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是唐朝张九龄的诗作,这首诗的题材是( )。
A:咏史诗 B:送别诗 C:咏怀诗 D:闺怨诗
忽见陌头杨柳色, 。(王昌龄《闺怨》)
悔教夫婿觅封侯
17.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回答问题。
闺怨
沈如筠
雁尽书难寄,愁多梦不成。
愿随孤月影,流照伏波营。①
寒闺怨
白居易
寒月沉沉洞房静,真珠帘外梧桐影。
秋霜欲下手先知,灯底裁缝剪刀冷。
【注】 ①伏波营:指后汉伏波将军马援,他南征交趾,有功,封侯。唐诗中多用“伏波营”指代征人所在军营。
(1)第一首诗的抒情非常曲折,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
(2)第二首诗题目中的“寒”字含义丰富,请概括作者写了哪些“寒”。
(3)请分别赏析两首诗末尾句的表达特色。
(1)思妇的思念是逐步加深的。前两句写愁怨,先是托大雁寄信,因雁尽转而求之于梦,因愁多而梦不成。三四句又进了一层,由“愁”转为写“解愁”,思妇只好求助月关,流照亲人,感情表达曲折细腻。
(2)居室之寒,思妇之寒,征人之寒。月光寒,天气寒。
(3)第一首诗的第三局想象奇特,借月传情;第四句运用典故,意蕴丰富,这两句表现的思念之情十分深远。
第二首诗的末两句描写生活细节,从手上的剪刀之冷感到天气的变化,言简义丰,含蓄地表达了思妇内心的凄苦。
【解析】
(1)试题分析:首先要注意审题,审出问的内容。“第一首诗的抒情非常曲折,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这是考查诗歌的情感。题干中说“抒情非常曲折”,这提示考生在分析情感的时候要注意情感的变化。这首诗歌的曲折之处表现为层次递进的分明。全诗四句可分为三层,首二句写愁怨,第二句比第一句所表达的感情更深一层。因为,“雁尽书难寄”,信使难托,固然令人遗恨,而求之于梦幻聊以__亦复不可得,就不免反令人可悲了!三四句则在感情上又进了一层,进一步由“愁”而转为写“解愁”,当然,这种幻想,显然是不能成为事实的。这三个层次的安排,就把思妇的内心活动表现得十分细腻、真实。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此类题目要注意结合诗歌具体诗句分析。作诗歌题,一是要注意结合诗歌分析,二是要明确答题思路,三是要注意诗歌注释的提示作用。答题步骤:第一步,调动积累,读品诗(词),理解内容,分析情感。第二步,结合诗句具体分析。比如本题中,题干中提示“抒情非常曲折”,提示学生应抓住情感的变化来答题。
(2)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第二首诗题目中的‘寒’字含义丰富,请概括作者写了哪些‘寒’”。“寒月沉沉洞房静,真珠帘外梧桐影”,居室本已深邃,又被寒冷的月光照射着,所以更见幽静。帘子称之为真珠帘,无非形容其华贵,与上洞房相称,不可呆看。洞房、珠帘,都是通过描写环境以暗示其人的身分。“梧桐影”既与上文“寒月”相映,又暗逗下文“秋霜”,因无月则无影,而到了秋天,树中落叶最早的是梧桐,所谓“一叶落而知天下秋”。前两句把景写得如此之冷清,人写得如此之幽独,就暗示了题中所谓寒闺之怨。“秋霜欲下手先知,灯底裁缝剪刀冷”,在这冷清清的月光下,静悄悄的房屋中,帘子里的人还没有睡,手上拿着剪刀,在裁缝衣服,忽然,她感到剪刀冰凉,连手也觉得冷起来了。这是怎么一回事呢?随即想起,是秋深了,要下霜了。秋霜欲下,玉手先知。天寒岁暮,征夫不归,冬衣未成,秋霜欲下,想到亲人不但难归,而且还要受冻,岂能无怨?于是,剪刀上的寒冷,不但传到了她手上,而且也传到她心上了。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解答本题,首先应认真审题,明确题干所指的方向,然后结合具体的内容进行分析。比如本题中,“第二首诗题目中的‘寒’字含义丰富,请概括作者写了哪些‘寒’”,这是考查词语的含意,一般从表面意和深层义两个方面入手。结合诗句来看,表明意思应是指月光寒冷(寒月)和天气寒冷(剪刀冷);深层意思是思妇和征人的内心之寒。
