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未来是不确定的,人们无法(),而只能()。()

A:分散风险,消除风险 B:转移风险,分散风险 C:消除风险,分散风险 D:分散风险,转移风险

风险和( )都是指未来的不可预测性,到底发生何种结果在事先是无法确定的。

A:不确定性 B:可预知性 C:偶然性 D:主观性

经济学认为当发生不利事件的概率可以衡量时,称为( ),而当到底发生何种不利事件、发生概率的大小如何也无法确定时,称为( )。

A:概率风险 B:风险因素 C:不可预测事件 D:风险事件 E:不确定性事件

如果无法确定已发现的错误或舞弊对会计报表的影响程度,注册会计师应当发表( )意见。

A:无保留加强调事项段 B:保留 C:否定 D:无法表示意见

注册会计师验证投资者投入资产的计价时,对无法确定其价值的资产,其计价可以依据()。

A:商检部门的检验证明 B:资产评估报告 C:各投资方协商的价格 D:投资者应投入资产的价值 E:合同确定的价格

根据下列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2004年,广东省委省政府首次提出珠江三角与山区及东西两翼共建产业转移工业园,截至2009年4月,广东全省已认定产业转移园32个,14个欠发达地市已至少有一个产业转移园,至2008年底,广东省29个产业转移园已投入开发资金111.38亿元,入园项目(含意向)973个。总投资1156亿元,已动工建设项目611个,投资额542.2亿元。园区已投入生产的企业2008年实现工业总产值302.66亿元,实现利税27.72亿元。分别是2007年的4.67倍和5.33倍。园区用工约16.42万人,其中吸纳本地劳动力9.96万人,占60.7%。
从皮鞋和陶瓷这两个劳动密集型,附加值相对低的行业看,今年广东的产业布局得到优化,从皮鞋行业看,珠三角地区规模以上皮鞋企业的工业产值占全省的比重从2003年的98.2%下降到2008年的86.2%,下降了12个百分点;其中广州下降幅度很大,从31.5%下降到14.4%。而珠江三角地区外围的清远的皮鞋生产大幅度增加,从0.9%上升到11.7%;梅州,潮汕,揭阳则从无到有,三市2008年的皮鞋产值比重为0.7%。从陶瓷行业看,珠三角地区规模以上陶瓷企业的工业产值占全省的比重从2003年的66.4%下降到2008年的51.4%,下降了15个百分点;其中广州陶瓷产值所占比重从7.2%下降至2.3%。佛山从48.8%下降至35.1%下降13.7个百分点,下降幅度最大,而珠江三角地区外围的清远陶瓷生产增加较快,比重从1.1%上升到5.7%;梅州从28.9%上升到43.7%,增加幅度最大。

根据资料,下列各项无法确定的是()。

A:2008年,潮州陶瓷企业工业产值远大于该市皮鞋企业 B:2008年,广东省产业转移工业园区吸纳的外地劳动力约为6.46万人 C:广东14个欠发达地市都有产业转移工业园 D:2008年广州规模以上皮鞋企业的工业产值比清远同类企业的工业产值高

2004年,广东省委省政府首次提出珠江三角与山区及东西两翼共建产业转移工业园,截至2009年4月,广东全省已认定产业转移园32个,14个欠发达地市已至少有一个产业转移园,至2008年底,广东省29个产业转移园已投入开发资金111.38亿元,入园项目(含意向)973个。总投资1156亿元,已动工建设项目611个,投资额542.2亿元 。园区已投入生产的企业2008年实现工业总产值302.66亿元,实现利税27.72亿元。分别是2007年的4.67倍和5.33倍。园区用工约16.42万人,其中吸纳本地劳动力9.96万人,占60.7%。 从皮鞋和陶瓷这两个劳动密集型,附加值相对低的行业看,今年广东的产业布局得到优化,从皮鞋行业看,珠三角地区规模以上皮鞋企业的工业产值占全省的比重从2003年的98.2%下降到2008年的86.2%,下降了12个百分点;其中广州下降幅度很大,从31.5%下降到14.4%。而珠江三角地区外围的清远的皮鞋生产大幅度增加,从0.9%上升到11.7%;梅州,潮汕,揭阳则从无到有,三市2008年的皮鞋产值比重为0.7%。从陶瓷行业看,珠三角地区规模以上陶瓷企业的工业产值占全省的比重从2003年的66.4%下降到2008年的51.4%,下降了15个百分点;其中广州陶瓷产值所占比重从7.2%下降至2.3% 。佛山从48.8%下降至35.1%,下降13.7个百分点,下降幅度最大,而珠江三角地区外围的清远陶瓷生产增加较快,比重从1.1%上升到5.7%;梅州从28.9%上升到43.7%,增加幅度最大。

