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路基是指位于特殊土(岩)地段、不良地质地段,或受水、气候等自然因素影响强烈的路基。主要有软土地区路基、红黏土地区路基、膨胀土地区路基、黄土地区路基等,其中多分布于全国各地二级及二级以上的阶地与山前丘陵地区的是( )。

A:软土地区路基 B:红黏土地区路基 C:膨胀土地区路基 D:黄土地区路基

按“铁路特殊岩土规程”,黄土地区初测勘探时,下述()说法不正确。

A:勘察分为一般地段和代表性设计工点进行,对后者要有所侧重  B:勘探点间距最大不宜大于1000m  C:代表性工点取样孔数不宜少于2个  D:一般地段可不必评价黄土的湿陷类型和等级

黄土地区铁路路堑边坡在下列( )情况下应设置边坡防护工程。

A:路堑边坡为Q4黄土 B:路堑边坡为Q1黄土 C:古土壤层 D:松散的坡积黄土层

采用强夯法处理黄土地基时,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强夯施工前应在现场进行试夯 B:强夯过的土层不宜立即测试其地基承载力 C:在强夯土层表面可以再设置一定厚度的灰土垫层 D:强夯法处理湿陷性黄土地基可不必考虑土层的天然含水量

黄土地区铁路路堑边坡在下列( )情况下应设置边坡防护工程。

A:( 路堑边坡为Q1黄土 B:( 路堑边坡为Q黄土 C:( 古土壤层 D:( 松散的坡积黄土层

关于湿陷性黄土地基上的丁类建筑,下列说法中与《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规范》(GB50025-2004)不相符的是( )。

A:地基一律不做处理 B:在Ⅰ级湿陷性黄土地基上,应采取基本防水措施 C:在Ⅱ级湿陷性黄土地基上,应采取结构措施和检漏防水措施 D:在Ⅲ、Ⅳ级湿陷性黄土地基上,应采取结构措施和检漏防水措施

在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施工时,取土坑至建筑物外墙的距离,按照《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规范》(GB50025-2004)应满足( )。

A:在非自重湿陷性黄土场地,不应小于12m B:在非自重湿陷性黄土场地,不应小于25m C:在自重湿陷性黄土场地,不应小于12m D:在自重湿陷性黄土场地,不应小于25m

根据《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规范》(GB50025-2004)的规定,下述( )情况下的建筑物不可按非湿陷性黄土地基进行设计。

A:地基内的总湿陷量不超过10cm B:地基内的总湿陷量不超过5cm C:在非自重湿陷性黄土场地上,当地基内务土层的湿陷起始压力均大于其附加压力与上覆土的饱和自重压力之和时 D:在自重湿陷性黄土场地上,当地基内各土层的湿陷起始压力均大于其附加压力与上覆土的饱和自重压力之和时

某公路施工企业中标陕北某地一高速公路第X标段。公路路基采用黄土路基。该地区属于湿陷性黄土地质。由于湿陷性黄土的自身特点,给公路施工带来很多困难。

湿陷性黄土地区地基陷穴的处理方法有哪些?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