(3)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请分别赏析两首诗末尾句的表达特色”。这是考查诗歌技巧。“愿随孤月影,流照伏波营”,思妇“忧愁不能寐,揽衣起徘徊”,在“出户独彷徨”之中,举头唯见一轮孤月悬挂天上。“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于是她很自然地产生出“愿随孤月影,流照伏波营”的念头了。她希望自己能像月光一样,洒泻到“伏波营”中亲人的身上。“伏波营”借用东汉马援的典故,暗示征人戌守在南方边境。“秋霜欲下手先知, 灯底裁缝剪刀冷”,在这冷清清的月光下,静悄悄的房屋中,帘子内的人还没有入睡,手上拿着剪刀,在裁剪衣服,忽然,她感到剪刀冰凉,连手也觉得僵硬起来了。这才意识是秋深了,要下霜了。秋霜欲下,玉手先知。暮秋深夜,赶制寒衣,是这位闺中少妇准备寄给远方的征夫的。此处主要是抓住生活中的细节来体现思妇内心的凄苦。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分析表达技巧,就是分析诗人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首先要区分鉴赏要求,即试卷设题是要我们从修辞角度,还是表现手法角度,还是篇章结构,还是兼而有之。(1)必须准确的指出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或何种技巧。其次才是对相关表达技巧的具体的鉴赏。(2)结合相关诗句说说这个手法的内容,在诗歌中的具体运用。(3)说说作者采取这种手法的原因。再次,解释(4)这种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传达怎样的旨趣。运用该手法的好处。在鉴赏过程中的语言表述必须是将诗歌的意境解释和形式技巧的鉴赏结合在一起的流畅优美的赏析。本题中,是把两首诗歌的最后两句进行比较,比较的点是“表达特色”,应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征人怨
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18.从诗歌体裁的角度来看,这首诗属于( )
A.小令 B.乐府 C.绝句 D.律诗
19.从诗歌题材的角度来看,这首诗属于( )
A.闺怨诗 B.咏史诗 C.咏物诗 D.边塞诗
20.诗题为《征人怨》,通篇虽无“怨”字,但句句有“怨情”,请作简要赏析。
18.C
19.D
20.①首句,怨岁岁年年频繁调动,;②第二句,怨时时刻刻练兵备战;③第三句,怨气候酷寒;④末句,怨景色单调。
【解析】
18.
试题分析:小令是字数在58字以内的词;乐府诗古体诗,不讲究对仗和韵律;绝句和律师属于近体诗,都讲究格律,绝句是四句,律师是八句,分为四联。
【考点定位】识记古代诗歌的体裁,能力层级为识记A
【技巧点拨】古代诗歌包括诗、词、曲。
从诗歌的形式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古体诗包括古诗(唐以前的诗歌)、楚辞、乐府诗。近体诗包括律诗和绝句。
词,又称为诗余、长短句、曲子、曲子词、乐府等。其特点: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字数不同可分为长调(91字以上)、中调(59-90字)、小令(58字以内)。词有单调和双调之分,双调就是分两大段,两段的平仄、字数是相等或大致相等的,单调只有一段。词的一段叫一阙或一片,第一段叫前阙、上阙、上片,第二段叫后阙、下阙、下片。曲,又称为词余、乐府。
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散曲兴起于金,兴盛于元,体式与词相近。
19.