根据资料,下列各项无法确定的是()。

A:2008年,潮州陶瓷企业工业产值远大于该市皮鞋企业 B:2008年,广东省产业转移工业园区吸纳的外地劳动力约为6.46万人 C:广东14个欠发达地市都有产业转移工业园 D:2008年广州规模以上皮鞋企业的工业产值比清远同类企业的工业产值高

食品安全标准在内的任何强制性技术标准的制定,必然建立在“可标准化程度”这一概念基础上。这是为研究某领域是否适合以单一标准进行一体化治理所创造的分析工具,其含义是指“管制者在事前能否以适当的成本识别被管制行为的类型及其后果,以便更有效地进行统一执法”。_______某领域风险类型单一,致害原理相同,_______致害性呈匀质化分布,表明其可标准化程度较高,反之,则较低。风险行为的可标准化程度高低决定了其是否适合以“一刀切”的强制性标准进行一体化治理。   对于可标准化程度较高的食品风险而言,理想意义上的立法设计应通过全面风险评估,以社会总风险最小化为目标,设定“社会最优”的食品安全标准,并交由行政机关统一实施。作为实施层面的“查漏机制”,私法仅在食品安全标准未被执行的情况下,通过民事诉讼发挥私人监控优势及其责任威慑效果,督促行为人积极遵守既定的食品安全标准。在这样的公私法合作框架下,遵守食品安全标准的事实将作为免除民事责任的抗辩事由,违反食品安全标准的行为也将在私法上得到直接评价。因为“社会最优”标准的设定已经过全面权衡和通盘考虑,并选取了社会可接受的最佳标准。   由于食品风险本身的特殊性,理想意义上的“社会最优”标准固然不是零风险标准,但该标准的设定必然经过全面风险评估和收益权衡。正如社会最优的农药残留标准仍有剩余风险,但若执行零残留标准,人类将面临更严重的食物短缺风险,因而该标准的制定需要全面权衡农药残留的致害成本和农药带来的农作物增产收益。这背后是一种社会总成本与总收益的权衡。符合社会最优标准的食品固然仍可能致害,但此种加害行为已不具有法律上的可归责性,这是人类追求社会总体福利最大化而必须承受的副产品。   如此看来,法学家们显然是基于理想意义上的立法设计才形成了这样的认识,我国现有且未来将要制定的食品安全标准,均属社会最优标准。但实际上,参与立法的学者可能自信。社会最优标准属于纯粹的专业技术判断,用经济学术语表述,即“社会总成本最小化”的标准--其在风险行为的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时达到。通俗地讲,当再提高一个单位的食品安全标准将会增加社会总成本时,便达到了社会最优标准。由于社会最优标准的等级和精准度要求极高,现实中多数食品安全标准都难以企及。这一方面是因为食品风险可标准化程度的制约,另一方面是因为工业化时代的食品安全风险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这给科学上的因果关系判断提出了极大挑战,设定食品安全标准所依赖的风险评估和成本-收益衡量也因此面临技术上的不确定性。当技术理性无法提供准确的决策依据时,标准制定者的政策决断和抽象价值判断就变得不可或缺。因此,现实世界中的食品安全标准注定是一个兼具技术性和政策性的双重判断。尤其是在各类产业政策导向和利益集团博弈条件下,具有利益分配效果的食品安全标准的制定更是难以达到所谓“社会最优”的目标。

根据文意,农作物中农药残留无法执行零标准的根本原因在于( )

A:农药的使用可以为农作物带来增产效益 B:完全清除农药残留尚有待科技进步 C:在现实中农作物无法排除农药的残留 D:决策需要在社会总成本与总收益中权衡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