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者,戾虫。(《战国策•秦策》)

秦与天下俱罢,则令不横行于周矣。《战国策·西周策》

吴王夫差栖越于会稽,胜齐于艾陵,为黄池之遇,无礼于宋,遂与勾践禽,死于干隧。《战国策·秦策》

“战国”之名源自西汉刘向编纂的《战国策》,请问《史记》中划定的“战国”起始时间是什么?

《战国策》是(朝代)刘向根据战国史料整理编辑的一部体史书,记载了东周、西周及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诸国之事。《战国策》长于说事,善于铺陈人物语言,其中《邹忌讽齐王纳谏》生动地记叙了邹忌借自己与(人物)比美来讽谏齐王除弊兴利的故事。

答案:①西汉(汉代)   ②国别   ③徐公

评分标准:共3分。共3空,每空1分,该空有错不得分。

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中国历史悠久,历史内容丰富多彩,历史人物风姿万千。 B:战国末期,燕太子丹为抵抗强秦,想派刺客刺杀秦王,于是中国历史上就创造了荆轲刺秦王的故事。 C:《战国策》是一部按国别记事的史书,经西汉刘向整理,秦汉间编纂,定名为《战国策》。 D:从历史角度讲,《史记》第一次运用多种艺术手法塑造了极具个性的历史人物;从文学角度讲,《史记》开创了我国纪传体“正史”的先河。

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战国策》是一部按国别记事的史书,经西汉刘向整理,秦汉间编纂,定名为《战国策》。 B:战国末期,燕太子丹为抵抗强秦想派刺客刺杀秦王,于是中国历史上就创造了荆轲刺秦王的故事。 C:中国历史悠久,史籍浩如烟海,历史内容丰富多彩,历史人物风姿万千。 D:从历史角度讲,《史记》第一次运用多种艺术手法塑造了各具个性的历史人物;从文学角度讲,《史记》开创了我国纪传体“正史”的先河。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10分)

纵横术士全记录

《战国策》是一部来历不明的书。书中记录的是发生在战国时期的事,然而此书流传的版本,顶多只能溯至西汉的刘向。

刘向在公元前1世纪末校录《战国策》后,写了一篇序,那其实就是他将校好的书呈给皇帝,附带的奏议说明。序中说:“所校中《战国策》书,中书余卷错乱相糅莒。又有国别者八篇,少不足。臣向因国别者略以时次之,分别不以序者以相补,除复重得三十三篇……臣向以为战国时游士辅所用之国,为之策谋,宜为《战国策》。”

这段话是说,刘向在汉代皇室藏书之处(“中书”),找到了好几个版本,内容大致相同,却有许多不同的书名的书,他费了大功夫,将这些不同版本内容按照国别编辑,同一个国内发生的,再大略依所记录的事情发生先后排列次序,订为三十三篇,并将之重新命名为《战国策》。

取名《战国策》,牵涉到刘向对这些文章性质的判断。他认为这本书主要记录的是战国游士获得国君任用时,所给予的策略谋划,因而采纳了原有的“国策”,再针对其特定时代,增一字成《战国策》。刘向的序接着清楚描述《战国策》的时代范围:“其事继春秋以后,讫楚汉之起,二百四十五年间之事。”刘向所说的这个范围,跨到秦统一之后,然而考察现有版本,书中记录的几乎都是秦灭六国之前的事,符合一般认定的战国时代。

《汉书·艺文志》将《战国策》列入“史部”,然而宋代晃公武《郡斋读书志》,改将《战国策》放到“子部纵横家”类别里。《郡斋读书志》是现存最早的中国私家藏书目录,将所收藏之书依照经、史、子、集的方式,予以分类排列。宋代以下,对于《战国策》究竟应该当作史书,还是当作纵横家言论记录的“子书”来看待,有许多讨论。

我们今天不需计较坚持要在史、子两部中找出一个固定分类答案,不过值得思考、理解的是《郡斋读书志》为何要改变传统分类习惯,将《战国策》挪入子部?

其中一个理由是《战国策》的体例,显然不是为了让读者能明了、掌握历史变化而设计的。

刘向编校整理之后,《战国策》基本上以国别分篇,再在每一篇中大致按事件发生先后顺序排列。

然而一来绝大部分的史事牵涉到不只一国,国与国的篇章无法容易地联系在一起;二来对于这件事和那件事之间的因果关系,乃至于一国之中比较长远的历史发展脉络,书中全无关照、全无整理。

对照看《战国策》和《史记》“世家”中对于东周各国历史传承变化的描述,就能得到清楚的印象,《史记》是为理解历史服务的史书,《战国策》不是。

那《战国策》是什么?形式上,《战国策》是战国中纷纭事件的片段记录;内容精神上,《战国策》选择记录的,不见得是对某国有重大变化意义的事件,而是纵横策士对各国政治、军事的游说、影响。
在这一点上,《郡斋读书志》是对的。《战国策》的主角,不是国与国君,不是历史变化发展,而是纵横策士。这些人在那个乱世,曾经如此有势力、如此重要。

(节选自《看历史》2017.3)

7.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刘向根据对汉代皇家藏书的研究判断,将该书命名为《战国策》。

