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娩镇痛的方法包括

A:硬膜外镇痛 B:镇静期吸入笑气-氧 C:镇痛期吸入甲氧氟烷 D:腰硬联合法镇痛 E:局部麻醉镇痛

患者女,25岁,初产妇已足月妊娠,现出现规律宫缩,拟分娩镇痛。

关于椎管内镇痛在分娩镇痛中的应用,叙述错误的是

A:椎管内镇痛操作复杂,并发症多,应尽量少用 B:椎管内镇痛采用低浓度麻醉药和阿片类药,对产程和胎儿的影响小,是首选的方法 C:第1产程蛛网膜下腔注射芬太尼5~10μg/ml可起到第1产程镇痛作用 D:硬膜外常使用低浓度(0.1%~0.125%)布比卡因与低剂量舒芬太尼(0.2~0.6μg/ml)合剂 E:硬膜外注射吗啡4mg,可能导致延迟性呼吸抑制

患者女,28岁,初产妇自然分娩。当分娩进行第1产程时产妇要求镇痛。

若使用硬膜外分娩镇痛,常采用的联合用药是

A:低浓度局部麻醉药(0.0625%~0.12%布比卡因或0.1%~0.15%罗哌卡因)加小剂量阿片类药(0.2~0.6μg/ml舒芬太尼或1~4μg/ml芬太尼) B:低浓度局部麻醉药(0.0625%~0.12%布比卡因或0.1%~0.15%罗哌卡因)加小剂量雷米芬太尼(1~2μg/ml) C:低浓度局部麻醉药(0.0625%~0.12%布比卡因或0.1%~0.15%罗哌卡因)加可乐定(20~40mg) D:2%利多卡因加小剂量阿片类药(0.2~0.6μg/ml舒芬太尼或1~4μg/ml芬太尼) E:1%利多卡因加小剂量曲马多

术后镇痛的方法有

A:骶管阻滞 B:周围神经阻滞 C:椎管内镇痛 D:关节内镇痛 E:以上都是

女性,40岁,风湿热急性发作,体温40℃。右膝关节和左肩,肘关节红肿热痛,右膝,左肩和左肘关节功能障碍,目前正在应用大剂量青霉素性抗链球菌治疗。

非甾体抗炎镇痛剂的作用机制是

A:通过激动体内的阿片受体产生解热,消炎,镇痛和抗风湿效应 B:通过抑制环氧化酶活性,抑制前列腺素合成,达到解热,消炎,镇痛和抗风湿作用 C:通过减少去甲肾上腺素的降解发挥解热,消炎,镇痛和抗风湿作用 D:通过阻断胆碱能受体产生解热,消炎,镇痛和抗风湿作用 E:通过抑制神经突触对5-羟色胺的再吸收发挥解热,消炎,镇痛和抗风湿作用

患者,女性,56岁,因患胃癌拟行胃大部切除术,患者既往有冠心病史5年,剧烈活动后偶有心前区疼痛。入院后心电图示胸导联广泛T波改变;胸片未见异常;超声显示双下肢静脉有血栓形成;生化检查以及凝血功能均正常。

提问:该患者手术后理想的镇痛方法是:

A:通过静脉患者自控镇痛(PCIA) B:间断肌内注射哌替啶 C:间断静脉注射非甾体镇痛药 D:硬膜外患者自控镇痛(PCEA) E:蛛网膜下腔患者自控镇痛(PCSA) F:单次静脉注射非甾体镇痛药+间断肌内注射阿片类镇痛药

阿司匹林片于1893年合成,至今已有110余年历史。它不仅出现在复方解热镇痛药中,近年来还发现具有新的药理作用、新临床用途,还发现了其一些典型的不良反应。

以下哪些复方解热镇痛药中含有阿司匹林成分

A:去痛片(索米痛) B:APC片 C:复方扑尔敏片 D:安痛定片 E:安痛定注射液 F:氨咖啡片

研究人员在自愿的原则下,将条件相似的53名产妇随机分成3组,分别按3种不同剂量服用某药,其镇痛效果如下表所示:

欲比较该镇痛药不同剂量的镇痛效果,应进行

A:单因素方差分析 B:双因素方差分析 C:多个样本率之间的比较 D:多个样本构成比之间的比较 E:四格表χ检验

属于物理镇痛方法的有()。

A:光疗法 B:磁疗法 C:水疗法 D:生物反馈疗法 E:针灸镇痛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