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对学术进程影响巨大,影响中国学术进程的科技活动,有三个重要的关键点,一是纸的发明,二是印刷技术的普及,三是网络信息技术的异军突起(古籍数字化为其中之一)。前二者对学术的巨大作用已被历史证明,现代信息技术左右学术的趋向也初露端倪。
不过,人们在认识科技与学术的关系时,往往关注积极方面。比如人们认为纸张的发明和应用,促进了书籍的出版和文学的繁荣;汉末魏晋时期纸张取代简牍极大地促进了知识普及和文化传播。雕版印刷的积极作用也被充分认识。两末时期的刻书最大限度地促进了教育文化传播,并且作为一种产业加速了商业经济的发展,改变了都市文化的布局,对文学的发展也产生了巨大影响。
_________________。不讲或少讲并不等于存在,事实上早在北宋,苏轼等人已经开始思考印刷流行对文人的影响。苏轼认为,书籍多且易得,反而使记忆力衰退。对此问题,叶梦得亦颇有体悟。其《石林燕语》指出刻本书籍广泛传播后的两个弊端:一是读书人育读灭裂,和苏轼的担忧相同;二是刻本流行后,其据以刊刻的刻本反而不被重视,导致讹谬之处无法刊正。
感知数学化与纸和印刷术的发明一样,虽然也对学术有一定的负面作用,却是历史的必然,无可逆转。根据历史经验预测数字化进程,可能有两个特点:一是数字化感知最终取代纸本书籍,二是这个过程是漫长的。从历史来看,纸书取代简牍,印刷取代抄写,都经历了相当长的过程。究其原因,一是因为经济成本的降低需要技术改进的支持,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比如纸张起初很稀有,只有特权阶层才能享用,随着技术改进、成本降低,纸张才逐渐普及。二是因为观念的变化也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汉末魏初重简轻纸,对粗糙的纸张并不认同,纸的应用往往与俗文化连在一起。但最终纸张的轻便廉价等好处慢慢为人接受,逐渐取代简牍。纸简替代的完成约在魏晋时期,刻本取替写本则在明清刻书产业全面兴隆之后方才完成,均完成了较长的一段时期。可以设想,电子文本全面取代纸本同样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比如电子出版得到官方认可,电子文献征引获得“合法性”,各种电子书籍和电子商品全面普及等等,均需漫长的时日。

下列哪项与最后一段的内容不符?( )

A:数字化古籍最终可能取代纸本书籍 B:成本降低是纸张取代简牍的重要前提 C:纸简替代在明清刻书产业全面兴隆后方才完成 D:电子文献合法征引是电子文本取代纸本的必要条件

纸质书是一个多页共存的实体,一件有其完整物质形态的物品,由封面、扉页。目录、前言、主体、后记等要素构成,其本身就是一个占据一定空间的艺术品。这是纸质书与电子书的根本区别。在传递信息这一功能上,电子书与纸质书没有区别:但二者一是虚拟,一是实体,一是单面,一是多页。纸质书多页共存,虽有笨拙不便之处,但在“有形的实体”方面,却有着独到的优势,电子书等虚拟形态固然轻便快捷、海量存储,但却满足不了人对“有形的物质实体”的需求。
上述文字意在说明(    )。

A:纸质书难以完全被电子书替代。 B:纸质书的多页共存的实体性是纸质书和电子书的根本区别。 C:电子书有着纸质书不可比拟的优势。 D:纸质书相比电子书存在明显劣势。

影响电子书走向大众的,还是在于传统阅读习惯。手指翻过书页,会有自由的感受,电子书则是冰冷之物。传统书籍的阅读体验,是不可能( )的。不过,人的生存压力越来越大,很难陷入长久阅读,多是快餐、零碎式的浏览。电子书倒能填补这种零碎的时间,在( )中打发时间。

A:模仿 轻描淡写 B:移植 浮光掠影 C:复制 删繁就简 D:效法 浅尝辄止

影响电子书走向大众的,还是在于传统阅读习惯。手指翻过书页,会有自由的感受,电子书则是冰冷之物。传统书籍的阅读体验,是不可能()的。不过,人的生存压力越来越大,很难陷入长久阅读,多是快餐、零碎式的浏览。电子书倒能填补这种零碎的时间,在( )中打发时间。 填入最恰当的词语是()。

A:模仿 轻描淡写 B:移植 浮光掠影 C:复制 删繁就简 D:效法 浅尝辄止

手机电子书的格式有 ( )

A:WMLC B:JAVA C:TXT D:WORD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