B.宋代以后,在对《战国策》的归类问题上,有着诸多争论。

C.《战国策》不是为历史服务的史书,因为它缺乏对东周各国历史传承变化的描述。

D.《战国策》在内容上侧重于记录纵横策士对各国政治、军事的游说、影响的记录。

8.下列推断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战国策》虽然来历不明,但西汉时的刘向是其最早的作者。

B.刘向将此书命名为《战国策》,是源于当时皇帝的建议。

C. 《郡斋读书志》中将《战国策》挪入子部时,并没有为读者掌握历史变化而考量。

D. 《战国策》在编排上以国别分篇,并按照事件发生先后顺序排列。

9.简要概括本文命名为《纵横术士全记录》的原因。(3分)

7.C(强加因果)

8.C(A刘向只是“整理”了《战国策》,而并不是其作者。B无中生有。D忽视了限定词“基本上、大致”。)

9. ① 刘向认为这本书主要记录的是战国游士获得国君任用时,所给予的策略谋划。②《战国策》选择记录的是纵横策士对各国政治、军事的游说、影响。③《战国策》的主角是纵横策士。(每条1分,共3分。)

材料概括分析题。(15分)

《史记》和《战国策》中所记荆轲刺秦事文字高度重合,其真实关系究竟为何,长期以来一直存在不同看法。而所以如此,一方面是受制于已知材料难以决断,另一方面则是研究方法犹可商榷。事实上,战国史料中并不存在一个司马迁在其基础上“增益”以作《荆轲传》,且为刘向编入《战国策》的文本。唐人所见《战国策》已非刘向古本原貌。从隋唐时存世的东汉高诱撰注的《战国策》二十一卷本不载荆轲刺秦事来看,三十二卷本《战国策》中的“燕太子丹质于秦”章并非刘向原有,而是出自晋时孔衍的《春秋后语》,孔衍撰写荆轲刺秦事主要采自《史记》,在体例上沿袭了《战国策》按国别编排的方式。隋初至唐约四十年间,两次由朝廷出面大规模有偿征集遗书活动,隋志著录之三十二卷本《战国策》,孔衍改写的《春秋后语•燕语》之荆轲篇已被附于《燕策》三卷尾。司马迁可能参考过某个早期文本,但这个文本较《史记•荆轲传》要粗陋得多,司马迁只是将其作为素材,而不是在其基础上“增益”。无论是《史记•荆轲传》还是《战国策•燕太子丹质于秦》章,其著作权都是属于司马迁的。

10.针对《史记》和《战国策》所记荆轲刺秦事文字的关系,这段材料质疑了哪种看法?(5分)

11.材料认为《战国策》二十一卷本和三十二卷本哪种更可靠?为什么?(4分)

12.材料认为司马迁是《战国策•燕太子丹质于秦》的作者,主要依据有哪些?(6分)

10.司马迁“增益”《战国策》中记荆轲刺秦事的文字写成《荆轲传》。(5分,“司马迁”“增益”“《战国策》”“荆轲刺秦事”“《荆轲传》”每点1分)

11.二十一卷本(2分)。二十一卷本有东汉高诱的注,东汉时代更接近《战国策》的成书时间。(2分)(从另外的角度说明,言之成理亦可。)

12.①《战国策》刘向古本不载荆轲刺秦事;②三十二卷本《战国策》的“燕太子丹质于秦”章出自晋孔衍的《春秋后语》,孔衍撰写荆轲刺秦事主要采自司马迁的《史记》。(6分,每点3分)

【解析】

10.

试题分析:备考时要积累名著、名篇作者、时代、国别、文学形象、作品主题等文学常识。解答这道题目,需要按照自己积累的有关知识回忆并结合本段材料作答;注意联系文中“战国史料中并不存在一个司马迁在其基础上‘增益‘以作《荆轲传》,且为刘向编入《战国策》的文本。唐人所见《战国策》已非刘向古本原貌。”这句话。

考点: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

11.

试题分析:备考时要积累名著、名篇作者、时代、国别、文学形象、作品主题等文学常识。解答这道题目,需要结合文中“从隋唐时存世的东汉高诱撰注的《战国策》二十一卷本不载荆轲刺秦事来看,三十二卷本《战国策》中的‘燕太子丹质于秦‘章并非刘向原有,而是出自晋时孔衍的《春秋后语》,孔衍撰写荆轲刺秦事主要采自《史记》,在体例上沿袭了《战国策》按国别编排的方式。隋初至唐约四十年间,两次由朝廷出面大规模有偿征集遗书活动,隋志著录之三十二卷本《战国策》,孔衍改写的《春秋后语•燕语》之荆轲篇已被附于《燕策》三卷尾。”加以概括得知。

考点: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

12.备考时要积累名著、名篇作者、时代、国别、文学形象、作品主题等文学常识。这道题要结合“马迁可能参考过某个早期文本,但这个文本较《史记•荆轲传》要粗陋得多,司马迁只是将其作为素材,而不是在其基础上‘增益’。无论是《史记•荆轲传》还是《战国策•燕太子丹质于秦》章,其著作权都是属于司马迁的。”分析概括得知。

考点: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