试题分析:标题中有“征人”一词,诗句中有“金河、玉关、黄河、黑山”等代表边塞的域名。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诗歌的题材可分为:① 写景抒情诗,歌咏山水名胜、描写自然景色的抒情诗歌。古代有些诗人由于不满现实,常寄情于山水,通过描绘江湖风光、自然风景平寄寓自己的思想感情。这类诗常将要抒发的情感寄寓在后描写的景物之中,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寓情于景。其风格清新自然。② 咏物言志诗,诗人对所咏之物的外形、特点、神韵、品格进行描摹,以寄托诗人自己的感情,表达诗人的精神、品质或理想。③ 即事感怀诗,因一事由而引发诗人的感慨,如怀亲、思乡、念友等。④ 怀古咏史诗,以历史典故为题材,或表明自己的看法,或借古讽今,或抒发沧桑变化的感慨。⑤ 边塞征战诗,描写边塞风光和戍边将士的军旅生活,或抒发们乐观豪迈或相思离愁的情感,风格悲壮宏浑,笔势豪放。
20.
试题分析:远离家乡的征人,年年转战于西北苦寒之地,天天与兵器打交道。暮春三月本来是征人家乡春暖花开的时候,但边塞之地仍然白雪纷飞;黄河九曲,环绕着沉沉黑山。一切都那样零落荒凉。诗中没有一字是怨,但字字是怨,把征战之人厌倦戎马生涯的怨情寓于其中。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诗歌的思想内容是诗歌考查的重点,要做到知人论世。要对作者所处的时代、作者的思想观点、作品的风格特点有所了解。这些需要在平时积累识记,诗歌后面的注释会起很大作用,做题时要仔细阅读分析。“岁岁” “朝朝”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都是与兵器打交道,奔波劳苦,让人“怨”;暮春时节仍然是单调的黄河黑山,有“春风不度玉门关”的感叹,单调荒凉的景致,让人“怨”。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8分)
闺怨 王昌龄
闺中少妇不曾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注:①凝妆:盛妆。②悔教:悔使。
22.本诗标题为“闺怨”,一开头却写“闺中少妇不曾愁”,是否违反了题意?(3分)
23.诗中如何描写少妇的心理变化?为什么“陌头杨柳色”会勾起少妇幽怨的情怀?(5分)
22.没有违反题意。前面写“不曾愁”,正是为后面的“悔”作铺垫,采用欲抑先扬的手法。(3分)
23.先写少妇兴致勃勃,梳妆打扮后上楼观景;(1分)转而写她看见路边(田野)的杨柳,(1分)勾起了对丈夫的思念及离愁,心情由高兴变为懊悔。(1分)因为杨柳既是代表春色的典型景物,又是古人临别时的赠物,(1分)少妇看见杨柳,自然就想起往昔与丈夫欣赏春光及分别的情景,后悔之情也就油然而生。(1分)
【解析】
22.
试题分析:题称“闺怨”,一开头却说“闺中少妇不曾愁”,似乎故意违反题面。其实,作者这样写,正是为了表现这位闺中少妇从“从曾愁”到“悔”的心理变化过程。丈夫从军远征,离别经年,照说应该有愁。之所以“不曾愁”,除了这位女主人公正当青春年少,还没有经历多少生活波折,和家境比较优裕(从下句“凝妆上翠楼”可以看出)之外,根本原因还在于那个时代的风气。唐代前期国力强盛,从军远征,立功边塞,成为当时人们“觅封侯”的一条重要途径。“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岑参《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成为当时许多人的生活理想。在这种时代风尚影响下,“觅封侯”者和他的“闺中少妇”对这条生活道路是充满了浪漫主义幻想的。从末句“悔教”二字看,这位少妇当初甚至还可能对她的夫婿“觅封侯”的行动起过一点推波助澜的作用。一个对生活、对前途充满乐观展望的少妇,在一段时间“不曾愁”是完全合乎情理的。本题可据此回答即可。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3.
