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矿业学院首任院长为()
A:陈郁 B:吴子牧 C:张清涟 D:杜鸿宾
泊秦淮
杜 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__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1.这首诗中的两个“笼”字,用得好在哪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两个“笼”字将烟、月、水、沙四种景物融为一体,勾画出秦淮河两岸朦胧清幽淡雅的景象,使读诗的我们感觉到一种冷清愁寂的气氛。
2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怀和忧愤。
下列语句画线处所指的文学家,依次是( ) ①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②奚官有知应解笑,世无坡仙谁赏音。 ③老杜诗当是诗中《六经》,他人诗乃诸子之流也。 ④千古同惜长沙傅,空白汨罗步尘埃。
A:王 维 蒲松龄 杜 牧 贾 谊 B:王昌龄 苏 轼 杜 牧 屈 原 C:王 维 苏 轼 杜 甫 贾 谊 D:王昌龄 蒲松龄 杜 甫 屈 原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秋浦途中①
杜 牧
萧萧山路穷秋雨,淅淅溪风一岸蒲。
为问寒沙新到雁,来时还下杜陵②无?
【注】①秋浦,唐时为池州州治所在,诗人被贬官外放时途经此地。②杜陵,在长安西南,诗人家乡樊川所在地。
14.诗的前两句描写了怎样的景象?有什么作用?
15.诗的后两句运用了什么手法?和王维《杂诗》“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中后两句的写法和表达的感情有什么不同?
14.(1)山路上萧萧瑟瑟的秋雨下个不停,淅淅沥沥的溪风吹着小溪岸边的蒲苇。描绘了一幅风雨凄迷的景象作用:营造了萧瑟凄凉的意境,烘托了作者孤寂悲凉的心情。
15.①诗的后两句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将大雁人格化 。②杜诗生动形象地表达作者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以及路途中的孤独寂寞。因无人可问,所以问新雁,表现了旅途的孤独,使思乡之情倍增。③王维诗写他乡遇旧友,后两句仅问寒梅是否开花一事,出人意外,抒发了诗人对故乡亲人和与风物景色的思念,平淡质朴。
【解析】
14.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概括诗歌内容和诗句作用的题目,诗歌的内容主要是概括诗句描绘的情景,答题时注意首先描绘诗句描绘的画面,然后概括意境的特征,最后点明情感,诗句的作用主要从分析和全诗的关系以及在情感表达方面入手。一、二两句描写水陆风光,再现诗人风尘仆仆的身影和暗淡凄迷的心态。山路蜿蜒,落木萧萧,秋雨纷纷;溪水伸展,秋风浙浙,波摇草动:山程水驿,风雨凄迷,字里行间流露出人行秋风的寒凉心态和冷寂情绪。“萧萧”描落叶纷飞之状,暗含秋风无情、寒意萧疏,枯黄了行人的口光,遮蔽了蜿蜒的山路。“淅淅”状秋风飒飒之态,泛起波光,掀动菖蒲,暗含诗人行舟水、漂泊无依之感。“穷秋”助长寒凉,平添空旷;“一岸”铺展水草,点染秋风。整体而言,诗人善于观察,精于描绘,于细微处传精神,于平淡中显韵致。山路秋雨,风吹草动,叶落江流,这些寻常景物,被诗人用“萧萧”点染,用“浙浙”润饰,立刻营造一种寒凉凄清氛围,烘托奔波劳顿之苦,有声有色之感。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易错警示】概括描绘的情景的题目注意题干的要求是“景象”,这里就要有哪些景物,景物有何特征,有些同学可能对景物的特征概括的不够准确,要重点区分是“喜”还是“哀”。分析诗句的作用要明确诗句的位置是开头还是中间、结尾,开头往往是做铺垫、奠定情感基调、统领全诗,中间往往是承上启下,结尾往往是以景结情、直抒胸臆、卒章显志。答题时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如此题应该答出“风雨凄迷”“孤寂悲凉”,作用是“奠定情感基调”
