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公司属于工业企业,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适用的增值税税率为17%。甲公司于2013年12月1日正式投产,原材料中W材料按实际成本核算,原材料发出采用先进先出法核算。W材料12月月初结存为零。 甲公司2013年12月发生的有关W材料的经济业务如下: (1)12月2日,从乙公司购入W材料1000吨,取得的增值税专用发票上注明的原材料价款为40000万元,增值税税额为6800万元,款项已通过银行转账支付,W材料验收入库过程中发,生检验费用1000万元,检验完毕后W材料验收入库。 (2)12月5日,生产领用W材料300吨。 (3)12月8日,从丙公司购入W材料1900吨,取得的增值税专用发票上注明的原材料价款为108300万元,增值税税额为18411万元,款项已通过银行转账支付,W材料已验收入库。 (4)12月10日,生产领用W材料600吨。 (5)12月12日,发出W材料1000吨委托外单位加工(月末尚未加工完成)。 (6)12月15日,从丁公司购入W材料1000吨,取得的增值税专用发票上注明的原材料价款为60000万元,增值税税额为10200万元,款项已通过银行转账支付,W材料已验收入库。 (7)12月17日,生产领用W材料1500吨。假定:甲公司领用W材料生产的产品在2013年度全部完工,且全部对外售出。 要求:根据上述资料,不考虑其他因素,分析回答下列第(1)-(2)小题。 (答案中的金额单位用万元表示,计算结果保留两位小数)
关于甲公司12月份领用W材料和月末结存材料的实际成本,下列会计处理中正确的是( )。
A:12月5日生产领用W材料的成本为12300万元 B:12月10日生产领用W材料的成本为24600万元 C:12月12日发出委托加工的W材料的成本为55400万元 D:月末结存W材料的成本为87000万元
某工业企业某月生产甲,乙两种产品共同耗用A原材料1440千克,耗用量无法按产品直接划分。甲产品投产100件,原材料消耗定额为10千克;乙产品投产150件,原材料消耗定额为4千克。A原材料的计划单价为5元/千克,材料成本差异率为节约2%。 要求:根据上述资料,不考虑其他因素,分析回答下列第(1)-(4)小题。
甲,乙产品应负担的A原材料实际费用为( )。
A:甲产品应负担的A原材料实际费用为4410元 B:乙产品应负担的A原材料实际费用2646元 C:甲产品应负担的A原材料实际费用为3325元 D:乙产品应负担的A原材料实际费用为3731元
某工业企业某月生产甲,乙两种产品共同耗用A原材料1440千克,耗用量无法按产品直接划分。甲产品投产100件,原材料消耗定额为10千克;乙产品投产150件,原材料消耗定额为4千克。A原材料的计划单价为5元/千克,材料成本差异率为节约2%。 要求:根据上述资料,不考虑其他因素,分析回答下列第(1)-(4)小题。
领用材料的会计分录为( )。
A:借:生产成本-基本生产成本-甲 4500 -乙 2700 贷:原材料-A材料 7200 B:借:生产成本-基本生产成本-甲 3500 -乙 3700 贷:原材料-A材料 7200 C:借:制造费用 7200 贷:原材料-A材料 7200 D:借:原材料-A材料 5700 贷:生产成本-基本生产成本-甲 3000 -乙 2700
北方公司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增值税税率为17%,生产中所需原材料按计划成本法核算。2017年4月1日,原材料结存2000千克,计划成本为每千克 50元,“材料成本差异”账户为借方余额1000元,未计提存货跌价准备。北方公司2017年4月份发生的有关原材料业务如下:
(1)4月12日,北方公司持银行汇票600000元购入原材料10000千克,增值税专用发票上注明的货款为480000元,增值税税额81600元, 对方代垫包装费和运输费8400元(不考虑增值税),验收入库时发现短缺50千克,经查明为途中定额内自然损耗,按实收数量验收入库。剩余票款退回并存入 银行。
(2)4月份发出材料情况如下:生产车间领用原材料5000千克,用于生产A产品;车间管理部门领用500千克。
