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下面材料,回答题: 某大型交通枢纽(图3-44-1)地上2层、地下3层,建筑高度为20m,由铁路综合站房、高架候车大厅、地下换乘大厅、地下汽车库和设备用房、地下地铁付费区五部分组成。铁路综合站房建筑面积96488㎡ ,其中地上建筑面积63743 ㎡ ,地下建筑面积32745㎡ ;高架候车大厅(图3-44-2)建筑面积35000㎡ ;地下换乘大厅建筑面积32969㎡ ;地下汽车库和设备用房建筑面积90273㎡ ;地下地铁付费区建筑面积5791㎡ 。本案例中,除高大空间防火分区划分、人员疏散设计难以按照现行规范执行而采用消防性能化设计评估解决之外,其他消防设计均满足现行有关国家工程消防技术标准的规定。在消防性能化设计评估中,通过隔离火灾危险源、降低高大空间起火可能性、提高烟控系统设计水平、设置大空间探测灭火设备等,将高大空间设计为低火灾风险的区域,从而解决防火分区面积扩大、人员疏散距离超长的问题。

如何避免火灾的辐射蔓延?(  )。

A:减小火灾规模、减小分隔距离 B:减小火灾规模、增大分隔距离 C:增大火灾规模、减小分隔距离 D:增大火灾规模、增大分隔距离

下列属于B类火灾的是( )。

A:天然气火灾 B:木材火灾 C:汽油火灾 D:变压器火灾

火灾的定义( )

A:属于自然燃烧的现象 B:在人们控制下的燃烧 C:人们失去控制蔓延燃烧的现象 D:没有任何人和物的损失的燃烧,也叫火灾

2016年6月6日,某铁矿发生火灾事故。由于该矿和临矿互通,火灾共涉及5个铁矿,造成123人被困井下。经多方抢救,遇难矿工人数仍达70人。随即成立了国务院事故调查组,调查组由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监察部、全国总工会、国土资源部、省人民政府联合组成,分为综合、技术、管理三个组。国务院事故调查组经初步调查,认定事故发生的直接原因是:该矿维修工在井筒内使用电焊,高温金属残块及焊渣掉落在井壁用于充填护帮荆笆上,造成长时间阴燃,最后引燃井筒周围的荆笆及木支护等可燃物,引发井下火灾。5家矿山越界开采,造成各矿井下巷道贯通,风流紊乱,火灾烟气蔓延,各矿均未按要求设置井下作业人员逃生的安全通道,直接导致事故的升级和扩大。

处理地下矿山火灾事故时,应遵循的基本技术原则是()。

A:保证救灾人员的安全,并有利于抢救遇险人员 B:控制烟雾的蔓延,不危及井下人员的安全 C:防止火灾扩大,创造有利的灭火条件 D:在保证重大设备设施安全的条件下,采用全矿反风方法 E:防止火风压引起风流逆转而造成危害

2016年11月29日4时,A铁矿390平巷盲竖井的罐笼在提升矿石时发生卡罐故障,罐笼被撞破损后卡在距离井口2.5m处,当班绞车工甲随即升井向矿长乙和维修工丙报告后、乙和丙下井检修。丙在没有采取任何防护措的情况下,3次对罐笼角、井筒护架进行切割与焊接,切割与焊接作业至7时结束。随后乙和丙升井返回地面。当日7时29分,甲在绞车房发现提升罐笼的钢丝绳异动,前往井口观察,发现盲竖井内起火,当即返回绞车房,关闭向井下送电的电源开关,并立即升井向乙和丙报告。随后甲和丙一起下井,到达390平巷时烟雾很大,能见度不足5m,甲和丙前行到达离起火盲竖井的300m处,无法继续前行,遂返回地面向乙汇报,乙立即报警,调矿山救护队救援,并启动A矿山应急救援预案。截至11月29日10时,核实井下被困人员共122人,其中救护队救出52人,70人遇难。遇难人员中包括周边的4座铁矿61名井下作业人员。事故调查发现,A铁矿与周边的4座铁矿越巷开采,井下巷道及未开采区互相贯通,各矿均未形成独立的通风系统,且安全出口和标志均不符合安全规定。事故调查组确认,该起事故的直接原因是丙在切割与焊接作业时,切割下来的高温金属残块及焊渣掉落在井槽充填护套的表面上,造成荆笆着火,引燃充填护套的可燃物,引发火灾。该起事故的经济损失包括:人员伤亡后所支出的费用9523万元、善后处理费用3052万元、财产损失1850万元、停产损失580万元和处理环境污染费用5万元。

根据《火灾分类》(GB/T4968—2008),A铁矿盲竖井发生的火灾类别属于( )。 查看材料

A:A类火灾 B:B类火灾 C:C类火灾 D:D类火灾 E:E类火灾

E类火灾是( )

A:固体火灾 B:气体火灾 C:金属火灾 D:物体带电燃烧的火灾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