15.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诗歌中的情感,且比较两首诗歌情感的不同之处。分析诗歌的情感的题目,是诗歌的必考的题目之一。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歌的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字词语进行分析,此题注意注意抓住标题的“秋浦途中”、注释及诗句内容。“为问寒沙新到雁,来时还下杜陵无?”两句以虚间实,故设一问,陡然地翻起波澜,可谓笔力奇横,妙到毫颠。从构思方面说,它意味着:第一,沿着飞鸿的来路,人们的思想从眼前的实景延伸到遥远的天边,扩展了诗的画面;第二,问及禽鸟,痴作一喻,显见出旅程的孤独与岑寂来;第三,寄情归雁,反衬出诗人有家归不得的流离之苦。这些意蕴没有直接说出,而是寓情于景,令人于恬吟密咏中体味而得。有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妙趣。第三句转折得好,第四句就如顺水下船一样,自然凑泊,有着无限的风致。点出“杜陵”,是因为诗人朝夕难忘的老家——樊川,就在那里。“来时还下杜陵无?”轻声一问,就把作者对故乡、对亲人的怀念,就把他宦途的枨触、羁旅的愁思,宛转深致地表现出来了。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这一问倒令对方感到困惑,不问人事而问物事,这时梅花开没开花?想必读者对此也感到突兀。可是正是这样一问,才是妙趣横生,令人回味无穷。其实诗人的真正目的,哪里是梅花啊。诗人想说的话,想问的问题不知从何说起,对家乡的思念竟在这一个不经意的问题之中。这是诗人留给人们的空白,让读者去想象。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诗歌鉴赏比较阅读应遵守的基本原则.那就是“知同辨异”:“知同”就是发现两首诗中相同、相似的东西;“辨异”就是分辨两诗中不同乃至相对、相反的东西。在平时的训练中,则应注意以下两种情况:第一,要注意不同人对同一题材的吟咏。像杜牧(唐)《过华清宫》与杜常(宋)《题华清宫》的异同比较,畅当(唐)《登鹳雀楼》与王之涣(唐)《登鹳雀楼》优劣的比较。第二,要注意运用相似手法表达相同感情、不同手法表达相同感情的诗作。理解内容,把握情感,前提是读懂诗词,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读诗的题目,题目往往点明了诗的主要内容,定下了感情基调,了解作者身世及所处的朝代,即知人论世,同样的景物,因诗人境遇,心情的不同,会寓含截然不同的情感,抓关键词语,分析作者的喜怒哀乐等感情,注意诗的最后两句,古人写诗常常卒章显志,点明主旨,熟悉常用感情基调用语,结合全诗,把握两诗不同的感情基调。如本题杜诗的后两句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将大雁人格化,生动形象地表达作者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以及路途中的孤独寂寞。因无人可问,所以问新雁,表现了旅途的孤独,使思乡之情倍增。王维诗写他乡遇旧友,后两句仅问寒梅是否开花一事,出人意外,抒发了诗人对故乡亲人和与风物景色的思念,平淡质朴。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题目。(8分)
秋浦途中①
杜 牧
萧萧山路穷秋雨,淅淅溪风一岸蒲。
为问寒沙新到雁,来时还下杜陵②无?
【注】 ①秋浦,唐时为池州州治所在,诗人被贬官外放时途经此地。②杜陵,在长安西南,诗人家乡樊川所在地。
19.诗的前两句描写了怎样的景象?有什么作用?(4分)
20.诗的后两句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4分)
19.
山路上萧萧瑟瑟的秋雨下个不停,淅淅沥沥的溪风吹着小溪岸边的蒲苇。描绘了一幅风雨凄迷的景象。(2分)
作用:营造了萧瑟凄凉的意境,烘托了作者孤寂悲凉的心情。(2分)
20.诗的后两句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将大雁拟人化(1分)。生动形象地表达作者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以及路途中的孤独寂寞(1分)。“来时还下杜陵无”,一句把作者对故乡、对亲人的怀念,把他宦途的感触、羁旅的愁思,婉转深致地表现了出来(结合诗句分析思念之情,1分)。因无人可问,所以问新雁,表现了旅途的孤独,孤独使思乡之情倍增(结合诗句分析孤独寂寞之情,1分)。
【解析】
19.
试题分析:这首七绝以韵取胜,妙在如淡墨一点,而四围皆到。诗人把自己的感情蕴含在风景的描写中,并不明白说出,却能给人以深至的回味。一、二两句采用对起之格,这在绝句中是不多的。它这样用是为了排比,增强景物的描绘性。寥寥几笔,就把山程水驿、风雨凄迷的行旅图画生动地勾勒出来了。起句对仗,在绝句里宜活脱而不板滞,像“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绝句四首》),虽然色彩鲜活,却迹近合掌。此处却不同,它笔势夭矫,如珠走盘,有自然流转之致。“萧萧”、“淅淅”两个象声词,在这里是互文,兼言风雨。并著“一岸蒲”三字以写风,盖风不可见,借蒲叶的摇晃有声而始见,给人一种身临其境之感。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0.
