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是()
A:战国中期儒家学派的代表 B:庄子的论辩对手 C:主张行“王道”,施“仁政” D:孔子的学生 E:齐国人
孔子认为:管仲为相,使齐国“称霸诸侯,一匡天下”,民众至今仍受惠于他的功德,并大力赞赏他“如其仁”;而孟子则猛烈抨击管仲背弃旧主、不知礼仪。孔孟对于管仲的不同评价,反映出()
A:儒学内部存在激烈的分裂与斗争 B:儒学随着时代的发展而逐渐教条化 C:孟子生活的时代社会秩序相对稳定 D:孟子有选择性地发展了孔子的思想
简述孟子的以时观念?
孟子行政组织思想的核心是()
A:义 B:礼 C:法 D:仁
下列哪一或哪些选项是孟子的看法
A:“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足以自行” B:法不能独立,类不能自行,得其人则存,失其人则亡” C:“没有无义务的权利,也没有无权利的义务” D:“一兔走,百人逐之,非以免也。夫卖者满市,而盗不敢取,由名分已定也”
但我以“孟子式的固执”认为,孟子的那些令人肃然起敬的蓝图仅是他诱使诸侯王接受他“仁政”“王道”主张的诱果,是他整个劝、说计划的“末”,促使诸候王放弃战争,施仁政,进而为民争得生之权利才是他整个劝、说活动的“本”,本末是不可倒置的。从这个层面讲,孟子是真正的具有“兼济天下”情怀的仁者,一个真正体现了儒家“仁者,爱人”主张的博爱之人。根据作者的观点,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
A:孟子主张仁政爱民 B:孟子主张“仁政”的终极目标是要实现“王道” C:作者执著地认为孟子是一个真正的仁者 D:孟子推崇儒家思想
下列寓言出自《孟子》的是( )
A:庖丁解牛 B:买椟还珠 C:揠苗助长 D:唇亡齿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