(3)4月30日,原材料的可变现净值为310000元。
关于4月12日购入原材料的入账价值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查看材料
A:记入“原材料”科目的金额是500000元 B:记入“原材料”科目的金额是497500元 C:记入“材料成本差异”科目的金额是8400元 D:记入“材料成本差异”科目的金额是-9100元
某工业企业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增值税税率17%,原材料按计划成本法核算。甲材料计划单位成本为10元。该企业2017年6月初有关核算资料如下:
“原材料”账户月初借方余额20000元,“材料成本差异”账户月初贷方余额700元,“材料采购”账户月初借方余额40000元,“存货跌价准备”账户的月初贷方余额为600元(假设上述账户核算的内容均为甲材料)。2017年6月份发生如下业务:
(1)6月5日,企业上月已付款的购入甲材料4040千克如数收到,已验收入库,即期初材料采购全部入库。
(2)6月20日,从外地A公司购入甲材料8000千克,增值税专用发票注明材料价款为80000元,增值税额13600元;运费1000元(不含税,按照11%计算增值税),企业已用银行存款支付各种款项,材料尚未到达。
(3)6月25日,从A公司购入的甲材料运达,验收入库时发现短缺40千克,经查明为运输途中合理损耗(定额内自然损耗),按实收数量验收入库。
(4)6月30日,汇总本月发料凭证,共发出甲材料7000千克,全部用于产品生产。
(5)假设甲材料本期末的可变现净值为72000元。
根据资料(1)和(2),下列处理正确的是()。 查看材料
A:6月5日 借:原材料 40400 贷:材料采购 40000 材料成本差异 400 B:6月5日 借:材料采购 40400 贷 :原材料 40000 材料成本差异 400 C:6月20日 借:材料采购 81000 应交税费一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 13710 贷:银行存款 94710 D:6月20日 借:材料采购 810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 13600 贷:银行存款 94600
“足迹”这个词最近很热门。在环保领域,“足迹” 指某种东西对地球环境的影响。比如“碳足迹”,就
是指某人或者某工厂的二氧化碳净排放量。作为最主要的温室气体,二氧化碳是全球气候变化的罪魁祸首。
从某种意义上讲,农业是人类在地球上留下的最大的“足迹"。农业就是人类对大自然的“改良”。农业这只
大脚所到之处,森林变成了农田,湿地变成了牧场,野花、野草被斩尽杀绝,野生动物被迫远走他乡。可是,
没有农业,人类就不可能有现在的繁荣。
虽然农产品本质上都属“人造”物种,但经过多年种植,这些农作物已经和大自然达成了一种新的平衡。2
0世纪开始的科学进步打破了这一平衡。化肥、杀虫剂和除草剂等新技术的出现,在短时间内对大自然进行了
又一轮新“改良”。
其后果已经凸显。
进入21世纪,又掀起了-场新的农业技术革命,首当其冲的就是大名鼎鼎的转基因,其次是能源作物的大
面积种植。所谓“能源作物”指的是能用来代替石油和煤炭等化石能源,为人类提供新能源的农作物。这些农
业革新都须要进行严格的环境影响试验,才可能被允许大面积实施。由于全球气候变化,以及化石能源的枯竭,
能源作物的大规模种植已经不可避免。同时,利用农作物生产有就化学材料(以前这些材料大都来自石油,比.
如塑料)也是未来农业所面临的的不可避免的挑战。这些农业革新及乎不可能离开转基因技术的支持。但是由
于绿色和平等非政府环保组织的不懈努力,圈内公众对转基因普遍持怀疑态度。转基因作物对环境和人类的影
响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未来,生产塑料的原材料是:
A:农作物 B:野生动植物 C:新化石能源 D:有机化学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