试题分析:绝句讲究出神奇于百炼,起别趣于寸心,要能曲折回复,穷极变化。这首诗的头两句在外围刷色,展示出一幅风雨凄其的画面,诗人进一步把目光转向了飞落寒汀的鸿雁,三、四两句以虚间实,故设一问,陡然地翻起波澜,可谓笔力奇横,妙到毫颠。从构思方面说,它意味着:第一,沿着飞鸿的来路,人们的思想从眼前的实景延伸到遥远的天边,扩展了诗的画面;第二,问及禽鸟,痴作一喻,显见出旅程的孤独与寂寞;第三,寄情归雁,反衬出诗人有家归不得的流离之苦。这些意蕴没有直接道出,而是寓情于景,令人于恬吟密咏中体味而得。有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妙趣。第三句转折得好,第四句就如顺水下船一样,自然凑泊,有着无限的风致。“杜陵”,在长安西南,诗人朝夕难忘的老家—— 樊川,就在那儿。“来时还下杜陵无?”轻声一问,就把作者对故乡、对亲人的怀念,就把他宦途的感触、羁旅的愁思,婉转深情地表现出来了。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秋浦途中①
杜 牧
萧萧山路穷秋雨,淅淅溪风一岸蒲。
为问寒沙新到雁,来时还下杜陵②无?
【注】 ①秋浦,唐时为池州州治所在,诗人被贬官外放时途经此地。②杜陵,在长安西南,诗人家乡樊川所在地。
(1)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前两句诗中的“萧萧”和“淅淅”两个拟声词。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的后两句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萧萧”和“淅淅”使用了拟声手法,“萧萧”摹秋雨声,“淅淅”摹溪风声。凄风苦雨,表现了作者旅途的艰辛,衬托了作者的孤寂悲凉之情。
(2)诗的后两句运用了拟人的手法,表达作者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因无人可问,所以问新雁,表现了旅途的孤独,孤独使思乡之情倍增。至于“来时还下杜陵无”,则把作者对故乡、对亲人的怀念,把他宦途的感触、羁旅的愁思,婉转深致地表现了出来。
阅读下面的古诗,然后回答问题。(7分)
秋浦①途中
杜 牧
萧萧山路穷秋雨,淅淅溪风一岸蒲。
为问寒沙新到雁,来时还下杜陵②无?
[注] ①秋浦:今在安徽贵池。此诗为杜牧由黄州刺史移任池州刺史,途经此地而作。
②杜陵:在长安西南,诗人的家乡樊川就在那里。
(1)诗的开篇用了“萧萧”“淅淅”两个象声词,请简要分析这样写的作用。(3分)
答:
(2)结合景、情、物(雁)试析本诗在抒情方式上的特点(4分)
答:
(1)诗人用“萧萧”、“淅淅”两个拟声词,来写风雨(1分),描绘出山程水驿、风雨凄迷的行旅图(1分),渲染气氛为下文抒情铺垫(1分)。
(2)本诗运用间接抒情(1分)。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一、二两句以风雨凄迷之景,为下文抒发羁旅愁思、思乡之情作铺垫(1分);寄情归雁,反衬诗人有家归不得的流离之苦(1分),表达作者对故乡、对亲人的怀念(1分)。
有些现代作品常借助古人诗赋表达思想感情。《记念刘和珍君》用了《挽歌》,《雨中登泰山》用了《望岳》,《南州六月荔枝丹》用了《过华清宫》,《为了忘却的记念用了《思旧赋》,《猎户》用了《寻隐者不遇》,这些被引用的作品的作者依次是
A:王 勃 李 白 杜 牧 屈 原 贾 岛 B:陶 潜 李 白 白居易 向子期 陶 潜 C:王 勃 杜 甫 白居易 屈 原 陶 潜 D:陶 潜 杜 甫 杜 牧 向子期 贾 岛
杜牧《阿房宫赋》
杜牧,字牧之,别称小杜,与李商隐齐名,并称"小李杜"。晚年居樊川别墅,因号杜樊川。主要作品为《阿房宫赋》《江南春绝句》、《清明》《泊秦淮》、《秋夕》等。结为《樊川文集大他尤擅七律七绝。赋作的散文化倾向对后世影响较大。
(1)五步一楼, ;廊腰缦回, ,各抱地势, 。
(2) ,未云何龙? ,不霁何虹?
(3)鼎铛玉石, , ,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4)戍卒叫, , 可怜焦土!
(5)呜呼! ,非秦也; ,非天下也。
1)十步一阁 檐牙高啄 钓心斗角 (2)长桥卧波 复道行空 (3)金块珠砾 弃掷 逸(4)函谷举 楚人一炬(5)灭六国者六国也 族秦者秦也
解析:
无
下列语句画线处所指的文学家,依次是 ①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②奚官有知应解笑,世无坡仙谁赏音。 ③老杜诗当是诗中《六经》,他人诗乃诸子之流也。 ④千古同惜长沙傅,空白汨罗步尘埃。
A:王 维 蒲松龄 杜 牧 贾 谊 B:王昌龄 苏 轼 杜 牧 屈 原 C:王 维 苏 轼 杜 甫 贾 谊 D:王昌龄 蒲松龄 杜 甫 屈 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