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蔻年华”是指()。

A:十七八岁的少年 B:十三四岁的少年 C:十七八岁的少女 D:十三四岁的少女

古人把女子十三四岁称豆蔻年华,常说的“而立之年”指()

A:十八岁 B:二十岁 C:三十岁 D:三十五岁

年龄称谓中,“豆蔻”是指()。

A:三四岁至八九岁 B:八九岁至十三四岁 C: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 D:十五岁

古人的年龄有时用一种与年龄有关的称谓来代替。如:八九岁至十三四岁年龄段的人被称为()。

A:垂髫 B:豆蔻 C:总角 D:束发

十三四岁至十六七岁属于个体发展的少年期,少年常常因为缺乏认识和准备,而被突如其来的身心变化搞得惊慌失措,因此这一时期又被一些心理学家称为“______期”或“______期”。

16.文化文学常识填空

(1)我国第一位 (题材)诗人是 (朝代)的陶渊明(陶潜),他“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气节让人赞叹。

(2)“四书”“五经”是儒家的主要经典;其中,“四书”即《论语》《孟子》

(3)古代表示三四岁至八九岁的年龄称 ,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年龄称总角,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少女的年龄称 ,百岁可以称为期颐。

(4)马丁·路德·金的政治主张的核心是 ,他于1964年获得诺贝尔和平奖。

(5)苏轼,字 ,书法能自创新意,与黄庭坚、 并称“宋四家”。

(6)《兰亭集序》作者是 ,该文的文体为序,放在卷首;放在卷尾的叫做

(1)田园  东晋

(2)《中庸》《大学》

(3)垂髫    豆蔻  

(4)非暴力主义 

(5)子瞻 米芾  蔡襄

(6)王羲之  跋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化文学常识的把握情况。考生要对一些基础的文化常识要熟记于心,还需注意的是,不要写错别字。

【考点定位】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

【技巧点拨】首先:我们要了解的是点面结合记忆法。不管是在中考语文文学常识复习还是高考语文文学常识复习,我们都要做到突出重点;同时,还要注重全方位的复习(就是注意相关联的知识点)。在做高考复习题时,有些知识点往往关键节点就在一处,只要把握住了,一切就可以迎刃而解。举例:如教材所选鲁迅的若干篇小说,要记每篇出自何处,很难,若记住除《祝福》出自《彷徨》外,其余均出自《呐喊》,便省时易记、事半功倍。其次:再来了解一下.纵横结合记忆法。因为每个时代不同,所以每一位作家的写作背景也就不相同,从而又形成了横的联系;同一时期不同作品也有各自的特点,从而形成了横的联系。所以我们要把这些纵横交错的知识点组合起来,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网,达到快速而牢固的记忆。举例:如我国古代戏剧史有三个高峰,一是元杂剧四大家加上王实甫,二是汤显祖的“临川四梦”,三是清代的“南洪北孔”。这样纵横结合加以记忆,中国古代戏剧史又何愁记不住呢? 最后:重点了解门别类记忆法。在记忆一些文学常识时,我们可以把所关联的知识点进行分类,然后在按照相同的知识按一定顺序集中在一起强化记忆。可以成:考点分类、风格分类、地位评价分类、文章体裁分类、题材人物分类、等等。 举例:风格流派,如“山水田园诗派”“边塞诗派”“婉约派”“豪放派”等。文章体裁,如小说、诗歌、散文、戏剧等。上述记忆方法并非只能单独使用,在实际记忆过程中,它们往往是综合运用的。既是对文学常识的多角度记忆,又是变化了的反复记忆,其效果自然会更好。

16.文化文学常识填空

(1)我国第一位 诗人是 (朝代)的陶渊明(陶潜),他“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气节让人赞叹。

(2)“四书”“五经”是儒家的主要经典:“四书”即《论语》、《孟子》

(3)古代表示三四岁至八九岁的年龄是 ,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年龄是总角,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少女的年龄是 ,百岁可以称为期颐。

(4)马丁·路德·金的政治主张的核心是 ,1964年获得诺贝尔和平奖。

(5)苏轼,字 ,书法能自创新意,与黄庭坚、 并称“宋四家”。

(6)《兰亭集序》作者是 ,该文的文体为序,放在卷首;放在卷尾的叫做

(1)田园、东晋

(2)《中庸》《大学》

(3)垂髫、豆蔻

(4)非暴力主义

(5)子瞻 米芾、蔡襄

(6)王羲之  跋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识记并理解文化常识的能力,需要根据平日掌握的知识,逐项判断即可。(1)问,较为简单,对陶渊明的了解,学生很熟悉;(2)问,四书五经更是学生掌握的要点;(3)问,应注意古代的年龄称呼;(4)学生对于外国的名家名人,掌握的较好;(5)苏轼的简介,学生易于掌握;(6)问,需要了解王羲之的作品以及序和跋的基本知识就可以了。

【考点定位】考点: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

【名师点睛】文学常识考查的内容一般有两部分:一部分是教材课文所涉及的内容,一部分是名著所涉及的内容。前者考查的内容较为粗略,一般考查中外重要作家、作品的基本常识;后者考查的内容较为细致,一般考查文学名著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因此,考生需分清情况,区别应考。一般而言,方法如下:(一)紧扣教材,强化理解。1.立足教材所涉文学常识。语文教材是文学常识复习之“本”,高考范围内的必修、选修教材所涉及的文学常识是考试的主干内容;2.联系课文加强理解。文学常识并不是完全“死”的知识,它需要识记,更需要理解。在复习备考中,将文学常识的识记理解与课文内容的复习结合起来,融会贯通,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二)把握重点,抓住关键。文学常识中的“重点”与“非重点”,二者并没有一个明确的界限。要避免学生“钻牛角尖”,纠缠于非重点的“细枝末节”或以“猎奇”的心态复习等情况。(三)分类梳理,点面结合。1.分类梳理,形成序列。教材所涉及的文学常识较为零散,基本是分布在一篇篇的课文中,缺乏系统性。2.以“点”带“面”,从“面”观“点”。如果说单独的作家、作品是一个个的“点”的话,那么相关文学发展史则是“面”。在梳理“点”的基础上,联系时代特征对“点”进行串联归纳形成“面”,并从“面”的视角对“点”进行关照,不仅能强化“点”的内容的理解,还能培养一种宏观思维方式。高考从文学流派的角度考查文学常识更多地就是体现“面”。紧扣教材,强化理解。本题涉及知识点较多,需要结合平日积累,据此回答即可。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