少数党员的以权谋私、腐败现象的存在,而否定中国__和党的领导;
G.也不能因为生活之中存在的假恶丑,而否定真善美存在的主流。
第一个小姑娘说“这里是个坏地方”,“因为这里每朵花下面都有刺”,要求就这个小姑娘的说法写文章,首先要抓住材料中小姑娘所作的“结论”和推求这个“结论”的“原因”,作“点”上的分析。通过分析可以知道,第一个小姑娘只看到花下有刺,忘记了玫瑰是“花”,从而全盘否定了玫瑰。然后再作“面”上的分析,我们不仅要看到花下有刺,更应看到刺上有花,这样,既看到其长处,也看到其短处,才算得上是全面地看问题,认识才会正确。通过由“点”到“面”的分析,再把材料内容移植到生活现象中,寻求社会生活中类似的问题,这样就不难确定出文章的观点了。
一对孪生小姑娘走进玫瑰园,不多久,其中一个小姑娘跑来对母亲说:“妈妈,这里是个坏地方!”“为什么呢,我的孩子?”“因为这里的每朵花下面都有刺。”
不一会儿,另一个小姑娘跑来对母亲说:“妈妈,这里是个好地方!”“为什么呢?我的孩子?”“因为这里的每丛刺上面都有花。”听了两个孩子的话,望着那个被刺破指头的孩子,母亲陷入了沉思。
根据所提供的材料,请你就第一个小姑娘的说法,联系生活实际,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展开议论。
略
解析:
许多考生没有领悟这段寓言的“蕴含哲理”:鲜花往往不香,香花常常不鲜,鲜花香花又有刺。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事物。有些考生自拟的文题为“要正确教育自己的子女”,“娇生惯养与艰苦奋斗”,“让子女们到艰苦环境中去锻炼”等;还有如“谈逆境”“逆境出人才”、“逆境是坏地方吗?”等等;更有甚者,作者站出来对第一个小姑娘进行批驳,“有刺的地方是好地方”、“谈如何正确对待批评”。
其实,这个话题谈的就是观察的角度,看问题的视角的不同,会导致不同的结论。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所谓“快乐与悲伤”等等。
美国前总统克林顿访问中国西安时,一个小姑娘问他:“总统先生,全美国人民都归你管吗?”克林顿想了一下回答:“不,应该说全美国人民都管着我”。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克林顿的回答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美国近代以来的政治制度的特点 B:克林顿与西安小姑娘开了一次玩笑 C:克林顿道出了美国政权的本质 D:西安小姑娘说出了美国政权的本质
美国总统克林顿访问中国时,一个小姑娘问他:“总统先生,全美国人民都归你管吗?”克林顿想了一下回答:“不,应该说全美国人民都管着我。”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克林顿是在和小姑娘开玩笑 B:小姑娘说出了美国政权的本质 C:克林顿道出了美国政权的本质 D:克林顿的回答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美国近代以来的政治制度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