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书未发。(《战国策?齐策四》)
虎者,戾虫。(《战国策•秦策》)
臣诚知不如徐公美。((战国策·齐策》)
犀首以梁为齐战于承匡而不胜。《战国策·齐策》
父母爱子,则为之计深远。《战国策·赵策》
秦与天下俱罢,则令不横行于周矣。《战国策·西周策》
吴王夫差栖越于会稽,胜齐于艾陵,为黄池之遇,无礼于宋,遂与勾践禽,死于干隧。《战国策·秦策》
说明句中的数量表示法。今地千里,百二十城。(《战国策·楚策》)
“恣君之所使之”(《战国策·赵策》),说明句中两个“之”的词性和作用。
材料概括分析题。(15分)
《史记》和《战国策》中所记荆轲刺秦事文字高度重合,其真实关系究竟为何,长期以来一直存在不同看法。而所以如此,一方面是受制于已知材料难以决断,另一方面则是研究方法犹可商榷。事实上,战国史料中并不存在一个司马迁在其基础上“增益”以作《荆轲传》,且为刘向编入《战国策》的文本。唐人所见《战国策》已非刘向古本原貌。从隋唐时存世的东汉高诱撰注的《战国策》二十一卷本不载荆轲刺秦事来看,三十二卷本《战国策》中的“燕太子丹质于秦”章并非刘向原有,而是出自晋时孔衍的《春秋后语》,孔衍撰写荆轲刺秦事主要采自《史记》,在体例上沿袭了《战国策》按国别编排的方式。隋初至唐约四十年间,两次由朝廷出面大规模有偿征集遗书活动,隋志著录之三十二卷本《战国策》,孔衍改写的《春秋后语•燕语》之荆轲篇已被附于《燕策》三卷尾。司马迁可能参考过某个早期文本,但这个文本较《史记•荆轲传》要粗陋得多,司马迁只是将其作为素材,而不是在其基础上“增益”。无论是《史记•荆轲传》还是《战国策•燕太子丹质于秦》章,其著作权都是属于司马迁的。
10.针对《史记》和《战国策》所记荆轲刺秦事文字的关系,这段材料质疑了哪种看法?(5分)
11.材料认为《战国策》二十一卷本和三十二卷本哪种更可靠?为什么?(4分)
12.材料认为司马迁是《战国策•燕太子丹质于秦》的作者,主要依据有哪些?(6分)
10.司马迁“增益”《战国策》中记荆轲刺秦事的文字写成《荆轲传》。(5分,“司马迁”“增益”“《战国策》”“荆轲刺秦事”“《荆轲传》”每点1分)
11.二十一卷本(2分)。二十一卷本有东汉高诱的注,东汉时代更接近《战国策》的成书时间。(2分)(从另外的角度说明,言之成理亦可。)
12.①《战国策》刘向古本不载荆轲刺秦事;②三十二卷本《战国策》的“燕太子丹质于秦”章出自晋孔衍的《春秋后语》,孔衍撰写荆轲刺秦事主要采自司马迁的《史记》。(6分,每点3分)
【解析】
10.
试题分析:备考时要积累名著、名篇作者、时代、国别、文学形象、作品主题等文学常识。解答这道题目,需要按照自己积累的有关知识回忆并结合本段材料作答;注意联系文中“战国史料中并不存在一个司马迁在其基础上‘增益‘以作《荆轲传》,且为刘向编入《战国策》的文本。唐人所见《战国策》已非刘向古本原貌。”这句话。
考点: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
11.
试题分析:备考时要积累名著、名篇作者、时代、国别、文学形象、作品主题等文学常识。解答这道题目,需要结合文中“从隋唐时存世的东汉高诱撰注的《战国策》二十一卷本不载荆轲刺秦事来看,三十二卷本《战国策》中的‘燕太子丹质于秦‘章并非刘向原有,而是出自晋时孔衍的《春秋后语》,孔衍撰写荆轲刺秦事主要采自《史记》,在体例上沿袭了《战国策》按国别编排的方式。隋初至唐约四十年间,两次由朝廷出面大规模有偿征集遗书活动,隋志著录之三十二卷本《战国策》,孔衍改写的《春秋后语•燕语》之荆轲篇已被附于《燕策》三卷尾。”加以概括得知。
考点: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
12.备考时要积累名著、名篇作者、时代、国别、文学形象、作品主题等文学常识。这道题要结合“马迁可能参考过某个早期文本,但这个文本较《史记•荆轲传》要粗陋得多,司马迁只是将其作为素材,而不是在其基础上‘增益’。无论是《史记•荆轲传》还是《战国策•燕太子丹质于秦》章,其著作权都是属于司马迁的。”分析概括得知。
考点: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