试题分析:第三句是全诗转关。陌头柳色是最常见的春色,登楼览眺自然会看到它,“忽见”二字乍读似乎有些突兀。关键就在于这“陌头杨柳色”所引起的联想与感触,与少妇登楼前的心理状态大不相同。“忽见”,是不经意地流目瞩望而适有所遇,而所遇者——普普通通的陌头杨柳竟勾起她许多从未明确意识到过的感触与联想。“杨柳色”虽然在很多场合下可以作为“春色”的代称,但也可以联想起蒲柳先衰,青春易逝;联想起千里悬隔的夫婿和当年折柳赠别,这一切,都促使她从内心深处冒出以前从未明确意识到过而此刻却变得非常强烈的念头——悔教夫婿觅封侯。这也就是题目所说的“闺怨”。本来要凝妆登楼,观赏春色,结果反而惹起一腔幽怨,这变化发生得如此迅速而突然,仿佛难以理解。诗的好处正在这里:它生动地显示了少妇心理的迅速变化,却不说出变化的具体原因与具体过程,留下充分的想象余地让读者去仔细寻味。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闺怨
沈如筠
雁尽书难寄,愁多梦不成。
愿随孤月影,流照伏波营。
[注] “伏波”,指后汉伏波将军马援,他南征交趾,有功,封侯。唐诗中多用“伏波营”指代征人所在军营。
诗贵含蓄,读诗赏诗则贵在善于联想,进而揣磨诗人心志。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写一段100字左右的文字,仔细描写“闺妇”的心理活动,要求传达出思妇“怨”“愁”的具体内容。
夜晚,皓月当空,独守空房的她想象着借雁足给丈夫递一封深情的书信;可是,断鸿过尽,传书无人,此情此景更增添了无限的愁绪,这愁绪搅得难以成寐,因此,想借梦境与亲人作短暂的团聚也不可能了。她揽衣起身徘徊窗前,痴痴地想着:多么希望自己能像日光一样,洒泻到“伏波营”中亲人的身上啊!
无
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回答问题。(8分)
闺怨 明 周在
江南二月试罗衣,春尽燕山雪尚飞。
应是子规啼不到,故乡虽好不思归。
(1)有人认为,这首诗很讲究炼字,一个“试”字感情丰富,你是怎么认为的呢?结合全诗谈谈自己的看法。(4分),
这两句诗写的是少妇思念远在边关的丈夫的又怨又爱的心情。春天是远客还乡的日子,故乡春色盎然,与那燕山飞雪相比,不知强了多少倍。但正是归时不见丈夫归家,少妇不禁由怨生恨。不过,少妇对丈夫不是满腹牢骚,却借物言情,把怨愁丈夫不归的心情发泄在子规身上,她认为不是丈夫不知归家,而是在暮春悲啼的子规鸟只知在江南无休止的鸣叫,而不飞到那燕山飞雪中去。丈夫听不到子规催归之声,不知道春天将尽,所以故乡虽好,还想不到已经到了归家的时候了。诗把怨恨移到子规身上,把少妇对丈夫又怨又爱的心情细腻委婉地表现了出来。
无
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闺怨
王昌龄
闺中少妇不曾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诗中如何描写少妇的心理变化?为什么“陌头杨柳色”会勾起少妇幽怨的情怀?
先写少妇兴致勃勃,梳妆打扮后上楼观景;转而写她看见路边的杨柳,勾起了对丈夫的离愁,心情由高兴变为懊悔。因为杨柳是古人临别时的赠物,少妇看见杨柳,自然就想起与丈夫分别的情景,后悔之情也就油然而生
【标签】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寒闺怨 白居易
寒月沉沉洞房①静,真珠帘外梧桐影。
秋霜欲下手先知,灯底裁缝剪刀冷。
注:①洞房,犹言深屋,在很多进房屋的后部。
(1)结合诗句分析此诗是怎样表现“寒”的。
(2)简要说明诗题中“怨”的内在含义。
(1)诗人善于选取典型意象突出秋意之寒,如写月着一“寒”字,写装饰是“珠帘”,而“梧桐”本身即是寂寞冷清的象征,更何况是寒月照射下梧桐的阴影,更显寒意。诗人还善于借助人的触觉来写“寒”,在清冷的环境中,帘内的女子正手拿剪刀,给远方的丈夫裁制冬衣,秋霜未下,玉手先知,感到手里的剪子都是冷的,寒意直达心底。
(2)一者闺中妻子困自身的孤寂而生哀怨;再者,埋怨离人长久不归。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